(三)罗兰·罗伯森的全球文化理论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往中,如果说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只不过是文化混合或整合中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文化混合或整合就可能为全球化的文化问题提供一个更为实际、更为宽容、在道德上也更能被人们所接受的新方式。然而,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事实和理论已经带来的“本体”定义的流行,或者说本质主义的认知方式的凸显,使得文化混合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一个正确理解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论范式,以引导文化交往在思想倾向上的重大变化,为人们走出文化交往中的同质化抑或异质化的泥潭提供可选择的方向,推进文化交往的健康发展。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伯森在《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一书中关于全球文化的理论“提出一种文化选择方案”,[128]为文化混合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范式。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罗伯森提出了一个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全球场”模式,即由民族社会、个人或自我、民族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诸社会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总体意义上的人类即全人类构成。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全球场中的每一个参照点都是相对自主的,它们对全球状况有种种不同的取向,对世界秩序有着种种不同的形象。在日趋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这种种的不同都有所增强、都不断扩散。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场’,是一个因各种文明的文化、民族社会、国内和跨国的运动和组织、亚社会和族群集团、社会内的半集团、个人等等的压缩——就这种压缩越来越对它们施加种种制约,同时又赋予它们不同权力这一点而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系统’”,[129]它在推进过程中因压缩而对其中的每一个参照点所施加的种种制约又迫使它们联系全球人类状况来重新形成自己的认同。这就是说,全球场的四个参照点之间是互动的,它们互相反思,促成各自的不断升级以及彼此间关系的转变,其中每一个参照点都是在相互作用中相对自主地渐进发展的过程。这些过程汇集起来,构成了全球化的种种过程。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全球场的每一参照点在采取一种全球整体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对自身特点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全球发展观。如果在全球场中以不关注另外三个参照点为代价,过分强调其中一个参照点,便会构成一种“原教旨主义”的形式。因而不能指望全球化从更多的方面推进的这种现实情况会消失。很显然,全球化自身并不是已经成型的结构,种种“不同的取向”、“不同的形象”等都在影响着它的过程,以至于其方向、结局以及因此导致的全球场本身的形态很大程度上仍然在“供人们竞购”。
尽管全球化过程存在某种一般意义上的自主性和“逻辑”,包含着走向世界统一性的不可抗拒的强大趋势,并且与这种全球性现象密切相关的关于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在日益增强,但是,在不断强化的各种特殊主义的身份面前,全球文化系统不可能是单一化、同质化,而是多样性文化的共存与共生。罗伯森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全球领域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性特征会日益明显,但是多样性仍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存在,并构成统一性的基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全球化进程为各种文明、各民族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个人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即在普遍的文化交往中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从而加强了自我的身份意识。因此,“多样性是全球化的一个基本方面”,[130]是当代全球状况的一个构成特征。换句话说,全球化不仅带来整体意识的加强,而且也张扬着民族文化的个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样态。“全球资本主义既促进文化同质化,又促进文化异质化,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质性制约,又受到文化异质性制约。差别和多样性的形成和巩固,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本质要素。……因此,我们必须直接承认‘现实世界’将全球与地方结合起来的尝试,前者是从当代生活的宏观方面的意义上说的,后者则是从二十世纪后期生活的微观方面的意义上理解的。”[131]很显然,对于理解全球化的文化交往过程及其结果而言,同质性与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全球性与地方性的结合具有中心的意义。
对于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罗伯森既与福山所代表的同质化或普遍主义理论不同,又与亨廷顿所代表的异质化或特殊主义理论不同,他试图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并在二者之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问题求解。罗伯森在论述“普遍主义—特殊主义问题”时,开篇就引用了沃勒斯坦的一句话:“现代世界的民族主义并非成功的往昔文明。它们是既想……同化为普遍……同时又想……固守特殊性即重新发明差异这种要求的模糊表达。确实,它是经由特殊主义到达的普遍主义和经由普遍主义到达的特殊主义。”[132]对此,罗伯森认为,“不同形式的集体和个人生活之间猛烈的断裂所产生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拒绝作任何一般性的、‘普遍化的’理解。”事实上,“不管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在多大范围内建构……但在任何一个特定时期和场所,都存在着‘塑造’认同的主导方式,当然,它不是一致接受的方式。”但它却使我们从分析方面把握整体的世界成为可能、合乎需要,并且这种可能性和合乎需要达到如此程度,“以致在全球各地产生的社会文化兴趣或政治兴趣——包括认同表现——中,实际上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或者说至少可以联系整个‘世界体系’的动态作出说明”。[133]因此,“全球场是高度‘多元主义的’,它表现为相当大的多样性,在其中,各文明、大陆、区域、社会和其他方面对全球—人类状况的种种定义大量出现,以及在没有直接联系全球情景的情况下形成的各种认同。但是,充分发展的多元主义,将不得不以实现文化多样性这种价值观在全球的普遍化为轴心,不论这种多样性观念自身对世界体系和该体系中各单元是否带来好处;而且,多元主义还包含着某种共同全球文化的种种要素,通过这些要素,各种实体的多元性之间能够进行最低限度的沟通。”[134]据此,罗伯森既对沃勒斯坦“经由特殊主义到达的普遍主义和经由普遍主义到达的特殊主义”作了注解,又成就了自己笔下“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和普遍主义的特殊化”观点的要旨。可见,普遍性与特殊性、同质性与异质性是维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相互整合,共同构筑一种普遍主义主题与特殊主义主题相统一的“全球网”,它“一方面是经验的普遍性和日益增多的对特殊性的预期;另一方面是普遍性的经验和日益增多的对普遍性的预期”,[135]从而既批驳了只有“对特殊性预期”的原教旨主义,又批驳了只有“对普遍性预期”的西方中心主义。
