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奇迹创造者的谜与魅

奥斯卡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奇迹创造者的谜与魅

时间:2024-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伦斯对阿拉伯独立性的尊重,赢得了费萨尔王子的信任。这使劳伦斯在阿拉伯人中极具威望。阿拉伯国家议会成立了。阿拉伯在妥协中赢得了英国的援助。获奖原因分析《阿拉伯的劳伦斯》获得奥斯卡奖的原因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劳伦斯这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形象。他执意将“真正的劳伦斯”和“影片中的劳伦斯”区别开来。劳伦斯非常看重精神的力量。

《阿拉伯的劳伦斯》:奇迹创造者的谜与魅

背景资料

英文名:Lawrence of Arabia

编剧:T.E.劳伦斯

   罗伯特·鲍特 迈克尔·威尔逊

导演:大卫·里恩

主演:彼得·奥图尔

   亚利克·基尼斯 安东尼·奎恩

制片人:萨姆·斯皮格尔

出品:地平线影业(英国)

荣誉:1963年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美工、最佳音效、最佳音乐共7项大奖。

img15

在拍摄阿里进入海市蜃楼的画面时,摄影师弗雷迪·杨使用了一种特别的宽银幕482 mm镜头,后来摄影师们将这种镜头称为“大卫·里恩镜头”。片中角色约翰逊·本特利的原型是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世人从他的作品中开始知道劳伦斯的存在。

内容简介

1916年,英军中尉劳伦斯奉命前往万迪沙法拉,协助费萨尔王子联合阿拉伯各部族反抗土耳其人的统治。途中,哈利斯人阿里为了一口水井击毙了劳伦斯的向导哈齐尼人。劳伦斯告诫阿里,只要阿拉伯各部族争战不休,阿拉伯就仍然会是一个弱小、愚蠢的民族。

img16

在万迪沙法拉,劳伦斯目睹了费萨尔王子的队伍在土耳其人飞机和榴弹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但是,劳伦斯反对以革新装备为交换条件,将阿拉伯人变成隶属于英军的一个作战单位。劳伦斯对阿拉伯独立性的尊重,赢得了费萨尔王子的信任。费萨尔王子授意劳伦斯以年轻人的热忱创造一个奇迹。劳伦斯率领50名驼骑兵,成功穿越死亡沙漠尼法德,并集合哈威塔特人,攻下了土耳其军事重地阿卡巴。劳伦斯一面通知阿拉伯军队尽快入驻阿卡巴,一面向英军总部汇报这件事,以便为阿拉伯人争取更多的武器援助。此后,劳伦斯率军炸毁土耳其人的铁路,频频获胜。这使劳伦斯在阿拉伯人中极具威望。他也把自己看成了预言家和圣徒

但是,在劳伦斯一意孤行进入迪拉之后,这种幻觉破灭了。劳伦斯在土耳其军营中受到残酷的虐待。他从此一蹶不振,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然而,艾伦比将军把劳伦斯视为大计划中的关键环节,不容许他此刻退出。劳伦斯得知《史凯奇唱皮科特条约》的存在,正义感促使他重新回到阿拉伯人中间,率领他们抢在英军前面占领大马士革

阿拉伯国家议会成立了。不料,阿拉伯各部族却发生激烈争执,好不容易结成的战斗同盟顷刻瓦解。英阿的和谈最终在艾伦比将军和费萨尔王子之间进行。阿拉伯在妥协中赢得了英国的援助。劳伦斯带着疲惫和悲哀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img17

获奖原因分析

《阿拉伯的劳伦斯》获得奥斯卡奖的原因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劳伦斯这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形象。

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一年以后,阿诺德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对影片的不满。他执意将“真正的劳伦斯”和“影片中的劳伦斯”区别开来。他既是劳伦斯的亲弟弟,又是剑桥大学的考古学教授,这双重身份让人愿意相信其言论的真实性。他对帕尔电视台说:“真正的劳伦斯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优秀、最善良和最乐观的人。即使在自己最不幸的时候,他也总是极力表现出欢乐的样子,令人欣慰。”他又告诉《纽约时报》,影片在塑造劳伦斯形象上运用了“心理作用这一剂灵丹妙药,其处方为:一盎司的孤芳自赏,一磅的哗众取宠,一品脱的虐待狂,一加仑的嗜血欲。再加上点其他荒诞离奇的东西,放在一块搅和而成”。[1]

阿诺德企图净化他这位举世闻名的哥哥。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名人家属共有的态度,他们就像最称职的入殓师一样仔细修整亡人身上的每一点瑕疵,直到把他制成标本,永久供奉在神龛上。这样的劳伦斯很完美,但不完整。影片的创作者比阿诺德更有勇气来面对真实而完整的劳伦斯:既谦卑又孤芳自赏,仁慈而嗜血,无比坚韧却不堪一击,自恋而又自虐,舍生忘死却满怀恐惧,目光远大而又怪诞滑稽。劳伦斯的人格就像谜一般充满魅力,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

