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棋少年》动画片分析:另类少年的成长

《围棋少年》动画片分析:另类少年的成长

时间:2024-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灵运在调查中不幸身亡,江流儿成了孤儿。但恰恰是另类的生活,对于被甩出了正常生活轨道的少年,是最好的磨砺。佻达不羁的少年在错综复杂的江湖中,性格逐渐变化,少年的稚气中渐增成熟与稳重。方百花对于江流儿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围棋少年》:另类少年的成长

出 品 人:范玲

导  演:马风清、赵劲

后期导演:迟艺茁

编  剧:孙晓松

文学编辑:王川

人物造型:单国伟

场  景:许同乐、毛良

作  曲:黄志健、黄隽杰

围棋指导:方涛

围棋顾问:薛至诚

制  片:吴洪宝

统  筹:马华

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央视动画有限公司

出品年份:2006年

img284

相关资料

本剧是中国第一部围棋动画片,导演马风清,1988年毕业于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动画专业,现为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动画部导演。他1998年创作了泥偶单本剧《积木鸡》,1999年创作了《动画城》快乐版的宣传片(泥偶),2000年创作了泥偶短片《父与子》。

在拍摄本剧之前,马风清没有长篇连续剧的拍摄经验,甚至也不懂围棋。但他凭着一股执著和对动画的热爱,将这个励志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制作也可算是美轮美奂。虽有观众质疑其对日本动画《棋魂》的模仿,但谁也无法否认,本剧的正色调是“中国式”的。

内容介绍

明朝末年,国势日颓,倭寇横行。为调查通倭事件,朝廷大员江灵运携其子江流儿奔赴江南。江流儿被临时寄养在凌云寺,他偶然显现的围棋天赋让寺里的老和尚圆德深感惊讶。

江灵运在调查中不幸身亡,江流儿成了孤儿。圆德鼓励他利用自身的围棋天赋,去围棋世界学习闯荡,参加围棋国手大赛。江流儿初入棋坛,却误被野心勃勃的西金棋院所利用,四处赌棋,搅扰棋坛。老国手刘南如为挽救江流儿而牺牲。听到其遗言后,江流儿深受触动。

在江湖上,江流儿巧遇小乞丐方圣之女方百花与疯乞丐林心诚,与他们结成好友。林心诚是一代围棋大师,他将绝技“天地大同”传给江流儿之后含笑而逝。

日本棋手丈和的得意弟子黑木,应师傅之命,挑战中国围棋。中国棋坛望风披靡,在黑木得意之时,江流儿出现并与之下起了盲棋,二人都有棋逢对手的知己之感。在最后的黑江生死对决之中,“天地大同”与“天魔大化”一决高低,最终江流儿获胜,二人由棋论交,结下了深厚友谊。

作品分析

本剧的观众定位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央视动画的传统定位是低幼化的,一般以十二岁以下的少儿为主,本剧则上调到十六岁。这个年龄阶段属意的审美特征有了很大不同,不仅在意形象的鲜亮时尚,更进一步要求故事的紧张曲折、情节与人物表演的张弛有度等更深层次的审美表现。适应这种审美口味,本剧以写实化的风格来展现少年成长中的艰难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在一片妖风侠影的中国武打魔幻动画剧中,吹进了一股自然清新的现实气息。

1.主题分析:少年的另类成长

成长是动画类作品的常见主题,以青少年为其主要受众,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同时寓教育于其中,可谓一举多得,但是“教育性”本身却相当危险。如国家曾提出的“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寓教于乐的作品”,曾被动画业奉为圭臬,其结果是众多作品走上歧途,态度严肃、内容正规,类似于思想政治课的形象演绎,使得众多孩子逃之不及,既无“乐”,“寓教”就无从提起了。本剧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框框,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教育的前提是孩子自由而多样的思考。似是而非、混杂多义,在成长中展开飞翔的翅膀,将人性的多个侧面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表现出来,在被动学习、受教育的传统模式之外,突出少年另类成长的可能性,这是本剧最吸引人的特色。因此,此剧赢得处于同样懵懂、幻想而又满腔热情的观众的喜爱,是必然的。

img285

江流儿是一个生性灵活不羁的人。剧作开始,他不仅渴望能行侠仗义,更将愿望变成行动。他在父亲的船上穿上夜行衣,手持钢刀,俨然一副江湖人物的模样。他被侍卫轻而易举就击败了,看上去有点可笑,但他的大胆和出格,都迥异于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不由不让人刮目相看。

