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修改剧本
一、从文字到影像
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影视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导演的任务就是把一段段文字变成丰富的影视形象,这是一种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变成具体直观的视听形象的新的创造。
吴贻弓导演在改编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时,就赋予了原作很多新的创造。原小说是一种分段体的回忆录,各自成章,具有散文诗的叙述风格,其中的人物互不关联。小说中蕴涵很多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情感,作者归结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特别是其中那些“尽在不言中”的文学意味,恰恰是影视剧作难以直观表现的一种意蕴。
我们知道影视剧的情节讲究人物集中、主线单纯,在矛盾交织和情节的纠葛中,需要冲突和悬念。而小说《城南旧事》那种散文诗般的叙述虽然表达了主人公的“淡淡乡思”,却没有影视剧最需要的“贯穿始终的情节线”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小说中的人物是随着英子的回忆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彼此之间并没有关联,情节上也不是一条主线贯穿到底。吴贻弓导演经过反复研读小说原作,终于找到了贯穿全剧的核心:小说中“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他认为“这寥寥的‘离我而去’几个字,既勾勒了那些旧时代各阶层小人物的幻灭命运,又赋予了整部电影贯穿的视点和情调”[6]。导演吴贻弓决定以主人公“英子”的视线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把原作中五个分散的故事,改编成两个主要的故事,其中又将另外三个故事的部分情节和人物融入主线,紧紧抓住了原作者“离我而去”的情感基调,使每一个段落都结束在人物“离她而去”的惆怅之中。这是一个成功地把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艺术的案例,也充分说明了导演对于文学剧本的改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再创造”过程。
二、情节的增删
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于一篇同名小说,小说共有60章,近29万字。小说从尼日斐花园来了两个有钱的绅士说起,展开了即将失去家族遗产的中产阶级女性伊丽莎白和贵族绅士达西之间充满曲折和超凡脱俗的爱情故事。小说通过四对不同遭际的婚姻描述,表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现实。在小说中,故事的开头是班纳特太太听说尼日斐花园被来自伦敦的贵族青年彬格莱租用了,于是催促丈夫赶紧去拜访新邻居,以便为女儿们寻求到美满的婚姻,使家族遗产得以传承。因为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只有儿子才能继承遗产,所以班纳特太太希望抓住一切机会为女儿们找到有钱的丈夫。接着,在麦里屯镇的第一次舞会上,新来的贵族青年彬格莱对吉英·班纳特一见钟情,同时,伊丽莎白·班纳特的智慧和气质也引起了贵族绅士达西的爱慕。可是班纳特太太和她另外三个小女儿在舞会上由于表现俗气却使达西对是否选择伊丽莎白做妻子产生了犹疑,因为贵族的达西十分不愿意接纳一桩看上去“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同时伊丽莎白也听到了关于达西种种不好的传闻,因此对达西也产生了偏见。他们的误会随着情节的进展时而加深,时而消除,双方的爱情也在矛盾和冲突中孕育和发展,最后两对佳人终于喜结良缘。
电影导演将以上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浓缩,仅仅用六场戏来加以表现:
第一场戏:麦里屯舞会。傲慢的达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伊丽莎白由于误会而拒绝了达西的邀请,反而接受了达西的“宿敌”韦翰的邀请。
第二场戏: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应邀前往尼日斐花园访问,途中淋雨感冒不能回家,伊丽莎白只身前去探望。在客厅里,达西表现出了对伊丽莎白的敬重。
第三场戏:在尼日斐的花园里,达西帮助伊丽莎白摆脱了表哥柯林斯的追求,并友好地邀请伊丽莎白一起射箭。伊丽莎白不露声色地三箭连中靶心,激起了达西对她的由衷赞赏。
