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建构
“经典”一詞意味着权威性和不可替代的典范作用。在中文的语境中,“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诗经》、四库全书中的“经部”列在各部之首。同时,“经”还与历史密切相关,比如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典”则是指可以用作标准或者典范的书籍,比如字典、法典。所以“经典”一詞既蕴涵着历史的权威性,也蕴含着历史的相对性,换句话说,经典的权威性只能体现在相对一致的历史系统内。在英文的语境里,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概念中的“Classical”一词同样包含着强烈的时间因素,所以常用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其实也可以译为“古典好莱坞电影”,另外,“古典”一词主要用来指代一种风格(形式)典范。由于翻译造成的概念内涵的位移现象,我们在中西不同的语境下使用“经典”概念时应该特别小心。
好莱坞电影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是加上修饰词后的“经典好莱坞”却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建构。经典电影的观念的发明,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安德列·巴赞的一系列影评文章。巴赞正是学院派关于经典好莱坞电影话语建构的先驱,他从一组精选的好莱坞影片中看到这一类型的最高成就,即他所认定的“古典风格/经典主义”:叙事的统一性、连贯性、剪辑的自然性、场面调度将影片的美学倾向与其作为记录媒介的本体论实质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经典好莱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并没有负载任何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意义,它和西方古典美学的形式风格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其踪迹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将这种观点搬上专业电影研究版图的、有重大影响力的著作就是大卫·波德威尔、珍妮特·斯泰格尔和克里斯汀·汤普逊合著的《经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之前电影风格和生产模式》。经典好莱坞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叙事和时空连续性所建构的自然感觉,它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包括以人物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因果关系。经典好莱坞电影本质上是关于文体、形式、风格的标准,该标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几乎所有的虚构性故事片,不管它是否好莱坞生产的,都应在这一套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讨论。那么“经典”所隐含的就不仅仅是特定的美学品质,而且还包括好莱坞电影生产作为世界范围内电影生产之样板的历史地位:经典影片之所以经典,那是因为它们(主要指它们的叙事)是最可靠的。
经典好莱坞这样的规范性观念明显会招来各种各样的批评,这当然包括概念支持者之间的内部争议。正如曾经被指出的,经典好莱坞电影这个观念具有过于整体式和还原简化趋向,几乎不允许我们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去理解好莱坞电影的多样性和偶发的变异性。在关于经典好莱坞的争论中出现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对电影史进行分期的问题。例如,经典好莱坞的观念是否还适用于1960年代及其以后的电影?一方面,许多批评家在好莱坞电影中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和中断,他们用“新好莱坞”、“当代好莱坞”或者“后经典好莱坞”这样一些术语来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大卫·波德威尔和克里斯汀·汤普逊则一再坚持认为当代好莱坞电影坚定地属于经典风格模式的范型。然后,像Murray Smith这样的批评家,虽然支持,为后经典好莱坞的观念进行辩护,同时又支持大卫·波德威尔的研究说好莱坞电影是否以经典的面貌出现取决于普遍化和抽象化的水平层次。在变化产生的短期或者长期的时间段内,经典好莱坞和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并不是两个相互排斥没有任何交叉重叠的地方或者共同属性的范畴。
相对于我们的批评目标,界定什么是好莱坞电影或者是否真的存在后经典好莱坞电影这样的事情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要指出一个意义更加深远的事实:尽管看到了古典好莱坞和新好莱坞(1960年以后)之间的历史断裂,大多数的批评家还是一视同仁地将它们经典化了。大多数人在认定好莱坞的“经典性”时,是不加区别的,其本质则在于对强势文化形式的认同。当然,我们还应该追问:美国的电影研究学科为何对经典好莱坞电影这个观念如此着迷?经典好莱坞概念的中心性将会对电影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论证性和机构性的布局产生何种影响?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再把好莱坞电影作为一个批评对象或学术范畴呢?当然不是!为什么要研究好莱坞电影?答案很简单,因为尽管盛衰无定,好莱坞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世界电影格局中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无论是电影研究界还是电影产业界,还没有对经典好莱坞的形式风格(叙事)琢磨透彻,马上又对新好莱坞(后经典好莱坞)的全球化制片模式(大片策略、跨国制作等)着了迷,既中断了对好莱坞研究的连续性,又放弃了民族电影研究的主体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