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乐驿站》动画片分析:“间性艺术”的成功实践

《快乐驿站》动画片分析:“间性艺术”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4-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快乐驿站》:“间性艺术”的成功实践相关资料《快乐驿站》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2004年10月8日推出的一档日播动漫栏目,每集10分钟,加长周末版60分钟。在技术定位上,《快乐驿站》一开始就确定了FLASH的基调。在目标定位上,《快乐驿站》设定“艺术经典,时尚演绎”的目标。《快乐驿站》虽然只是一个栏目,然而更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因为它肩负着抢救文化遗产、传播经典艺术的重任。

《快乐驿站》:“间性艺术”的成功实践

相关资料

img250

《快乐驿站》是中央电视综艺频道(CCTV-3)2004年10月8日推出的一档日播动漫栏目,每集10分钟,加长周末版60分钟。该节目最大的特点与看点,就是在“艺术经典、时尚演绎”的宗旨下,用时尚、先锋的动漫手法,演绎中国经典幽默,使原本就充满喜剧色彩的相声、小品又增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栏目开播以来,深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优秀电视文化(文艺)栏目”奖等多个奖项,其中在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中,荣获“最佳中国动画创意”奖,最高收视份额达到了12.4%。

《快乐驿站》的栏目宣传词是“世界在变,寻找生活中的智慧和快乐不变”,致力于把栏目做成观众每天的快乐加油站,并逐渐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成人动漫品牌栏目。

作品分析

“间性”又称“交互性”,“间性艺术”是指两种以上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交流、对话、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艺术,比单一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快乐驿站》就具有独特的“间性艺术”特色:既融入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理念,发挥电视媒体即时性传播图像的优势;又利用动画艺术的长处,以动画的假定性特征、独特的视听语言和美术特性弥补了传统曲艺作为语言艺术在表现力上的不足,电视、动画两者相得益彰。时至今日,该栏目已变成了CCTV的王牌栏目之一。

1.充分体现了电视栏目的个性化特色

中国电视正在走节目精品化、栏目个性化、频道专业化的道路。《快乐驿站》放在专业频道CCTV-3综艺频道上播出,必须处理好“频道—栏目—节目”三者之间的关系,频道专业化归根结底需要品牌栏目与高质量节目的支撑。

实现栏目个性化的途径是通过精心的策划与设计,勇于创新,在栏目宗旨、定位、选题、主持人、宣传词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个性。

宗旨是一个栏目的灵魂与基础。《快乐驿站》是一档娱乐电视栏目,顾名思义,它的宗旨是以“快乐”为核心,“寓教于乐”,凸显“讽刺背后的关怀、辛辣背后的温情”。

在受众定位上,目前国内的动画节目主要收视群体是儿童,给成年人看的动画节目很少,《快乐驿站》正是看准了这个空隙,将主要受众群定位于成人。因此,《快乐驿站》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不仅受到了小朋友的欢迎,还获得了许多成年观众的追捧,被誉为“奔三族”的心灵鸡汤,并触动老年观众“朝花夕拾”的怀旧情绪,这证明了其受众策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节目定位上,始终坚持高文化品格与高审美品格的追求,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并强调娱乐性,做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栏目与节目的关系好比是文件夹与文件的关系,栏目起到分类管理的作用,支撑栏目的是精品节目。观众与栏目的关系以节目为桥梁,收视率高低最终取决于节目质量的高低,所以节目维系了栏目与观众的关系及其生存。

img251

在技术定位上,《快乐驿站》一开始就确定了FLASH的基调。然后一边对现有的相声、小品,如姜昆的《虎口遐想》和赵本山的《心病》、《卖拐》、《昨天今天明天》等,进行了“翻拍”——用FLASH技术对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重新演绎;一边还在网络上发布FLASH作品“征集令”,向散居于“民间”的闪客们征集原创作品。

在目标定位上,《快乐驿站》设定“艺术经典,时尚演绎”的目标。《快乐驿站》之所以受到欢迎,和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巧妙地结合分不开。《快乐驿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现代动画表现技巧,是国产动画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原创动画打开世界市场的新途径。《快乐驿站》虽然只是一个栏目,然而更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因为它肩负着抢救文化遗产、传播经典艺术的重任。它对优秀文艺作品以先锋文化形态的重新演绎,推动着动画创作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

选题设计是体现栏目个性化的主要内容,如2007年5月《快乐驿站》推出“春晚夏花”特别策划节目。该节目几乎囊括了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所有相声、小品,除了《策划》,黄宏的《考验》、郭冬临的《回家》、大兵的《免费电话》、郭达的《送礼》、潘长江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也一一亮相。

《快乐驿站》的栏目宣传词“世界在改变,寻找生活的智慧和快乐不变”、“快乐心情就在《快乐驿站》”也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栏目个性化语言,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img252

2.用动画的手法扩展电视栏目的表现力

动画的假定性拓展了艺术想象空间。假定性是任何一门艺术都拥有的,因为每一门艺术都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与其他艺术相比,动画创作将假定性运用到了极致。[1]动画的假定性体现了对现实的审美超越和自由的表现方式。与实拍电影相比,编导的主观意志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拓展了想象空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营造出奇幻的荧幕效果。

