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电影”概念

“儿童电影”概念

时间:2024-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后者则是一个创作范畴相对狭窄的概念,主体上强调培育和教育孩子、以儿童为目标对象主体的电影,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儿童电影普遍遵循的规律,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常规的主要角色。实际上,“儿童电影”概念中还需界定清楚什么年龄段的孩子才算“儿童”,这将决定儿童电影的不同创作状态。

何为“儿童电影”?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是无论创作生产、市场营销还是观众观看、学术研究首先面临且必须厘清的基本问题。据美国出版的《电影术语词汇》一书,“儿童电影”被解释为“具有专为吸引儿童,以及供儿童娱乐的内容及处理手法的故事片”,[1]核心意涵是指以儿童群体为目标受众而进行的电影娱乐创作,即“为儿童观众娱乐观看而拍摄的电影”。而中国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儿童电影”被定义为“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即从培育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发而拍摄的、适合于他们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2],核心意涵是“为少年儿童拍摄”且满足“培育儿童的需要”。

两种定义看似只是文字表述的稍许差异,但实际蕴含的观念差异却很大。前者强调的核心前提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娱乐兴趣和欣赏喜好,从而特别策划并拍摄他们有兴趣看、好奇想看、喜欢去看、看得愉悦的影片,“娱乐”且“健康娱乐”是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与此同时,“为儿童观众娱乐而拍摄”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开放式创作理念,即儿童电影可以是以儿童为主角或儿童题材的电影,但不局限如此狭隘的范畴,而可以是科幻、魔幻、探险等众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电影,只要符合儿童观赏娱乐、儿童乐于接受就可以,既可以是真人实拍故事片,也可以是电脑特效技术制作的动画片。而后者则是一个创作范畴相对狭窄的概念,主体上强调培育和教育孩子、以儿童为目标对象主体的电影,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儿童电影普遍遵循的规律,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常规的主要角色。实际上这个概念存在两方面可质疑或商榷的空间,其一是很多所谓的中国儿童题材电影并不适合儿童娱乐,比如《星星的孩子》等影片借儿童说事、承载社会问题与意识形态;其二则是并非所有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都为儿童创作,比如张元的《看上去很美》虽然讲述的是儿童在幼儿园的故事,但却是一部特殊时代以儿童视角来隐喻表达社会反思、为成人观众拍摄的电影。

实际上,“儿童电影”概念中还需界定清楚什么年龄段的孩子才算“儿童”,这将决定儿童电影的不同创作状态。美国电影协会(TheMotionPicture AssociationofAmerica,MPAA)以13岁作为一个重要节点,来严格界分美国电影分级制中儿童所能观看的电影,其中大众级G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当然包括儿童,老少咸宜)、普通辅导级PG级(建议儿童在父母陪伴下观看,有少数暴力、恐怖等镜头会让儿童产生不适感,但不会出现性爱、吸毒、裸体等镜头)是两级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再加上辅导级PG-13级(建议13岁以下儿童必须在父母陪伴下观看,有一些内容涉及暴力、吸毒、脏话、恐怖等,但一般出现时间很短,不会出现裸体镜头)是父母陪伴下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其他还有限制级R级、成人级NC-17级两级完全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可见美国电影对“儿童”年龄规定不是一个适用于创作对应的概念,而是巧妙融合目标受众与创作的市场化概念,强调儿童是最大市场核心牵引者的重要理念,谁生产出适合于儿童观看的电影实际上就等于拥有了最广泛的观众面和最大限度的市场空间。中国《电影艺术词典》将儿童年龄划分为幼儿期(3—6岁)、儿童期(7—11岁)、少年期(11—15岁),但这种儿童观众细分却往往被误读为创作对象的划分,导致实践中基本成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杆杠,绝大多数影片都聚焦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来进行校园、家庭空间内的现实创作。但如此生产出来的儿童电影往往在走向市场时难以与目标受众儿童群体对接,从而导致了中国儿童电影儿童不爱看、成人更不会看,众多影片进不了影院、少数影片即使进了影院也票房惨淡的困境。

这又延伸出两个问题:第一,儿童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第二,儿童电影究竟有没有市场竞争力?先来看表1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G级和PG级电影,也就是最适合儿童观看或为儿童观众群体所拍摄,并进而带动其他观众群体的全民性电影位列美国电影史前100名卖座影片的情况。

表1 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G级和PG级电影

(续表)