第四场戏:伊丽莎白到女友卢卡斯家拜访,偶尔听到了达西阻挠姐姐吉英与彬格莱恋爱的消息,不禁义愤填膺。达西正巧这时来向伊丽莎白求婚,当然遭到了伊丽莎白的严词拒绝。
第五场戏:拒绝了达西求婚的伊丽莎白一直心情烦躁,不料又听到了韦翰诱骗自己的妹妹丽迪雅私奔的消息。伊丽莎白急忙赶回家中,家里已经被丑闻搅得一片混乱。伊丽莎白心急如焚,达西关切地赶来询问详情,还讲述了自己经历的同类往事。伊丽莎白体会到达西的真诚,渐渐消除了误解。
第六场戏:由于达西的帮助,丽迪雅顺利地与韦翰结婚并回到家中。达西再次向伊丽莎白表白爱情,伊丽莎白欣然接受了达西的求婚。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花园里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已经重修旧好,妹妹曼丽也找到了如意郎君。班纳特太太终于如愿以偿,成功地嫁出了所有的女儿。
六场戏改变了原小说结构,对故事进行了大胆地浓缩和集中。比较一下小说和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的改动:首先是将场景集中。原小说的开头两章和后面的部分内容,在电影里浓缩为一场戏:在小镇绸布店里,班纳特太太和两个女儿看到了英俊潇洒的年轻绅士赶着豪华的马车来到尼日斐花园,并与卢卡斯夫人和女儿在店里相遇,议论起新来邻居的身价。接着两家人争先恐后地往家赶,都希望能够先于对方去拜访新来的邻居,抢占这个缔结美满姻缘的先机。电影还把小说中的若干次舞会集中为一次,集中表现了彬格莱对吉英的爱慕,并让达西主动邀请伊丽莎白跳舞,通过伊丽莎白的拒绝反映出她对达西的误解。
其次是把事件集中。电影对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作了删减,其中最主要的情节有两段:第一段是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求婚之后的第二天清早,达西在花园里久久等待着伊丽莎白,心情沉重地交给她一封信来进一步表白自己。第二段是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以后,到伦敦舅舅家小住,有一天她和舅舅、舅妈一起参观了达西的家——彭伯里庄园。这次参观使伊丽莎白了解了达西的过去,发现达西是一个很有教养的绅士,于是她对自己拒绝达西的求婚产生了悔意。在电影中,导演则仅仅选用了达西帮助解决“私奔事件”而促使伊丽莎白转变了态度。
从小说到电影不仅要进行浓缩和删减,有时候还要增添一些富于动感的情节和细节。比如《傲慢与偏见》中就增添了两处小说中没有的情节:第一段是伊丽莎白在达西的帮助下逃避了远房表哥柯林斯的追求;第二段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射箭的情节。这两段情节更为感性地表现了人物的爱好和情趣,也为两个人爱情的形成提供了生动具体的依据。
三、动作的设计
“动作是导演主要关注的事,因为编剧很少在剧本中描写动作。动作应该是任何戏剧场景中自然恰当的一部分。”[7]因此,导演在文学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应该考虑到人物的行动,人物动作的基本任务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以及同一个人物处于不同的环境、情绪、和特定的人物关系时,都可以用富于特征的动作来表现性格。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问琼花为什么要参加娘子军,琼花一把拉开衣襟,露出鞭痕累累的肩膀:“就为这个!”一个动作就把满腔仇恨的刚烈女子性格表现出来;《高山上的花环》中雷军长平日不动声色,而一旦猛然抓起军帽往桌上一摔,立刻就爆发出一场山崩地裂的震怒,这一反差巨大的动作正好表现了这位“军神”特有的威风[8];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为了娶抱狗的丫头为妻,面对众人的指责,一脚踢开了身边的靠椅,吓得周围的人立即掩声屏息,这些都是人物的动作。好的动作设计,可以瞬间将人物性格立起来。因此,导演应该尽可能鼓励演员多用鲜明的动作语言,使人物性格显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四、场面的设计
场面是展示人物行为和动作的空间环境,场面在影视剧中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动作、渲染剧作情绪、展现民风民俗以及形成影片节奏。在影视剧的拍摄中,导演随时都会遇到场面问题,有很多时候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场面。
