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劝学进取教育
作为中华汉族民系的客家,一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希望家庭的教育能造就知书识礼、忠孝双全的后代子孙;另一方面由于客家迁徙之处均为穷乡僻壤且交通不便之地,要生存勤耕种,要发展只有读书仕进,于是客家人以“耕读为本”,十分重视劝学进取教育。“勤俭耕读是客家人的立身之本,客家民系自古崇尚教育以耕读传家,虽贫也令其子弟读书,蔚为传统发扬至今。”[9]
长辈劝诫晚辈勤奋读书是客家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桂东南,长辈们很注重子孙读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长辈们会日复一日地向他们讲解和灌输先辈流传下来的“茅寮出状元”的思想。客家社会的谚语中也有不少是关于劝读的“书爱读,打要练”、“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无珠”,“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甚至客家童谣也提到读书的重要:“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他们令其子弟读书的目的几乎相同,都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能够功成名就,光宗耀祖。陆川客家族谱《谢氏族谱·谢氏始祖法蘅公族谱原序》就留下祖先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导:“唯唤所望族人者,曰耕、曰读……能勤于读则功名可成,以荣其身而光宗耀祖,所谓扬名显父母者此也。”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客家长辈们就向孩子灌输传统的观念——唯有读书高,而这个精神的灌输者主要是客家妇女。客家男子大都外出谋生,持家教子的重担几乎都落到妇女身上。这种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最具特色的是用儿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客家妇女通常在给孩子喂食或在哄孩子入睡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客家妇女在哄孩子入睡时,一边用手轻拍着孩子的背脊,一边哼着儿歌,使小孩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客家儿歌轻松活泼、语言简单纯朴,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记。陆川县南一带就流传有这样一句“男人不读书成牛公,女人不读书成牛嘛”。年长者经常用这句话对晚辈进行劝诫,贵港客家当地还传诵着这样一首儿歌:幼小读书不认真,不知书内有黄金,早知今日文章贵,点起明灯用心寻。
陆川县大桥镇雅松乡苏塘村一陈姓家庭,夫妻以务农为主,有三子一女,生活甚是贫困,但儿女四人从小都懂得勤奋苦读,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四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同出四名大学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调查得知,陈氏夫妻二人深知知识的重要,从小就教育儿女要勤奋读书,不希望儿女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还经常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两句古训来鼓励孩子。一个农民家庭要负担四个大学生的费用是十分不易的。当儿女纷纷考上大学以后,夫妻二人决定,就算“生钱借谷”(借钱卖房)也要供儿女读书。这种家庭教育,可说是客家家庭教育的典型范例。
长辈在对后一代进行劝学教育时,给孩子所讲的故事内容,主要是先辈们当初如何贫困,后来坚持苦读,最终得以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事迹,即所谓的“茅寮出状元”。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对先辈业绩的简单回忆和眷恋,更是充满生命力和说服力,且具有很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的,其教育效果无疑是晚辈们的精神财富与动力。
客家人这种强烈的求知进取精神,体现在客家话中是“卖田卖地也要教儿子读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客家群体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推进桂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客家求知进取精神促使客家儿女勤奋努力,不断为社会做贡献。
千百年来,客家先辈含辛茹苦,鼓励儿女们读书上进,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如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是他启开心灵智慧窗扉的启蒙老师。祖父与父亲的悉心教导,使他酷爱读书,受到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了他从小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