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表演的特性
一、跳跃性
在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拍摄的方便,导演会把同一景地的戏集中在一起拍摄,其中很多间隔几天、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戏要在同一时间连续拍摄。演员需要在一天之内,连续表演一个人物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状态。影视剧拍摄常常要求演员进行非连续性的表演。这种跳跃性的表演,具体体现在剧情所要求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跳跃感;在人物年龄、生活经历、外貌形体变化的跳跃感,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跳跃感。
对于许多演员来说,适应影视剧的非连续性表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这种跳跃式的情绪调动和人物塑造任务,演员要在进入拍摄之前,对全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对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和形体的变化梳理出准确的线索,设计恰如其分的表演方式。这种非连续性表演,还要求演员对每一场戏要有具体设计,做到人物的台词、动作乃至服装道具的使用,都能够准确无误,否则就容易造成镜头时空颠倒错位的混乱现象,最后甚至导致镜头无法剪辑。
有经验的演员能够做到在这种跳跃性的表演当中准确把握角色变化,做到表情、声音、形体、道具、服装都准确无误,但是有些年轻演员会在这种表演当中出现失误,这就要求导演和场记提醒他们避免出现差错。我们在电视剧《亮剑》的拍摄花絮中,看见演员李幼斌不时地提醒现场工作人员“衣领不要穿帮”、“桌上道具放得不对”等情景,这就说明在非连续性的拍摄中很容易出现类似失误。
非连续性的表演,不仅要求演员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要求他们富于想象力,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影视表演的非连续性,还要求演员具有应对不同场面的表演能力。许多好演员不管场景如何调整,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角色应有的情绪。但是,也有一些演员出戏较慢,导演则应该给予充分的体谅,帮助演员克服跳跃性表演带来的具体困难,提示演员在戏与戏之间注意把握情绪上的衔接。
二、镜头感
所谓镜头感,是指演员在拍摄中与摄影机的关系和对摄影机的感受,也是演员表演时面对不同镜头的准确度和分寸感。由于剧情与刻画人物的需要,导演会要求摄影师采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镜头来表现演员的表演,摄影(像)机的拍摄动作有推、拉、摇、移、跟等不同的变化,角度也有俯、仰、正、斜等区别。演员必须熟练地适应摄影(像)机的不同变化,配合机位变化进行自然的表演,准确地把握好面部表演和形体动作的幅度,使之与镜头的镜别、动作、角度的变化有机配合。
在电视剧《橘子红了》中有一场戏:秀禾听说老爷明天就要回来,她与小叔子之间的恋情只能中止。秀禾的情绪受到了刺激,她突然狂奔到院子里,从苗圃里奋力拔出象征她对小叔子恋情的兰花,最后扑倒在花圃里痛哭。这时摄像机是一个俯仰结合的运动镜头:先是一个大俯全景镜头拍摄秀禾踉踉跄跄从屋里奔跑出来;接着一个仰拍的跟镜头,拍摄秀禾摇摇晃晃地跑到兰花苗圃;再接一个俯镜头,拍摄秀禾颓然扑倒在地上;接下来又是一个仰拍,拍摄秀禾泪流满面的近景,整个过程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在这场戏的表演中,演员开始的动作幅度要大,因为是在全景画面中,动作要鲜明;在第二个镜头中,演员的表演既要动情又要克制,因为这是一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画面。表演不够就显示不出秀禾内心的激动;表演过于夸张,则会显得做作。在影视作品中,演员的面部可能占据整个银幕和屏幕,摄像机可以把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放大,演员的姿势和动作都要注意去掉人为刻意的痕迹。
在上述镜头中,导演用“跟”镜头来强化秀禾动作的踉踉跄跄;用特写镜头强化秀禾泪流满面的痛苦表情。只有表演和拍摄做到恰如其分地配合,才能让观众接受和认同。在影视剧表演中,演员的镜头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导演的镜头设计也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因此导演要告诉演员相关的拍摄方案,并随时提醒演员掌握好表演的分寸。