既然普遍性与特殊性、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是分不开的、并进的与互相贯穿的,那么它们的结合与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全球文化就既不应该是“天下大同”的普遍性的同质文化,也不应该是“群雄逐鹿”的特殊性的异质文化,而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处于不断“全球地方化”与“地方全球化”的混合的新文化。这是一种有别于现存任何文化形态的“第三文化”,它作为一种主动而富有宽容心的存在,或消极或积极地以全球人类状况为取向,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因此,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应该被看作一种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不断混合或整合的过程。
然而,罗伯森发现,对文化的混合或整合的寻求在目前总是与权力紧密相关,因而使得人们对全球化的文化交往的关注重点都放在了本土文化的问题上,现代的怀乡范式、寻求原教旨等无不是对本土文化在交往关系中所处地位关注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所导致的特殊性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得罗伯森的理论略显苍白。“我们只知道要怎么做,却不知道如何去做——罗伯森的文化理论无不给人这样一种感觉。”[136]所以,尽管在理论层面上罗伯森把全球化看作是人类各种文化交往、文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未来文明的存在状态,并试图提供一种非常长期的全球化的历史形象,为文化混合化奠定理论的基础,但在实践层面上的困惑却使其不足以化解现实存在的文化冲突,从而喻示着同质化抑或异质化在当前文化交往中所具有的话语权。即便如此,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结合毕竟为通向未来文化之路的寻求指明了方向。
简短评述
全球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各地方文化都是立足于本土立场来推进文明的发展,并在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来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任何另外的文化的影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文化主体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所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37]
因此,在全球化的文化交往中,用一种文化去“统一世界”或者为了寻求“本真性”而逃离“历史合力”的企图无疑是徒劳。各种文化混合而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是全球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是存在于文化交往中的一种趋势,对于全球化的始作俑者来说,这恐怕是始料未及的。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来看,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地方文化始终是文化认同的基本依托。当然,文本是多义的,在互文性中的全球地方化始终是文化交往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在较普遍的层次和一定的范围内,全球化造成了一个结果——文化的民族性正在迅速地消逝,基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正受到全球趋同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全球趋同的过程中,从地方的观点去讲述它,以不同的方式去瓦解、革新、混杂、融合和改变它,使全球性不得不带有本土特征而成为一种典型的杂交品种。在地方与全球这两者的发展中,地方性并未湮没在全球的领域,它在本土之内破碎,又在超越本土之外统一,成为既与“全球性”又与本土传统非同一的他物。由此看来,不管人们赞同与否,文化的全盘接受与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是一个社会历史或文化上的事实。因此,全球化的文化交往既不可能是对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平整,也不可能是对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割据。
在文化交往中,文化混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交往中的各地方文化虽说是“放眼全球”,但其基本的参照系却始终是“扎根本土”,因而全球性必须在地方情境下生产,否则它将始终处于文化的表层而备受批判、排斥与挑战而成为文化冲突的导火线。如果地方文化自觉采借与融合与之交往的他文化,那么就既会促进普遍性文化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又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异质性而使地方文化本身更具本土特色。这样一来,旧的文化边界还没有完全消逝,而新的边界又在兴起之中了,从而每一种文化的边界都处于变动之中,不断地被定义和重新定义,人类的文化认同由此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可以这样说,一个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外来的东西一旦被融合进地方文化,就会被认为是本土的,因此,全球地方化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移转,即为了自身的需要而改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138]从而文化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地被重构与更新。当然,这其中也会有文化冲突,但由于彼此之间都不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因而通过冲突能够化解它们之间的对立、排斥与否定而走向融合。文化发展就这样不断地在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混合杂交中达成。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在文化交往中,任何文化都可能会随着文化移转和文化混合而演变,但它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基因仍然是相当稳定的,因而文化边界可以在文化混合中模糊,但不可能消失。按照这一理路,文化交往所呈现的混合化事实上是一种同义反复,是一种“混合文化的混合化”(皮特斯语)。可以这样说,世界文化不是别的什么,而就是各种保存了各自独特性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混合。正如皮特斯所说,“集体经验的万花筒一转动,确定性就变成了碎片。”[139]
然而,文化混合化的概念并没有在现实的文化交往中被明确意识到,从而还未真正地进入到自为的实践层面上,因而对于同质化和异质化实际上是共生的、一体两面的自在事实往往在现实文化交往的利益驱动中被置若罔闻,使得目前的文化交往在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上异常紧张,遭遇到现实中最大的一个难题——文化冲突。“9·11”事件的发生,既使文化普世化的梦想功亏一篑,也使寻求“本真性”的道路越走越窄。文化交往何以展开?“和而不同”是可以为人类文化交往提供有益借鉴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6、277.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1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4.
