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语电影”的新视野

“华语电影”的新视野

时间:2024-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语电影”的新视野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潮流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传统格局,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跨区化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整合、互相竞争的新阶段。现在,香港和内地的共同繁荣,为我们采用华语电影这一新视野来观察和理解香港电影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

华语电影”的新视野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潮流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传统格局,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跨区化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整合、互相竞争的新阶段。早在80年代,香港和内地电影就有许多成功的合作,如轰动一时的《少林寺》,《火烧圆明园》等。进入90年代,内地和港台电影界掀起一阵合拍片的高潮。根据相关统计,内地合拍片从1991年开始逐年增加:1991年1至8月就合拍了19部;1992年21部、1993年56部、1994年虽然开始调整,但是依然达30部之多。[11]合拍片也证明了其市场生命力:1993年上海十大卖座片中,合拍片占了前九名,依次为《霸王别姬》、《唐伯虎点秋香》、《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喋血英雄》、《梦醒时分》、《大红灯笼高高挂》、《新碧血剑》、《少林豪侠传》,其中大部分为和香港的合拍片。[12]

1997年香港回归,2001年内地加入WTO,香港和内地的电影更进入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在此期间,香港电影产业把内地市场视为其重点开发领域,提出了“北上”的口号。2003年6月29日,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文件签署,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2004年,中国故事片的产量破历史纪录,共有212部影片,在这数字中,有1/3强的影片是在CEPA协议后香港片以合拍的名义获得国产身份。2005年更达到创纪录的268部。电影《功夫》现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同时,香港和台湾也有密切的互动。以《功夫》为例,该片在“台湾地区首映日1500万台币的票房纪录,打破了《后天》在台湾创下的首映场1000万台币的票房纪录,圣诞当天再以2500万台币收入打破由《哈利·波特Ⅱ》创下的2000万台湾单日票房纪录。第一个周末,《功夫》在台湾放映两天半的成绩达到了6000万台币纪录。超过《卧虎藏龙》创下的1亿台币的台湾最高华语片票房纪录也是指日可待。”[13]

为了理解新环境下香港电影和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性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仅仅把它们作个别的研究已经是不够的了。它要求在原有的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等命名(概念)的基础上,有一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一种研究“中国电影”的新方法:即把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联系起来,作一种新的、整合性的思考。这无论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还是世界背景下的整体中国电影的状态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在一个更广阔和前瞻性的视野中,来理解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目前的性质、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并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体状态。

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呼应了这一宏观的历史和时代变迁,同时解决了为三地电影共同命名时所面临的困境。在汉语中,华语电影的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悄悄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许多情况下,它和原来中国电影的概念相重合。因为华语电影不言而喻地包括了原来所指的中国电影(如大陆电影、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不同于原来的中国电影,因为华语电影也包括了在好莱坞(如《卧虎藏龙》)和新加坡制作的一些中文电影。实质上,华语电影的提法突出的是“大中华文化”、“华语文化圈”等内涵,强调的是华语文化圈内的统一、协作与共荣,规避因政治意识形态带来的歧见与对立。为香港电影定位与命名的过程,经历了中国电影(National cinema)、准中国电影(Quasinational cinema)、跨国电影(Transnational cinema)、危机/临界电影(Crisis Cinema)等不同阶段。现在,香港和内地的共同繁荣,为我们采用华语电影这一新视野来观察和理解香港电影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把香港电影放在华语电影新视野下考察,则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电影当下的状态、性质、外在的生存环境、内在的动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