父亲的死对他是重大的打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可以想见,在父亲的约束下,江流儿虽然顽皮淘气,有足够多的奇思妙想,但最终会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父亲死了,江流儿面临着传统的一个重要母题——为父报仇,这也是编剧给观众设下的一个观看陷阱。备尝艰辛,苦学武艺,最终报仇雪恨,这是复仇故事的一般模式。但是生活在仇恨中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却必定是扭曲异化的,即使江流儿最终得报大仇,但以此为主题,对于同样处于十几岁的少年观众来说,无疑是精神上不能承受的,也会造成对剧本娱乐性的放逐。因此,剧本主题在此有意味地发生了偏离,从圆德鼓励他投入围棋开始,复仇模式变得似是而非,武侠被放逐了,少年的成长与围棋结合了起来,他的经历被置换成在围棋的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价值与宇宙哲理,从而实现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img286

这种生活经历是另类的。但恰恰是另类的生活,对于被甩出了正常生活轨道的少年,是最好的磨砺。在闯荡江湖中,生活呈给江流儿的面相是如此的丰富而又复杂。他有爱逞英雄、爱出风头的孩子心理,因此,在被金威远利用后,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和不择手段,成为了赌棋的工具。老棋手刘南如为挽救他而壮烈牺牲,他的崇高棋品给江流儿以巨大触动,天性中的善良重新被激发出来。与刘南如相比,金威远是坏蛋的形象,但也并不仅仅被塑造成江流儿成长中的阻碍力量。正是他,给江流儿进行了专业的围棋知识训练,他的高超棋艺为江流儿的围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最终为妖刀王所杀,虽然罪有应得,但多少让人产生了一丝惋惜和同情。

佻达不羁的少年在错综复杂的江湖中,性格逐渐变化,少年的稚气中渐增成熟与稳重。剧本在此时安排老、少二乞丐的出现,可谓恰到好处,这是江流儿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正好从不同的侧面帮助江流儿实现了人生的成长与飞跃。首先是老乞丐林心诚。在棋艺上,他让江流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从高手到大师的蜕变;在对人世和围棋的哲理上,他更充当了江流儿精神之父的角色。在他的引导下,活泼灵动但又蕴藏着很大破坏力的江流儿,终于建立起了人性的恰当藩篱。其次是小乞丐方百花。她是电视剧特地添加的爱情元素,这具有现代感的一笔,使本片真正脱离了传统的低幼观众设置。方百花对于江流儿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他们的目标是契合的。方百花离家出走,流浪江湖,为摆脱女孩不能下棋的规矩,她立志以自身的本领扬名棋坛;江流儿同样为实现为父报仇的目的,力求提高棋艺,以扬名棋坛。第二,他们的心灵是契合的。二人相知于棋,方百花真正理解与敬佩江流儿的棋艺见识,这对独自流落江湖的江流儿来说,是精神上的最大知音。最后,他们此时都是流浪儿。在生气勃勃而又杀机四伏的江湖中,他们是孤独和寂寞的,两个孤独而又倔强的心灵,它们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火花。可以说,方百花此时是江流儿最强有力的正面规训力量,使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尽情地释放他的围棋天赋。这也就可以理解,当方百花女儿身份暴露,不得不离开后,对江流儿的心理造成的打击与伤害是多么巨大。这种伤害甚至超过了他父亲的被杀,虽然他同样深爱父亲,但毕竟是两代人,理解不够,方百花却既是朋友又是亲人和爱人,而且还是知音,她带走了江流儿继续下棋的信心和希望。但抛弃了围棋的围棋天才,失去的就不仅是围棋,更是生活的动力。他摇摆在彻底堕落与毁灭的边缘。凌云寺的圆德再一次充当了他生命的指路人,在他的指引下,江流儿在寺里隐居、以围棋自娱,这可以看做是一种静静的力量积累。当方百花最终以他的身份来挑战黑木之后,江流儿重拾了这份看似远离的感情,他的热情被重新激发出来,经历了这样螺旋式上升之后,他的人生态度更加理智和成熟。

