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进入合拍进程之前,因传承了20世纪上半叶内地喜剧文化精粹,并经过下半叶本土创作的渐进式摸索,香港喜剧电影形成了其浓郁独特的港式特征,包括港人情怀与意识、小人物故事与语言体系、跳跃式喜剧思维等方面。
香港喜剧电影始终呼应着香港社会发展的时间轴,关注普通小市民的社会境遇、生活情感,鲜明呈现特定时期的港人意识与文化身份。20世纪50年代香港社会百废待兴,移民潮南下影响到整个香港社会的文化生态,喜剧电影聚焦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情感故事,以朴素写实为风格,推出众多描摹人情世故、家庭伦理的喜剧作品,比如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朱石麟电影,社会讽刺与黑色幽默的李萍倩电影等。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在香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刺激民众本土意识觉醒、大众文化日渐兴起以及二战后香港成长的青年一代成为主流观众等影响下,香港影坛出现了以许冠文市民喜剧为代表的粤语喜剧片热潮,以荒诞情节、搞笑动作和夸张台词,对底层小市民生活情感进行描摹、调侃和讽刺,充满浓烈的本土现实气息。20世纪80年代“九七回归”问题对香港社会形成一定冲击,温情生活喜剧和无厘头搞笑喜剧应运而生,在银幕上承载起情感抚慰与心理宣泄的社会功能。
香港喜剧电影一以贯之的主角是小人物,而且小人物形象与语言体系都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存困境与传统温情中的工人、移民、光棍等贫困人群,七十年代处于现实生活弱势却满怀幻想、既可爱又可气的小市民,还是八九十年代以后叛逆社会、鬼怪精灵、刁滑自嘲、唱衰回归的反英雄式升斗小民,香港喜剧电影中的小人物都被裹挟在各个时期特定的香港社会意识和文化潮流中,沉浮于现实生活困境与幻想理想图景中,以底层姿态被调侃、被讽刺地结构于故事中,并以契合于各时期香港底层小市民的流行口语、乡土俚语、时尚俗言等多种小人物语言体系,或幽默呈现家庭情趣与人间真情,或温情调侃社会热点与焦点事件,或辛辣讽刺社会黑暗与意识形态,独具港式文化与智慧。
无论是许冠文喜剧还是周星驰喜剧,等等,香港喜剧电影的构思另类大胆,情节结构夸张跳跃,古代现代灵活穿越,复杂时空随意架构,动作、爱情、家庭伦理、惊悚等多种类型元素巧妙杂糅,细节或噱头密集呈现,这是香港喜剧电影独特的叙事特征。此类神经质的喜剧思维,尽管不乏“过火”“癫狂”“恶搞”“低俗”等贬义评价,但正如专家所言“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包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1],港式喜剧乖张的叙事形式与内在的香港文化内涵是精彩融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