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差异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差异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今电影与戏剧表演的问题还是存在些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关于“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这两种表演是否相同的问题上。中国的电影表演完全是从戏剧模式走过来的,中国的导演也是在认识戏剧的基础上得以逐步向电影靠近的。我们说后者显然是比较准确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虽出同宗,但在掌控上有所不同的。如何把握(掌控)表演的分寸,无论对有经验的演员,还是对没有涉足过影视及戏剧表演的初学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差异

北京电影学院许同均教授讲过,“什么样的表演才是电影这门艺术所需要的表演?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看似复杂,但就实际创作来看,影视确实需要考虑到镜头的存在,也就是镜前表演。

可以说表演的样式取决于不同影片风格的样式。也就是说,一部影视片的表演首先应该取决于它的剧本,同时也取决于影片不同的样式对表演的不同要求,什么样的式样要求什么样的表演,什么样的表演适合影片的式样与风格,这应该是影视需要什么样的表演比较合理的解释。

由此看来,任何表演都可以适合影视,但影视要求的样式与风格并不适用所有的表演(戏曲、歌舞、杂耍等都是表演)。

至今电影与戏剧表演的问题还是存在些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关于“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这两种表演是否相同的问题上。

一种观点认为,戏剧表演存在夸张、不真实自然的问题,一切都在生活的基础之上被夸大了,很不适合影视表演。著名导演谢铁骊在为《打造明星》一书作的序中说:“五十年来,我国的艺术院校的表演教学大多承袭的是戏剧表演的教学模式,理论上仰仗的是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表演艺术体系。近年来,许多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影视表演专业,但因教材和师资的匮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依然采用的是戏剧表演的教学方法。这些学生毕业进入影视界后,迫使许多影视剧导演在使用他们时非得对他们的戏剧化表演来一番艰苦的矫正和改造。为此,有些导演为省事,在选择演员时宁愿选择表演白丁(没有经过戏剧表演训练的演员),也不使用那些来自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的学生。正因为‘白丁’,所以它们的表演更贴近生活、更接近自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就戏剧和影视来讲,它们不是两种表演,而是在表演上对两种不同样式的“掌控”。

由此看来,这些问题没有原则上的争议,就表演来说,它们同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共同的规律。不管是戏剧演员还是影视演员,尤其是从戏剧出身的影视演员,他们在实践中一致认为,不管从什么体系出发,两者在表演原理及创作元素上是一致的,都是以认识、实践、体验、体现、真实、自然为出发点的;两者在创作任务上也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创造好角色。

如上所说,两者确实有着亲缘关系,有着创作中都不可忽视的准则。过去我们一直说电影与戏剧是孪生兄弟,如果按辈分排,电影肯定是戏剧的小字辈,电影的最初表演都是仿效舞台剧的,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乔治·梅里爱率先把戏剧带入电影,还是十几年后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他们在短时间内都没有走出戏剧模式。应该说自从电影诞生以来人们在寻求电影属性认识的同时,也从不间断的在假定性与逼真性上认识与发展表演。在我国的百年电影史中,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一代代电影人和戏剧人秉承着两者兼顾,又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在探索电影与戏剧表演的把握上从来没有明确分开过,即在同一表演创作原理的支持下,摸索两种不同的表现式样。说到这一点,无论是老一辈电影导演还是演员,他们都有过大胆实践,尝试电影与戏剧、电影与传统的戏曲、电影与其他类型艺术的结合与借鉴。可以说,中国百年电影史中有多半时间是在摸索和寻求中经历的。

中国的电影表演完全是从戏剧模式走过来的,中国的导演也是在认识戏剧的基础上得以逐步向电影靠近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一代电影工作者身上看到,他们大多都是“两栖演员”,既是话剧演员也是电影演员。无论从舞台到银幕,还是从银幕到舞台,他们都创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

如此看来,戏剧与电影的表演同宗同源,或者说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相近的血缘。李默然在《甲午海战》中塑造的邓世昌一角色,可以说借鉴了戏曲表演的很多身段,最令我们记忆的是他的走路、跪拜以及眼神等都和生活化表演完全不同,这是他戏剧化表演符合电影特殊要求的成功范例。

金山前辈主演的《风暴》,在探索民族化的过程中,让观众似乎感觉到了他也在寻找中国戏曲与戏剧、电影结合的新路子。观看他的表演,我们总感觉像戏曲的表演,一招一式都似乎有“亮相”之嫌。但我们不能说他的表演是戏剧或者戏曲,或者说他塑造的根本不是那个人物。客观地讲,金山前辈塑造的施洋大律师是成功的,成为影视中的经典人物。也许他所塑造的角色接近他想要探索的民族化,反过来说也是该影片样式及导演要求的人物表演所决定的,演员的理解与导演要求塑造了这个人物特性。

从以上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不难看到影视与戏剧的表演是相通的,那怎么去理解影视与戏剧表演的不同呢?一般观众很难看出它们的不同。笔者曾经问过一个酷爱话剧的观众,问他电影和话剧就演员表演来说有什么不同,他毫不犹豫地说:“我看没什么不同,如果把一台话剧拍成电影他也是这样演啊!无非区别就在于舞台和银幕。”

多数观众恐怕会这样回答。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是学表演的,不知道这中间确实存在不同,这种不同是就是长久以来在演艺圈始终争议的话题。

客观地讲,二者的“不同”,究竟是“不同”,还是在于不同的“掌控”?我们说后者显然是比较准确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虽出同宗,但在掌控上有所不同的。谈到“掌控”的问题,将用下面的例子来区分或评判一下:

用两组不同的演员分别出演同一话剧《原野》。一组是完全是没有演过话剧的影视演员;另一组则是完全没有演过影视的话剧演员。两组演员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演。

结果,观众听不到影视组演员的声音,看不到剧情高潮时演员展开的形体,怎么看都会觉得他们提不起精神,温汤挂水的不给劲。

相反,话剧组无论从声音到形体都会令观众满意。

接下来将两组调换一下,把话剧组的《原野》拍成电影,那么放映厅里的观众就会同样坐不住了。为什么坐不住了?就是那放大了的夸张表演、震耳的台词声,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镜头、景别和场面都是一样去说、去演,完全是过了头的表演。

如何把握(掌控)表演的分寸,无论对有经验的演员,还是对没有涉足过影视及戏剧表演的初学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表演上的不同掌控,就是让你明白以后在影视创作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先了解一下这些问题是怎么回事,并在初学中做一些训练,这对你今后在不同的创作中会有所帮助。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读懂了这些问题就似乎什么都明白了。作为演员必须知道,所谓的“镜前表演”是一门纯粹的实践课程,其中包含的创作技巧及分寸的把握都必须来自演员对镜头及拍摄技法的熟知和认识,而这些熟知和认识,包括你的感悟是来自无数次往返不断的创作。这是一种别人无法代替你的特殊过程。

实践是掌握镜前表演技巧与表演分寸的重要环节,只有掌握和明白了它的特殊性,演员才能面对冰冷的镜头(摄影机或摄像机)应对自如,同时也能为塑造和表现不同人物形象增加厚重。

下面,我们分出若干个小单元来帮助初学表演的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影视与戏剧在各自的创作表现上有哪些不同,并了解在影视镜头前如何把握影视表演方面的一些简单的专业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