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作:中视北京辉煌动画公司
出品年份:2006年
总 导 演:王柏荣
首 播:2006年
荣 誉: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美术片奖和最佳制作奖
2006年度中国动画学会奖“优秀系列片奖”和“背景设计单项奖”
2006年全国青少年最喜爱十大国产动画片奖
相关资料
在央视版动画系列片《三毛流浪记》之前,已经有很多改编自张乐平先生关于三毛这个形象的影视作品:
1949年,昆仑影业公司拍摄电影《三毛流浪记》
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木偶片《三毛流浪记》
198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动画片《三毛流浪记》
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三毛流浪记》
1996-199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三毛流浪记》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福利会、上海三毛形象有限公司合拍推出52集电视系列短剧《三毛新传》
2004年,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三毛救孤记》
200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制作电视动画系列片《三毛流浪记》
漫画家张乐平先生(1910-1992)是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漫画形象诞生于1935年,据资料记载:为了画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流浪儿苦难的童年和家族史,后来这些都被作为素材画到《三毛流浪记》中去了。[1]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第二年,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三毛”从诞生至今为止,已经70多岁了。今天,人们依然对这个70多岁的“小三毛”喜爱有加,大师笔下的形象具有永恒的力量。
内容介绍
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共同投资摄制的104集大型电视动画系列片《三毛流浪记》,改编自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同名连环漫画,讲述了小孤儿三毛的心酸遭遇,以及用勇气与命运作斗争的故事。从他的遭遇中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情形,对黑暗的旧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
作品分析
央视版的《三毛流浪记》在整体设计上(如图1),可以看出创作者试图在不丢失原作特色的基础上,将受到现代观众欢迎的创作手段都运用到该剧中去,如积极主题、流行音乐、异族风情等,但是由于缺少漫画原著的核心力量支撑,在主题、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诸多元素始终没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没能汇集成真正鲜活的生命力。
图1
1.剧作结构比原著完整,但故事戏剧性有待加强
央视版动画片在原作的基础上对故事重新做了改编,围绕三毛的身世之谜展开叙述,每集都设有四字的小标题,概括本集的故事内容。创作者借鉴了美日动画编剧的优点,用三毛寻找父亲的情节线承担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功用,并在第一集中设置了悬念、凶杀等情节伏笔,希望借此增添作品的戏剧冲突。这样的尝试初衷是好的,也是国产动画在探索自己道路上的勇敢的一步。
一部好的作品,故事往往呈现出矛盾冲突强烈,情节曲折,节奏流畅紧凑,语言简要等特点。但是从《三毛流浪记》的成片来看,故事戏剧性不强,叙述拖沓。第一集小拉里被警察追赶的冲突中,作为成人的警察仅仅凭一顶红色的帽子就认定三毛是小偷。难道警察在追赶的过程中没看到小拉里穿的是深色长袖的衣服,而他们抓到的戴着红色帽子的三毛穿的是浅色短袖的衬衫?同样,三毛解救了一个女孩巧巧,但是在第一集结束时女孩并没有告诉三毛自己叫什么,他们第二次见面时三毛却直接叫出了其名字。在第二集中擦皮鞋的三毛揭发了修车师傅的丑陋行为,遭到了报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成人的修车者还要花钱请别人将三毛赶走?在第四集中三毛回忆自己摆渡的爷爷去世的经过,岸两边的兵都要先过河,争执不下竟然开枪直接把船夫射杀了,这样他们就不用过河了?张乐平在原作中还交代了一下是误杀,而动画片中则是直接把船夫杀掉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明显不符合事件逻辑,如果将这样的事情作为一集故事的情节点,不仅故事过于简单,而且还低估了少年儿童的理解力。一个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严谨的整体,它要求按照因果关系,把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地、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
造成该片叙述拖沓、节奏松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对白的设计显得多余、重复。例如在第一集中菲菲在听歌时与吴子福的对话:“子福,你怎么不给赏钱呢?”吴子福则回答:“我已经买了门票了……”这样的对白对故事的推进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实在是多余。又如三毛、小拉里、赵老师在狱中发生争执,三毛随小拉里说:“你还说,你再说,你再敢说,我打你。”接着三毛在老师规劝下原谅小拉里:“我听赵老师的话,我饶了你。”以及赵老师的话:“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很有志气……我相信你是个能够容忍别人的好孩子。”等等,这种对白上的无意义重复,不仅使语言不够精练生动,丝毫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趣味,而且使整个故事节奏拖沓、松散。
所以说,戏剧性结构从来不能缺少“冲突”,一部长篇动漫作品的文本构造,仅有一两个大的戏剧悬念来支撑是不够的,在一个个自然段落中应该有一个独立自足的戏剧性场面,同时这些戏剧性场面又总是和情节包含的矛盾冲突因素相关的。动画的本质在讲故事,“一切电影表现的出发点应当是情节,是一系列事件。”[2]