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总是让我们看到气势宏大的场面。比如在《战争与和平》、《辽沈战役》和《长征》中,我们都看到了用航拍展示的气势恢宏、令人震撼的场面。导演在做案头工作时,通常对片中的大场面有个基本的设计和想象。大场面对作品的气势和节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白瑞德赶着马车载着郝思嘉冲出烈焰熊熊的小城的场面、火车站遍地伤兵的场面以及郝思嘉回到故乡感慨万千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再比如新版的《泰坦尼克号》中,影片一开头就出现了气势磅礴的音乐,画面上女主角随着拥挤的人流优雅地走上了豪华巨轮,此时导演采用了一个运动的长镜头表现出场面的宏大,使这个极尽渲染的场景产生了过目不忘的艺术效果。
即使影片中没有特别宏大的场景,导演也应该对一些关键场面有一个基本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视觉冲击点。场面设计要讲究动静结合、大小相宜、布局合理、分配得当。如果将一连串的大场面放在一起,或者整部戏全是小场面,都会引起视觉疲劳。比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很多戏可以设计大场面,但是导演并没有一味追求场面的宏大,却是精心将大场面分布在每个段落的关键部分,显得张弛有度、充满匠心。例如:
开头:通过拥挤着上船的人群、热烈的场面和巨大的船体表现出这艘巨轮的豪华和气派。
中间:船撞了冰山,船体慢慢倾斜。此时船上的客人们纷纷逃窜,惊恐万分,表现这艘豪华巨轮此时的无奈和脆弱。
结尾:海上到处漂浮着死难者的尸体;侥幸获救的人们横七竖八地在船上叹息;导演用两组大幅度的摇、升镜头缓缓展示着这艘巨轮的悲剧结局,昭示着这段爱情故事的凄美和永恒。
五、确定工作台本
在剧本定稿之前,导演必须根据拍摄的要求对文学剧本作最后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导演在对文学剧本进行确认之前,剧组是不能进摄影棚的,因为导演拍摄期内所占用的是整个剧组成员以及摄影棚的时间,如果把剧本中还没有确定的问题留到摄影棚去解决,就意味着摄制成本的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导演在匆忙之中修改的剧本很难保证作品的质量,这对于整个创作而言是很危险的。因此,凡是进入制作阶段的剧本,都应该经过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等多个环节的反复检查。在好莱坞的模式中,导演在收到剧本之前,该剧本通常经过了至少五至六遍的审阅和修改。
导演在摄影棚里修改剧本还要注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比如,有的导演不经意间把一句似乎不太重要的台词给删掉了,可是没有想到这句台词恰恰是下面情节的伏笔,这样一来就会给后面情节的发展造成麻烦。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导演注意:这个剧本已经经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查,而临时性修改也许会带来再次审批的麻烦。
演员们在修改台词的时候,很容易临时找一句废话代替,废话就在嘴边,但是它们往往会损害作品的质量,导演应该尽可能避免在摄影棚里临时修改剧本,实在需要修改,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把编剧找来,与他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
思 考 题
一、导演选择文学剧本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导演应该怎样修改剧本?
三、谈谈对蒙太奇的理解。
四、导演的剧本修改备忘录应该记录哪些基本事项?
【注释】
[1][美]悉德·菲尔德著,鲍玉珩、钟大年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3.
[2][美]阿伦·A.阿莫尔著,石川、李涛译.影视导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4.
[3][美]阿伦·A.阿莫尔著,石川、李涛译.陈犀禾审校.影视导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8.
[4]李渔著.闲情偶寄[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
[5]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第40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4.
[6]参见郑洞天著.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2.
[7][美]阿伦·A.阿莫尔著,石川、李涛译,陈犀禾审校.影视导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11.
[8]参见郑洞天著.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