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井笑闹喜剧片的影评

市井笑闹喜剧片的影评

时间:2024-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井笑闹喜剧片市井笑闹喜剧影片是指为数众多的商业化类型片中具有喜剧特征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市井笑闹喜剧片善于贴近世俗与大众的努力,把中国的商业喜剧类型推向成熟,并且形成了与主流艺术电影进行美学对话的历史语境。凡事都有两面性,市井笑闹喜剧片既为类型的确立作出贡献,也不小心走进了自个儿设置的歧路。

市井笑闹喜剧片

市井笑闹喜剧影片是指为数众多的商业化类型片中具有喜剧特征的影片。这类影片由于受市场话语和商业背景的影响,对制作技巧和表意策略及题材选取都缺乏精雕细琢,品质不一。除少数以外,它主要关心的只是市场,也即观众的欣赏口味,或者说是观众对类型成规的熟悉和可以接受的程度。其主要类型有,爱情笑闹片如《终身大事》、《青青河边草》、《肠断天涯》、《湖上春痕》、《卿何命薄》、《龙凤花烛》、《玫瑰多刺》、《假面女郎》、《春归何处》、《鸾凤怨》、《十步芳草》、《红楼残梦》、《桃花依旧笑春风》、《苦恋》、《三女性》、《玉人何处》、《海茫茫》、《万象回春》、《夜来风雨声》、《风流宝鉴》等。滑稽喜剧片如《乱点鸳鸯》、《痴男怨女》、《十二小时的奇迹》、《从军梦》、《海上英雄》、《年年如意》、《吉人天相》、《同心结》、《异想天开》、《花外流莺》等。

市井笑闹喜剧片成为战后商业电影的重要形态,观众/票房成为首先考虑的核心因素,影片的摄制首先被视作一种商业行为,其次才是一种艺术行为,艺术或意识形态话语不过是其为自己赚取利润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它提供给观众的是难以抵挡的对他们来说包含着异常亲切感的东西:粗糙、浅薄、苍凉、暧昧、浮华、艳俗……”,[7]让观众心情在民间化、世俗化的原始品质的舒张与发泄中,获得安详的抚慰,承担了喜剧电影应尽的职责。市井笑闹喜剧片的兴盛,一方面是自早期滑稽短片以来,“软性”喜剧电影、孤岛商业喜剧电影创作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商业社会和广大市民观众造就的产物。作为洋场世界的上海的都市市民,有着特定的审美定势:他们已经习惯了固定、单纯的声画及意义系统;处于战后浮华与苍凉、血腥与劫难、壮烈与贬损、保护与防卫的特定时代,生活对他们并不意味着多姿多彩地拓展事业、增强教养,而意味着享受安逸、舒适、爱情、食物和娱乐,一种欲望对欲望的末世狂欢,他们不再追问生命的意义,而是渴求感官的刺激。市井笑闹喜剧片中放纵与游戏的因素为这种群体的宣泄和狂欢的欲望提供了契机,因而也就能找到一茬又一茬(相同的)共鸣的观众,商业喜剧类型片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间。笑闹喜剧片寻找到符合观众审美心理的经典叙事策略,显示了把社会历史本土风格的娱乐性缝合起来的潜力,既坚持类型的确立,又对类型重新拆解,在观众审美定势的游移和不确定性中挖掘电影创造的潜力,在大众与高蹈、媚俗与骇俗、官方与民间、艺术与商业之间寻到一条出路。笑闹喜剧片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的边缘地段游走,另一方面在喜剧类型的模式中重下工夫,不断地推敲、锤炼,探测类型的张力及其内涵,既是对强势话语的消解,也是对电影本体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市井笑闹喜剧片善于贴近世俗与大众的努力,把中国的商业喜剧类型推向成熟,并且形成了与主流艺术电影进行美学对话的历史语境。

凡事都有两面性,市井笑闹喜剧片既为类型的确立作出贡献,也不小心走进了自个儿设置的歧路。从类型创作心理看,很多人具有投机心理,十天半月就拍一部,也不需要剧本,只有个故事梗概,就硬往模子里面套。而观众的接受心理呢,人们伴随春光易去、人生哀苦、社会政治地坼天崩的种种复杂感喟,对不断重复的类型模式既有习惯亲和的一面,也有几近麻木的感觉。所以便易于沉湎于感官享受、耽溺在形式之中了。这也许正是商业喜剧类型片多爱情笑闹片和滑稽闹剧的创作与接受心理势况吧!喜剧的笑闹和讽喻背后一定要藏着一种哲理和一种感悟,才不至于失去灵魂。像《花外流莺》、《异想天开》等作为典型的情景喜剧/闹剧,追求用视听表演上的噱头作为情节演变的基础,内容尤显低俗,也影响了观众的热情。一味地好弄滑稽而不计其他,乃是低级趣味和对美麻木不仁的症候。如此数量众多商业化的类型片,固然推动商业的繁荣,然而却没有一部被当作艺术杰作而传世。这应当引发我们对类型的思考!类型肯定是商业的捷径,也许也是艺术的陷阱。

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一二十年代的创始与奠基和三四十年代的坚持与探索,历时四十余年,终于在新纪元的到来之前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和整体格局!喜剧电影各种亚类型的成熟,为后世的喜剧电影创作积累了丰盈的历史财富

(原载《电影新作》2005年第6期)

【注释】

[1]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第13、14页。

[2]转引自张庚主编《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为〈假凤虚凰〉营业预计》,《青年电影》,1947年,转引自《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李健吾《从〈假凤虚凰〉谈民主》,原载《大公报》,1947年7月19日。

[5]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大公报》1947年12月3日。

[6]〔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缪灵珠译:《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丁亚平:《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