2.角色造型设计忠于原著,性格塑造模式化
在角色造型上,央视版的《三毛流浪记》充分吸收了原著中人物造型的特点(如图2所示),对三毛这个主要人物的造型都沿袭了传统设计特色,瘦弱的胳膊,干瘦的身子,细细的脖子支撑着一个大脑袋,圆圆的眼睛透露出机灵。圆鼻子、光光的大脑勺上只有三根头发,随着三毛的喜怒哀乐改变着姿势。
图2
三毛,稚气中含着灵敏,迷茫中透着渴求的目光,还有那充满不在乎的神态,随时准备自卫的警觉和搏斗意识,一个过早地独自在黑暗社会中艰难求生的流浪儿童形象,这种非常写实性的人物形象所带给中国人的震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亚于日本的阿童木和迪斯尼的米老鼠。正因为角色造型设计忠于原著,所以这个形象对于观众来说极具亲和力,易于被接受。
众多配角的塑造也大多忠实于漫画原著的造型风格,但是巧巧的造型以及白俄舞女等少数配角造型设定的风格明显借鉴了美式动画,与整部系列片的众多人物造型风格明显不符。并且巧巧这个人物定位模糊,她是创作者后加进去的人物,她的出现显得有些画蛇添足,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如图3所示)。
图3
三毛这个形象在性格塑造时还陷入了单一化的思维模式,性格缺少变化,整体显得单薄不生动。剧中的三毛被描绘成一个四平八稳的“模范儿童”形象,相当的脸谱化、模式化。人物特征表现直白导致了人物性格缺乏层次,面对人生的险恶,他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迟疑。三毛的性格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从开始时的勇敢、坚韧、懂事,到结束时依然如此,没有任何成长的痕迹,从而导致观众在情感上得不到真实的体验。在第四集三毛向阿姨讲述自己爷爷去世的段落中,在两人抱头痛哭时,小三毛居然说出了“你别难过了”这样安慰大人的话,这样与年龄不符的对话,缺乏性格的内在依据和行为的发展过程。我想这大概是编剧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地塑造一个好孩子的形象吧。孩子有自己的语言与思维,如何更能符合儿童的真实心理反应是动画创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事情。无论什么角色都是有着人格缺点的普通人再造,反观贴着“香港制造”标签的《麦兜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则处理得很成功,主人公麦兜是一个再平凡普通不过的孩子,在母亲寄予厚望下而屡次达不到出人头地目的的现实生活中,却也同样有着执著的梦想,虽然生活艰辛,却也持有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这种普通人物的心理表现,更能引起社会普遍的共鸣,也更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
正如迪斯尼所言:“无论善恶,所有伟大戏剧作品中的各类角色,都必须具有可信的人性。必须保持所有人类常有的道德理想,胜利不能来之太易。”
3.场景设计精致唯美,原动画略有瑕疵
该片最大的亮点是画面精致优美。由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故事发生地是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繁华上海,央视版的《三毛流浪记》在场景设定上采用了不同于原作写意的表现手法,为了给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所有场景设定均采用相当写实的手法呈现(如图4所示)。
为了全面细致地呈现那个时代上海的城市风貌,对场景描绘相当精致,大量中远距离的景观绘制相当精细,极具上海特色的弄堂小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街巷边的店面商铺以及夜景霓虹灯闪烁等复杂繁琐的场景都得到了非常逼真的表现。由于这种逼真写实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细致与立体,更加贴近真实世界,没有像漫画作品一样能给观众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却也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
图4
图5
从专业制作角度来看,该片在原动画等方面的制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集《申城奇案》开始的一场戏中,菲菲走下人力车在服务生前拿包里的东西时,双脚已经停止,但是在停止后双脚还是向前滑动了一小段距离,这是制作上的低级失误。另外小拉里在被警察追赶的过程中,一个奔跑动作有严重的透视错误,两三步的奔跑距离,人物大小的透视变化过大。同样在吴子福给了三毛两百元钱的那个场景中,三毛背后路过的行人与场景透视严重不符(如图5所示):那个女子的走路姿势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在该片中,她的身体却与地面基本成45度角完成了不可能的行走。第九集开始处,三毛翻过窗户进屋寻找小明,明明是光着脚在地面行走,配音却是穿着鞋的“咔哒、咔哒”声。类似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在每一集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处,当然,这种错误可能并不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但是作为投资上千万的大型动画系列片出现如此之多的低级错误实在是不应该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外包的制作模式。不同的环节承包给不同的对象,虽然很多原动画创作都尽量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平,但是具体的操作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水平差距。这就导致了很多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央视版的电视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探索性的尝试,虽然不够完美,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创作者做出的努力,它的意义在于寻找一种突破,可能这才是该片真正的价值所在。
(陶斌)
【注释】
[1]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916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