一是假定性造型。如人物造型,完全是美术家以现实作品为蓝本,自由地创造出来的。如用泥塑动画片改编赵本山的小品时,要把“赵本山”的“脑袋”、“胳膊”、“大腿”等捏好后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然后利用FLASH技术在电脑中把这些“散件”组合、上色,成为“完整”的赵本山形象,最后再由FLASH完成动画制作。这种方式赋予泥塑人物灵活的表情和流畅的动作,并以全新的造型为大家表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说事儿》和《老伴》等。

二是假定性时空。动画通过对时空的虚拟,超越了现实的物理时空。如姜昆、唐杰忠的相声《虎口遐想》录制于20世纪80年代,背景为春节晚会,动画版的《虎口遐想》则把作品中虚化的背景具象化,还原成动物园,使得观众感受真切。

三是假定性艺术手法。创作者不遗余力地使用假定性艺术手法来凸现动画的优势,如用夸张的手法来刻画角色的外貌特点,为相声小品增添了喜剧效果。像赵本山的“猪腰脸”;巩汉林的小眯眼、干瘦等,已成为标志性的卡通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又印象深刻。

动画的视听语言让节目更加立体化。动画视听语言比真人影视更具有技术和思维上的自由,真人影视是实拍,而动画视听语言更具主观性,可以随创作者的意图通过影像自由地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情绪变化,任意地转换视点与时空,许多电视真人实拍无法完成的艺术效果,可以通过动画视听语言表现出来。

img253

原先只依靠演员对话的噱头或有限的形体所表现的情境,现在加上动画影像的辅助,观赏效果非常好。比如相声是语言艺术,有些如内心活动、暗喻等,因受语言限制,表现起来会有难度。而动画相声就克服了这个困难,通常用一帧画面就能把演员想要展示的效果表现出来。动画师们保留经典原作的精髓,进行二次创作。如《解学士》是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代表作,嗓音清脆、干净,语速不紧不慢,带着一些韧性,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背后,隐隐贯穿着一种完美的韵律。动画版的《解学士》不仅保存了原声,而且充分发挥动画师的想象力,用虚构的面画弥补了影像资料缺失的遗憾。还有,同样是侯宝林的作品,动画演绎的《猜谜语》则呈现出另外的风格,增加了具象化了的画舫、灯笼唐装、灯谜,从氛围到道具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动画的美术特性给节目带来新的视觉效果。动画的美术特性是动画区别于真人电影的最主要特征。[2]人类创造的所有美术形式几乎都能为动画所用,这造就了动画片影像的多样性。如皮影、剪纸、泥塑、木偶、水墨画等传统、民族美术形式和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西方美术形式融入节目创造了新的视觉效果。前者以“快乐驿站中国风系列”为例,采用皮影戏、剪纸、农民画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进行创作,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如黄宏的《婚礼》和赵本山的《三鞭子》借鉴了剪纸的表现形式,动画版侯宝林的《学大鼓》借鉴了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后者以“世界风·印象”为例,引入西方美术元素,并对其进行洋为中用的“本土化”改造,从而创造新的时尚经典。比较典型的是借鉴毕加索、达利、高更等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元素,全新演绎了《视频聊天》、《舍近求远》、《酒桌会议》等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的精彩作品。

3.启示:新媒体革命下“间性艺术”时代的到来

《快乐驿站》实现了电视和动画两种传播媒介的结合与互动,是“间性艺术”这个新概念的成功实践,它突破了单一艺术的封闭状态,使艺术走向多元化与开放性,它的热播给我国电视业的栏目策划与设计带来一些建设性与前瞻性的启示。

整合资源。“间性艺术”不仅要实现艺术在不同媒介间的转化,而且要注意资源的整合,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增强传播效果。《快乐驿站》一方面将FLASH从网络引入电视,散布于网络的资源也随之集中到自己手中,保证了日播栏目所需的庞大节目供给量,同时也会有大批网络FLASH爱好者转变为电视FLASH观众。另一方面,优秀相声、小品是中央电视台拥有的独家资源,为将优秀艺术资源最大化利用,《快乐驿站》最聪明之处在于对这些已经走红的作品进行“翻拍”,除了解决日播节目的供给量、降低制作成本外,还巧妙地利用了这些著名作品的原有观众基础和作品中大腕明星的知名度,由于它们原本就十分受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原汁原味的声音勾起观众熟悉的记忆,动画的重新演绎又让人体味到全新的视觉幽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节目的运作风险。

迎接“全媒体”的“间性艺术”时代。除了电视栏目与动画艺术的融合,对于动画艺术来说,则可以将皮影、剪纸、泥塑、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与FLASH巧妙结合。从媒体的角度来看,FLASH本身发端于网络,从网络移植到电视之后仍保持着网络传播的平民化、个性化、亲和性的特点;同样,来自电视栏目《快乐驿站》的赵本山、宋丹丹、陈佩斯等明星的卡通形象也在网络上深入人心。另外在网络上看电视栏目《快乐驿站》,甚至通过手机上网,点击央视网站看《快乐驿站》,那就不止两个媒体了,一个电视栏目可以通过多个媒体的“接力”,送到观众面前。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创造,新型的手机电视成为电信、电脑、电视一体机,并且实现了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服务。随着集多种信息通道于一身的“全媒体”设备的开发与普及,[3]“全媒体”艺术呼之欲出。

img254

《快乐驿站》对“间性艺术”的实践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预言,新型媒体的参与将产生更多样式的“间性艺术”,必将极大地推动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

(许元振)

【注释】

[1]李亦中、姚忠礼:《动画编剧》,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2]李亦中、姚忠礼:《动画编剧》,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3]“全媒体”的概念参见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