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如同“带着镣铐的舞蹈”,其面部表情以及动作的幅度也会受到约束,有些长期从事舞台表演的演员开始不习惯面对镜头表演,容易表现得夸张和过火,但是由于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很多训练有素的演员一旦适应了镜头,他们的表演也会闪现出天才的火花。有经验的导演会让演员充分地理解角色,并尽可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演。当演员的表演偏离角色或偏离总体构思的时候,导演必须给予必要的指点。但是,导演应该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演员,要尽量帮助演员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演技得以正常发挥。
三、表演的局部性
在影视剧创作中,演员的表演永远只是艺术的局部而不是全部,因为影视表演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通常我们在镜头上见到的人物可能是很多演员的混合物,比如一位扮演作曲家的演员,他的声音也许是被某个精通外语的人配了音;在弹奏钢琴的场面里,一位熟练的钢琴家的手也许是在代替某个演员的手;一个长着漂亮脸蛋可是腿却不够漂亮的女演员,如果在必要的腿部特写镜头中,可能要用一双舞蹈家的腿来代替。影视表演的复合型,是由镜头组接的蒙太奇特性决定的。一个再优秀的演员如果对导演的总体构思缺乏了解,就不可能真正完成好在镜头前的表演。
在电影《海外赤子》中,陈冲表演一位歌唱家,在她演唱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是由歌唱家叶佩英配唱的;电影《刘三姐》中演员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只是完成了镜头前的表演,而刘三姐的歌唱却是用的另一位艺术家的演唱。影视剧的综合制作使得影视演员更容易成为导演手中的工具,他们表演的优劣仰赖于导演和摄影师的镜头拍摄和其他综合处理。假如一个演员精心设计了一场感情戏,而导演只拍摄了演员的肩膀,那么观众就根本看不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再好的表演也会失去价值。有的演员在现场表演时激情饱满,可是在后期制作时这段戏却被剪掉了,这种表演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演员在拍摄中必须听从导演的安排,曾经有些出身于舞台的大牌演员由于对蒙太奇缺乏理解,容易忽视导演的意见,这会使精彩的表演与镜头无缘。
加强对影视表演复合特性的理解,是影视演员提高表演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影视创作中,有些导演把演员的表演也视为道具,他们认为电影是剪辑的艺术,而不是表演的艺术,甚至认为在影视艺术中演员的表演是不存在的。这种过分强调蒙太奇的作用而轻视表演艺术的导演,也很难充分展现演员的表演魅力。
四、表演的逼真性
逼真性是影视表演的又一个特点。影视作品的纪实性特征,决定了影视表演必须具备真实性的基础。影视剧拍摄要求演员在镜头前逼真地表现生活,因为任何虚假都逃不过镜头的反映。演员的表演通过镜头传达给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越是生活化的表演,就越能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可信,也越能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镜头前的任何一丝夸张、做作、失实的表演,都会让观众一眼洞悉。
影视表演的逼真性还在于影视作品的表演环境是现实的。影视布景并没有戏剧舞台上绚丽的灯光,高度戏剧化的环境氛围,而是一个经过营造的“真实”环境,因此,影视表演也必须与生活环境相吻合,做到真实、自然、逼真、可信。
五、表演的个性
在影视表演中,影视演员靠自身的语言、形体来塑造人物,所以,演员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训练都是不可忽视的。许多国际影星都具有特殊的外型条件和迷人的气质,如英格丽·褒曼、费雯丽、奥黛丽·赫本、伊丽莎白·泰勒、格里高里·派克、克拉克·盖博等,他们能够以自己优秀的外型吸引观众。
与绘画呈现的静态平面的瞬间形象不同,演员创造的是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演员根据剧本的规定情节来进行活动,因此导演对于剧本的再创作就是演员行动的依据。演员一方面是利用自己的形体说话;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中说话。演员的形体动作不仅受到人物思想情感的支配,也受到演员自身外部形象和气质的影响。比如,佐罗的英俊潇洒和波罗的沉稳持重都是由演员本身的外部形体和气质来决定的。演员独具魅力的个人气质和风度也常常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演员奥黛丽·赫本具有苗条挺拔的身材和高贵优雅的气质,使得观众对她塑造的安妮公主形象深为着迷,以至于很多女观众效仿安妮公主的短发造型,一时间成为罗马城里的时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