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家围屋所蕴涵的生态美学观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杰出作品,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在博白的许多客家居处,随处都可以见到壮观的围龙屋。围龙屋不分大小,大门口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圆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功用。围龙屋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成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称为“围龙屋”。围龙屋构形中前半圆的池塘象征“阴”,后半圆的围屋代表“阳”,两个半圆合为一圆代表“天”,两半圆之间的方形代表“地”。这一平面设计表达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阴阳和德”的传统文化意象。古人认为:天属于阳,是圆形的;地属于阴,是方形的;天圆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和谐。围屋的这种构形是客家人初始作为“外来客人”的一种心灵慰藉,因为这种天圆地方、阴阳和德的房屋构形可以使他们有效地抵御外来的干扰、侵犯。不过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这样的房屋能使主人身心健康,永保平安,一切风调雨顺。
这种创意源于道家的自然宇宙观。老子的宇宙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自然整体,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性来看,它们都含有“阴阳”,都是阴阳二气妙合而成的,即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从天地万物的本原来看,它们都来自一个“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生出第三者,即“冲和之气”或“中和之气”,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由此可见,“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宇宙中的一切自然之物,都以“道”为最大的共性和最初本原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人与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道并非由谁所生,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如此的。所以宇宙间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4]从上述四者的关系来看,归根到底,就是人应当法天地,法自然。老子关于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当效法自然这一生态哲学,实际上和中国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美学观是相吻合的。客家围龙屋所蕴含的天圆地方、阴阳合德的文化意象,正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生态和谐美学观的一种体现。
因此,博白客家人在围龙屋建筑的选址时是很重视“堪舆”文化意象的。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5]其实,“堪舆”二字,无非是讲建筑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相宜、浑然一体的境界。这与老子最高的智慧与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美学观是相一致的。风与水是自然界的两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表明地势变化与自然环境。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即按照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在地理学中,这“阴阳”二气交流而产生出各种变化。概括而言,堪舆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繁盛。这种“聚气”说在围龙屋的选址时是很受重视的。客家人认为“背山面水”是最好的堪舆屋址选择。在许多客家居处,依山临水而建的围龙屋比比皆是,卧龙岗陈氏围屋、东平塘龙林氏围屋是典型的代表。即使围龙屋原来不是临水的,他们亦会迎面造水,力求使屋场“背山临水”。
“堪舆术”是一种有关村镇、屋宅、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它集自然地理学、建筑景观学、环境心理学、风景美学等知识于一体,运用于传统建筑规划之中。它含有丰富的科学成分,注重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从空间的维度考察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种生态和谐美学观的表现。用现代观点看待堪舆术,就是按照天人和谐的生态美学观来选择和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的一门技术。
堪舆术在建筑屋址上要求“背山面水”,也科学合理地利用了大自然。因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向阳的南坡适宜人居,冬季温暖干燥,夏季温和湿润,树木易于生长,有助于调节气候,而且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北向寒风。另外,较之于平原上孤零零的小屋,山体还可依为屏障,紧临水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解除了饮食、浣沐、消防等后顾之忧。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背景,客家民系耕山是历史的无奈选择,但是长期的耕山生活渐渐沉淀为文化情结。这种情感一经形成,就必然左右该民系的思想行为。客家人的围龙屋建筑文化,作为特有的建筑文化结合体,正是客家文化“山水相依”的堪舆术的产物。围龙屋没有挖山而建,而是依山而建,这样不仅保持了自然的原来面貌,使之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而且在客观上也节约了耕作的土地。临水而建或营造水面而建,就能和山相对应,使围龙屋达到“山之气运,随水而行。”[6]水能聚气,能使家族兴旺发达,事业风顺,财源广进,这是历经磨难和坎坷的客家人魂萦梦牵的。这也许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科学成分。为何水能聚“气”,这里的聚气和前文所提到的聚气是一样的。“气”为何物?《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7]可见“气”其真实形态就是自然界中的“云”和“雨”,也就是“水”之源。由此可见,“背山临水”的理念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力求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美学观的一种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