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西区故事》: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奥斯卡影片《西区故事》: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时间:2024-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区故事》是一部以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蓝本、由同名舞台音乐剧改编而来的好莱坞歌舞片。1944年,制片人罗宾斯因帮朋友完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制作的机缘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编一部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于是邀请劳伦茨撰写剧本,邀请桑德海姆作词、伯恩斯坦谱曲。

《西区故事》: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背景资料

英文名:West Side Story

编剧:亚瑟·劳伦茨

导演:罗伯特·怀斯

   杰罗姆·罗宾斯

主演:纳塔利·伍德

   理查德·贝依玛 拉斯·坦波雷

   丽塔·莫雷 乔治·蔡克里斯

出品:美国联美电影公司

荣誉: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歌舞片配乐、最佳艺术指导共10项大奖。

img10

《西区故事》是一部以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蓝本、由同名舞台音乐剧改编而来的好莱坞歌舞片。1944年,制片人罗宾斯因帮朋友完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制作的机缘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编一部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于是邀请劳伦茨撰写剧本,邀请桑德海姆作词、伯恩斯坦谱曲。他们将剧中两个恋人设计为一个犹太教青年和一个天主教姑娘,剧情在两个教派对立上发展,起名《东区的故事》。后来因故搁置,6年之后伯恩斯坦和劳伦茨重拾该剧,而当时媒体正好报道了两个黑社会帮派为争夺纽约曼哈顿西区地盘而争斗的一则新闻,他们遂决定将剧情改为一个白人青年和一个波多黎各姑娘恋爱以及两个年轻人团伙之间的争斗,故事的地点被确定为纽约曼哈顿的西部贫民区,剧名变为《西区故事》。舞台音乐剧1957年9月首演于百老汇,4年后被成功搬上银幕,成为一部从经典舞台音乐剧到经典歌舞片的范例之作。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期,美国纽约曼哈顿西区的贫民聚居地,有两个青少年流氓帮派:一个由白人组成,名叫“火箭”,头目是里弗;另一个由当地的波多黎各移民后裔组成,名叫“鲨鱼”,头头是贝纳多。两帮势不两立,经常挑衅斗殴。

一天夜里,西区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舞会,两个帮派悉数参加。里弗的好友托尼和贝纳多的妹妹玛丽亚在舞会上相遇,一见钟情,一起跳起了愉快的舞蹈。贝纳多发现后暴跳如雷,马上分开他们。玛丽亚回到家中仍然思念着托尼。正当她准备上床就寝时,忽然听见窗外有人在呼唤她。她走近窗口,又见到了托尼,两人在月光下互诉衷情。

img11

第二天,玛丽亚听说“鲨鱼帮”与“火箭帮”相约决斗,便偷偷地去找托尼,希望托尼阻止他们。晚上,“鲨鱼帮”与“火箭帮”在街头相遇,两伙人正准备动手,托尼匆匆赶到,试图说服双方停止决斗,但贝纳多并不理睬,还一拳打倒了托尼。里弗见状也动了手。就在里弗用刀逼住了贝纳多时,托尼劝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犹豫,贝纳多的刀先捅进了里弗的胸膛。托尼上去抱住了里弗,贝纳多又持刀刺来,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进了贝纳多的胸口。玛丽亚对哥哥的死十分伤心。但任贝纳多的女友艾妮塔百般责骂,玛利亚始终忘不了托尼。

贝纳多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给好友奇诺。奇诺看到玛丽亚并不爱他,而钟爱的竟是杀兄的仇敌,一气之下,身藏手枪去找托尼算账。玛丽亚急忙赶去报信,但就在玛丽亚即将赶到的一刹那,奇诺的枪响了,托尼倒在了血泊中。玛丽亚悲痛欲绝。

获奖原因分析

img12

在1961年第34届奥斯卡的评奖中,《西区故事》毫无悬念地战胜了被提名的《春宵花月夜》《六壮士》《江湖浪子》《纽伦堡审判》4部影片,荣膺最佳影片奖等10项奥斯卡奖,成为继《宾虚》之后又一部获得多数奖项的影片。影片的这一辉煌成绩,建立在几近完美的原舞台音乐剧的基础上,同时突破了好莱坞歌舞片此前数十年形成的传统,在思想内涵上大胆地贴近现实生活,暴露了20世纪中期美国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在艺术上将镜头带出摄影棚外,让歌舞场面在真实的纽约曼哈顿西区街头舞动起来,为美国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

