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典好莱坞前期(1930-1945)
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又称“旧好莱坞”(与后来的“新好莱坞”相对应),指从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中转,又可以被分割为两个阶段。在经济上,经典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对新好莱坞阶段乃至当今的世界电影都具有绝对意义的影响。从无声片时代后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就逐渐取代了欧洲作为世界电影中心的地位。好莱坞电影这时开始形成了一种将电影技艺隐藏于演员、摄影师、剪辑师和导演的创作手法中,而看不出创造痕迹的技能。另外,经典好莱坞对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和向世界推广的显著成就,也使其成为电影艺术的经典时代。
1929年,美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两大事件:股票市场崩溃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和有声电影的确立。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王》首映,预示着声音的介入已经使电影成为一门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所罗门指出,由于声音进入电影,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对话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电影业由于对话的出现而增强了信心,认为电影现在能够做到戏剧和小说一直在做的事了:讲述关于人的复杂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人物能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问题。声音出现后,电影看来不仅能够赶上,而且还能够超越其他形式的叙事艺术。由此,戏剧化电影应运而生。
对于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来说,声音出现引起的忧虑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因为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改造制片厂和电影院,而此项投资也许仅仅是用于风行一时的东西。以查理·卓别林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人对此的忧虑则是:有声电影所需的琐碎的技术可能会对电影创作灵感产生致命的影响。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声音有可能破坏电影这一世界性流行文化形式的精髓。毕竟,正是因为没有声音,电影才成了唯一能够被世界各地观众直接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一种不分地位、文化和种族,对所有人都开放的媒介。但是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空前成功打消了金融巨头们的疑虑,有声电影对观众的吸引,使电影工业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票房收入反而继续增长。直到1933年,人们的这种新鲜感逐渐消失,电影业的危机才真正来临。
美国电影工业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五大电影公司(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和雷电华)和三小公司(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每年平均生产450部以上的电影,占据电影市场的95%。如此大的电影产量对电影公司的生产理念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于是电影类型化和装配线式的生产方式由此应运而生。制片厂制度、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类型化电影、明星制度,在此期间逐渐成熟,为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中心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