[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3.
[6]赵士林.交叉的视野:宗教·民族·文化·历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0.
[7][澳]罗伯特·霍尔顿.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编译.全球化:时代的标识——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全球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39—140.
[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
[9][德]哈贝马斯.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08,122.
[10][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总序4.
[11][英]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1.
[1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
[13][英]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5—36.
[14]2000年社会学在中国——研究进展状况及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学研究,2001.2:114.
[15]人类共同利益,指的是不同主体可以在同一系列的行为中各自获得需要的满足,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依存、多元互补或动态延续而一致起来的利益结果。樊锐.地球村——全球化与人类共同利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
[16][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译序18—19.
[17][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1.
[18][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2.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9.
[20][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4.
[2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代序3.
[22][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5.
[23][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7.
[24][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4.
[25][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6.
[2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3.
[27][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81、382.
[28][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自由主义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29][英]斯图亚特·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7.
[30][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
[31][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6.
[3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5.
[3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3.
[34][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0.
[35][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2、143.
[36][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4.
[37][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7、168.
[38][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1、209.
[39][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14.
[40][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91.
[41][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10.
[4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09.
[4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7—98.
[44]信春鹰.栉风沐雨历久弥坚——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通过五十周年.读书,1998,12:36—40.
[45][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68—169.
[46][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
[47][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8.
[48][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92.
[49]汪晖.《文化与公共性》导论.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28.
[5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6.
[51][美]马歇尔·萨林斯.什么是人类学的启蒙?——20世纪的一些教训.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2.
[52][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
[53]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这一种情况将在本章的第三个问题中进行探讨,在此不予赘述。
[54]郁建兴.全球化:一个批判性考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71.
[55][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9.
[56][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3.
[57]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0.
[58][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5.
[59][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4.
[60][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3.
[6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158.
[62][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8.
[63][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1、241.
[64]马德普等.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3.
[65][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9.
[66][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5.
[67]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78.
[68][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82.
[69][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1.
[70][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1.
[71][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6—7.
[72][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4.
[73][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29.
[74][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7.
[75]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
[76][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24.
[77][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236.
[78][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309.
[79][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447.
[80][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341.
[81][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431,451—452.
[8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6.
[8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5.
[8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0.
[8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8.
[8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87]按照亨廷顿的分类,这七种或八种文明指的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即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8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5.
[8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1,8.
[9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8,369.
[91]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Amy Gutman.Multiculturalism:Exam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42.
[92][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291.
[93][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00—301.
[94][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12.
[95][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05,320.
[96]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Amy Gutman.Multiculturalism:Exam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43,42.
[97][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26.
[98][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01.
[99][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20,302.
[100][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295.
[101][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30,321.
[102][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296.
[103][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297.
[104][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9—90.
[105][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296—297.
[106][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02.
[107][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00.
[108][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325.
[109][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0,211.
[110][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
[111][美]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王志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
[112]阿尔君·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527.
[11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5—126.
[11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6.
[115]阿尔君·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543.
[116]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87.
[117][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7.
[118][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7.
[119][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5,156.
[1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7.
[12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6—247.
[122][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5.
[123][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7.
[124][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7.
[125]转引自河清.破解进步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85.
[126][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3.
[127]阿尔君·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545.
[128][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中文版序言.
[129][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8.
[130][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7.
[13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9.
[132][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9.
[133][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2—143.
[134][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1.
[135][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6—147.
[136]郁建兴.全球化:一个批判性考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71.
[1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7.
[138]Chan,Joseph.Disneyfying and Globalizing a Chinese Legend HuaMulan:A Study of Transculturation.In Joseph Chan and Bryce Mclntyre(eds.).In Search of Boundaries:Communication,Nation-State and Cultural Identities.Westport,CT:Ablex,2002.1.
[139][荷]让·内德文·皮特斯.作为杂合的全球化.梁展编.全球化话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