劳伦斯是那种生而特别的人。他的父母从未正式结婚,这种出身让劳伦斯感到耻辱。1927年在给挚友的一封信中,劳伦斯写道:“他们不应该有孩子。”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于是,劳伦斯在人力可为的限度之内进行自我改造,包括他的身材。劳伦斯那5.5英尺的低矮身材常常使他烦恼。但是,他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一双蓝色的眼睛,神情坚定;有力的下巴,英俊的脸庞;尤其是他那泰然自若的举止,使人感觉他的个子并不那么矮。此外,他强制性地对自己进行生理上的磨炼。不仅吃得少睡得少,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还独自前往十字军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军事要塞,经历了枪战和疟疾等严酷的考验。[2]

劳伦斯卓越的才华,注定了他不可能安于平淡。对他来说,绘制阿拉伯地图的工作太静态了,没有挑战性。而英军开罗总部犹如用等级和繁文缛节编织起来的鸟笼,连在工作时间穿过俱乐部都要受到呵斥。劳伦斯只能以手指捏火苗这种稍带危险性的小把戏来调剂这里的枯燥。这些反常规的小动作让劳伦斯在有些人眼里很有趣,在更多人的眼里则显得哗众取宠。而喜欢他的,往往是那些地位卑微的人。

img18

劳伦斯的天性里有一种平等的观念。他乐于取悦那些朴实却卑微的人,无论在开罗司令部或者阿拉伯沙漠都是如此。对那些地位尊贵却倨傲的人,他却活像一只好斗的刺猬。这种观念扩大到国家的层面,他会不顾自己隶属于哪个阵营,仅仅以公平和正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他的确不长于政治,当戴丹、艾伦比将军和费萨尔王子协商战后的利益分割时,他黯然退场。这只是因为,他站在政治之上,以某种神圣的原则来衡量世间的一切。而这个世间却充斥着太多似是而非、欲说还休的东西。他有神圣而纯洁的精神,却没有神的手腕。他是又一个堂吉诃德。

丝毫不掩饰自身特别之处的劳伦斯,在世俗社会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阿拉伯的沙漠,才是他的精神家园。这里充满着困厄、艰险和未知。曾经辉煌过的阿拉伯民族如今的弱小燃起他拯救的激情。即便是那些令人痛心的各部族纷争,也展现了阿拉伯人天真直爽的蛮性。而文明社会中的人性,却总是幽深的。更重要的是,这里正等着他来创造奇迹。

劳伦斯非常看重精神的力量。自虐式的体能训练没有摧垮他仅仅用面包和水喂养起来的身体,反而使他更加强健。在考察十字军军事要塞期间,他几次叩响了死亡之门,却最终绝地逢生。他率领区区50名驼骑兵不仅穿越了死亡沙漠尼法德,还说服哈威塔特人加盟,一举夺下阿卡巴。这些重要的经验反复强化了他对精神力量的坚信。这种力量帮助他到达生理的极限,并成功地挑战了大自然。在没有得到教训之前,他相信这种力量是万能的。

劳伦斯是近乎摩西那样的圣徒。但他在创造奇迹的时刻,是可爱甚至滑稽的。当他在众人的敬仰中换上阿拉伯班尼威哈长官的衣袍,藏到一个角落里欣赏这件浪漫的新衣,他就像纳西西斯那样迷恋自己的影子。当他在火车顶上被土耳其伤兵的子弹打中,他却像奥尼尔笔下的琼斯皇那样狂妄地宣称只有金子弹才能把他置于死地。

这样的劳伦斯其实非常脆弱。世间存在诸多因素,是劳伦斯的精神力量无法控制的。当一些事情偏离理想轨道,朝着最黑暗的角落冲刺,而他又无法阻止,甚至只能独自以皮肉和灵魂去承受,他的意志就会在顷刻间瓦解。劳伦斯在迪拉招摇地宣告自己的到来,以为土耳其人看不见自己,接下来的受辱摧毁了劳伦斯对精神力量的迷信。他不再完整,不再坚信,不再把自己当成圣徒。他情愿隐身于普通人之中。生活不再是他追逐的猎物,而成为一具不得不背负的死尸。他对母亲说:“要安于无所事事,我还太年轻;要从头开始,我又太年长了。”他还告诉格雷夫斯:“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3]

img19

温斯顿·丘吉尔把劳伦斯誉为“生活在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伟大不仅因为他为阿拉伯的自由而战,还在于即便以正义之名复仇,他仍然会因双手沾满鲜血而痛苦不堪和厌恶自己。在受难者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柔软,不论对方是朋友或者敌人。

(吴丽娜)

【注释】

[1]夏岩.《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位英雄的历程[J].世界博览,2000(2):226.

[2]夏岩.《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位英雄的历程[J].世界博览,2000(2):24-25.

[3]小展.《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版:最伟大史诗电影[J].电影评介,200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