数据来源:http://www.boxofficemojo.com,笔者整理制表,截止到2013年6月底。

表中数据清楚呈现两个现象,实际上也回答了上面的两个问题:第一,科幻片《星球大战》系列和《外星人》,魔幻片《哈利·波特》系列和《纳尼亚传奇》,动画片《怪物史瑞克》《玩具总动员》系列以及《狮子王》《海底总动员》《赛车总动员》等,探险片《夺宝奇兵》,喜剧片《独自在家》和《我的巨型希腊婚礼》等众多类型都是儿童喜欢看的电影,其中《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独自在家》《外星人》等片中主角是儿童,但更多影片的主角则是成人,故事也并非发生在校园或家庭空间内,而是太空、大海、丛林、博物馆等任何可想象到的空间。由此可见,适合儿童观看、儿童喜欢观看和主体考虑为儿童拍摄的电影,不是只聚焦于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等创作对象的电影,也不是只聚焦于校园、家庭空间的电影,更不是中国儿童电影惯常采用的现实题材创作模式,而是多题材、多形象、多类型的电影,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与主流商业观众合流、儿童与成人都喜欢看的电影。第二,这些电影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单部影片的美国国内票房产出均超过2亿美元,《星战前传3:魅影危机》《星球大战》《怪物史瑞克2》等影片甚至达到4亿多美元,而且诸多影片全球票房达到数亿美元,此外还有电视播映、网络播映、音像销售、玩具等衍生产品开发等巨大的非影院收益。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还以强势合力在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影片前100名中占据了非常可观的35席,如果加上辅导级PG-13的影片,那么在美国最卖座电影前100名儿童可观看的影片总数达到94部(只有《基督的受难》《黑客帝国之重装上阵》《驱魔者》等6部影片属于限制级R级)。[3]

反观中国的儿童电影或者说适合儿童观看、为儿童拍摄的电影的状况,先看表2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影片情况以及表3中国最卖座国产儿童片票房情况。因为目前中国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所以在当前电影审查机制下只有两类——可进入影院放映、全民皆可看的电影和禁止影院放映、全民都不能看的电影。而在可进入影院、全民皆可看的电影中有多少是真正适合儿童观看、儿童喜欢看或者主体为儿童拍摄的呢?表2已参照中国香港电影分级制并辅以美国电影分级制、中国台湾电影分级制、韩国电影分级制、新加坡电影分级制等情况。香港实行“三级制”分级制度,第I级属于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包括儿童在内,第II级是少儿不宜的级别,其中又细分为IIA级、IIB级,第III级是只准许18岁以上成年观众才能观看的电影。台湾电影分级制实行四级制,包括普级(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均可观看)、保护级(未满6岁的儿童不能观看;6—12岁的儿童须成人陪同)、辅导级(未满12岁的儿童不能观看,12岁以上但未满18岁的须由成人辅导观看)和限制级。韩国电影分级制分五级,包括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均可观看、12岁以上观看、15岁以上观看、18岁以上观看和限制上映级。新加坡电影分级制也实行“五级制”,G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观看)、PG级(强调必须有父母陪同观看)、NC16级(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观看)、M18级(18岁以上观众才可观看)、R(A)级(A代表艺术片,21岁以上观众才可观看)。突破5亿大关的背景下,《长江7号》等极少数影片只能位列中国卖座国片前40名的第37位以后,票房收益明显低于大多数影片;其他诸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最高票房也远达不到2亿元人民币,其他称得上卖座的影片也仅维持在几千万元的票房线上,位列中国国产电影票房史100名之后。(三)这些国产儿童电影不仅数量少,而且类型非常单一,目前最典型的就是针对低幼年龄段儿童观众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6部、《麦兜响当当》系列2部,其他较多的也是《潜艇总动员3》《大闹天宫3D》等动画片,而少有像美国科幻片、魔幻片、冒险片、喜剧片那样多类型,其他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非诚勿扰2》和伦理片《桃姐》明显不属于主体为儿童拍摄的电影。

表2 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国产电影前40名

(续表)

数据来源:时光网、太平洋电影网、艺恩娱乐咨询、中国电影报、百度电影票房吧,分级参考由笔者查询并整理,截止到2013年6月23日。

表3 中国电影史上适合儿童观看的最卖座影片前20名不完全统计

(续表)

数据来源:时光网、太平洋电影网、艺恩娱乐咨询、中国电影报、百度电影票房吧,分级参考由笔者查询并整理,截止到2013年6月23日。

《长江7号》剧照

同样是主体考虑儿童观众的电影,美国与中国的票房产出简直天壤之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儿童观众超过2.3亿,每年儿童电影产量也达到50部左右,影院建设与银幕增加也一直未停,似乎“制—发—放”等产业环节和观众群体接收端都已具备,但为什么中国儿童电影还处于困境?问题究竟在哪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