img287

黑木是江流儿成长中的敌手,但也可以看成是江流儿的另一个自我。这是一个肩负师命、痴迷棋道的少年。他虽然和佐佐木同行,但代表侵略和掠夺的佐佐木与他的思想完全不在一个境界。黑木的生命与棋融合在一起,对于他来说,无限广阔的黑白世界,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甚至国家的观念,带有某种世界和平的因子。所以,在他遇到江流儿之后,民族和师命虽然重压在他的身上,但出于对棋理的共同认知,使得他们同时起了惺惺相惜之情。在棋的最高阶段,两个少年的精神同步共振,并最终让他们抛弃了外界的种种阻碍,结成了知心朋友。江流儿的成长也完全步入了正轨。从行走在正义与邪恶的边缘,到对于人世和生活的哲理都有了深层理解,江流儿的成长虽是另类的,但对于少年观众来说,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2.文化分析:跨民族的文化对话

作为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中日有太多的恩怨纠葛,但文化渊源上的深切谁也无法否认。本剧在面对中日关系这一错综复杂、历史渊深的问题时,摆脱了非善即恶的极端思维,以围棋代表的东方文化为基调,对国家关系进行了合理的文化想象。

本剧开头,就呈现给观众一幅尖锐冲突的图景。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生灵涂炭,作为非正义一方,日本被冠以“倭寇”之名,受到中国人的憎恨和唾弃。剧本这样的安排,为本剧奠定下了一个基调,即在中国内部,虽然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冲突,进步与落后、保守与先进在激烈搏斗着,但在外敌入侵之际,却必须团结一致,共御外侮,这是民族大节所在。所以,方圣作为棋坛的保守派势力,他率众围攻一代围棋天才林心诚,致其“死亡”,其所作所为虽为人所不齿,但面对日本围棋的侵略式进攻时,他挺身而出,这样的民族气节最终还是让人舒了一口气,这表现了深藏于国人思想深处的文化认同。由于他的民族气节,观众甚至一定程度上原谅了他前期的卑劣行径。与之相似却又很不相同的是雷凌云,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丑角形象,他对内无恶不作,这还在其次,尤其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甘当日本人的走狗,为虎作伥,搅扰中国棋坛。他的被杀,完全是罪有应得。

img288

但是,本剧又不是一部狭隘的宣扬民族自强的作品。在中日民族争斗背景之下,呼唤的却是民族和平,这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本剧以黑木为代表来表现这一文化精神。他没有被简单地塑造成一个侵略者,更多可以看作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者。他痴迷于棋道,虽然在佐佐木的挑动下,给中国棋坛带来了一场劫难,但究其本心,他希望能够遇到对手,甚至希望能够和有实力的对手实现精神上的沟通。剧本末尾,代表中日两国棋坛,或者说代表中日两国国家形象的一场棋赛在他和江流儿之间举行,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文化背景,所以,最终的失败已经不再是国家的失败,而是表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最终达到一种沟通与和谐。他和江流儿成为好友,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暗示,即文化的对话取代文化的冲突,这才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也只有这样,本剧开端所展现的国家的激烈冲突、人民的巨大苦难,才会得到最终的彻底解决。

(方明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