《西区故事》从舞台到银幕,摒弃了传统舞台的表演方式,将歌舞场面的演出置于真实环境之中,充分运用电影手段,将歌、舞、剧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极大拓展了原作的艺术表现空间。在影片近20段音乐中,伯恩斯坦以管弦乐队编制,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爵士乐和其他不同地域音乐的元素,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仅以敲击乐器为主导的纯配乐部分节奏鲜明而富有力度,而且《今夜》《玛丽亚》《在某处》《美国好》等优美的插曲及其旋律雅俗共赏,极易为观众所接受,在影片上映后迅速流传开来。片中的这些音乐不仅具有艺术欣赏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兼具制造冲突的戏剧功能和传达主题的叙事功能,达到了音乐与戏剧的高度统一。片头的序幕音乐准确地演绎出了两个帮派之间的积怨,之后双方动手混战,则巧妙运用音乐的急促程度来表现打斗的激烈程度,打斗越激烈,音乐就越急促。等到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后,托尼在街道上唱起《玛丽亚》,表现了坠入恋爱的男主人公内心的丰富变化,透露出他对玛丽亚的一见钟情,如醉如痴,而《玛丽亚》也成为整部影片中属于男女主人公的人物主题音乐,每当他们在一起就会响起。同样,片中对于分属不同种族的“火箭帮”与“鲨鱼帮”,也是用不同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表现本土的“火箭帮”时主要用爵士乐,表现波多黎各移民后裔组成的“鲨鱼帮”时则使用浓郁的拉丁音乐韵律。伯恩斯坦通过独特的“折中主义”手法,融合了流行音乐和西方传统音乐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片中的12段舞蹈也大胆突破了好莱坞早期歌舞片(百老汇式的舞台歌舞片,或游艺场式的豪华大型歌舞)的舞蹈模式,尤其是打破常规让舞蹈从舞台走向街头,令观众耳目一新。影片开头部分,一连串高空鸟瞰的俯摄镜头,展现了高楼林立的纽约市景,随之以高倍伸缩镜头从空中推至西区的篮球场,在那里“火箭帮”份子舞动的节拍响起来,他们走出篮球场,在街头舞蹈起来,随之摄影机镜头降回地面仰拍街区上“火箭帮”与“鲨鱼帮”份子争夺地盘的舞蹈化打斗场面,在长达十几分钟的片段中没有一句对白,以精彩的舞蹈表演和镜头调度清楚交代出两个帮派的势不两立,堪称现代歌舞片的经典片段。舞蹈在影片中也参与了剧情发展,以影片31分25秒到42分20秒为例,玛丽亚身穿白裙旋转“独舞”,身后的场景随着旋转的舞步转换到舞会的大厅,既表现了玛丽亚的兴奋心情,同时场景的切换和舞蹈种类的改变暗示着剧中矛盾的转移;随后两帮派在舞厅的群体“斗舞”,则表现出帮派对立和青年人的冲动好斗,渲染了剑拔弩张的气氛;而玛丽亚和托尼的“双人舞”则演绎了他们的一见钟情,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由此可见,《西区故事》中的歌、舞、剧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歌舞片结合剧情需要来穿插或点缀若干歌舞片段的模式。

img13

影片能够获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充满悲剧力量的题材、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揭露,使影片从美国歌舞片数十年的喜剧传统和理想主义色彩中突围出来,而以批判现实的态度传达出多重内涵主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和好莱坞歌舞片多以喜剧为主要形态,《西区故事》可以说逆潮流而动,取材于20世纪中期美国纽约青少年的帮派斗争,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极大提升了悲剧题材在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歌舞片中的地位。影片主题也有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处剧情直指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现实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黑帮、代沟、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普遍关注。

经典歌舞片的诞生离不开杰出的艺术家群体,而《西区故事》的创作团队堪称“梦之队”,聚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艺术界最为显赫的艺术家。编剧是当时百老汇公认的第一编剧劳伦茨,曲作者乃是在百老汇闯荡20余年的大名鼎鼎的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编舞则是百老汇舞蹈界著名的编舞与舞蹈设计罗宾斯,歌词作者桑德海姆是冉冉升起的一颗作词新星——日后成为百老汇著名的词作者,还有在百老汇非常出名的制作人哈罗德·普林斯,以及纳塔利·伍德、理查德·贝依玛、拉斯·坦波雷、丽塔·莫雷、乔治·蔡克里斯等演技出色的演员,正是他们的通力合作,再加上作为蓝本的流传世界360余年的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厚重积淀,所有这些都预示了一部好莱坞歌舞片经典之作的脱颖而出。

img14

王军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