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与等级观念
由张纪中制片、康洪雷导演的二十集电视剧《民工》讲述的就是鞠家父子两代人的打工遭遇,极其细腻、准确地揭示着他们迷茫、艰辛、幸福和悲痛的心路历程。
儿子双元看榜回来了,鞠家上下乱成一片。儿子蜡黄色的脸告诉家人他又一次落榜了。父亲鞠广大又急又气,一口气没上来,栽倒在炕上。从认准儿子必须上大学那天起,鞠广大抛家舍业到城里打工挣学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尽管儿子高考连连失利,倔强的广大仍然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他背上简易的行李又一次出发了,临行前嘱咐儿子:再来一年。回到城里工地的广大发现自己早被开除了,三个多月的工资也被工头老宣趁机耍赖,打了水漂。他不得不冒险扒火车到更远的省城找活。这时候,他接到儿子并未去学校报班复读的消息。更让他震怒的是,有一天,他在工地上发现了儿子,和自己一样,他的儿子成了一个农民工。鞠广大将儿子暴打一顿,与之断绝了父子之情。
鞠广大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当民工。因为他深切地知道当农民工意味着什么。自己当民工是迫不得已,他不得不出来挣钱供儿子上学。在他看来,当民工只是暂时的,只是他宏伟构想中一个小小的欲扬先抑:等儿子考上大学,自己就可以享福了。可是,儿子放弃高考进城打工这一选择打破了他的整个构想。通过升学改变身份进而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顿成泡影。
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种选才方式,实际上也是形成社会等级,并维护上下等级之间流动的两种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已经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现代的书本和教育家的口中,但却坚如磐石地蛰伏在人们心中。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放弃文革中的推荐制度,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作为天之骄子的那几届大学生塑造了一个个新的“学而优则仕”和“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新中国成立以来,成为“公家人”的梦想与传统中对“仕”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底层中国人改变自身命运过程中的心结。考试制度与举荐制度相比,更具有可操作的公平性,于是人们选择了前者。但是在考试的PK台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胜利者,绝大多数人必须重新寻找改变命运的途径。考试成为人生旅程中第一次合法化的分流行为,成为《民工》中主人公们悲欢离合命运的肇始。
鞠广大们的理想就是通过读书改变身份,实现社会等级的向上流动。鞠广大的朴素构想凸显了当今极其残酷的社会现实,即“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中的身份差别。户籍制度将理论上享有平等权利的国家公民人为地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而事实上又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有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在复杂的社会的等级结构(金字塔)中,城乡的矛盾被突显出来,在广大中国农民心中,社会等级被无意识地简化为城乡差别。由农村到城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成为一种有高下之分的进化论式的舆论导向,引导着社会底层的人们拼命地往城市里面挤。在通过社会等级由低到高的窄门中,考试就是农村人可能抓住的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