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仇人眼中的莫扎特
背景资料
英文名:Amadeus
编剧:彼得·雪佛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主演:玛瑞·阿伯拉罕姆
汤姆·霍尔斯
伊丽莎白·贝里奇
出品:美国ORION影片公司
荣誉:1985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响、最佳服装设计共7项大奖。
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摧残最少的欧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戏里戏外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利埃利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2003年著名意大利歌唱家巴托莉推出萨利埃利作品的唱片,证明他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那种庸才。
内容简介
1782年,26岁的莫扎特来到了奥地利的宫廷,他对音乐的领悟与天赋让每一个人倾倒,同时也招来了首席乐师萨利埃利的不满和嫉妒。为了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萨利埃利处处与莫扎特作对。面对莫扎特高超的音乐造诣与才华,自诩为维也纳音乐第一人的萨利埃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与仇恨,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掉莫扎特。
虽然在音乐领域莫扎特具有超尘拔俗的造诣,但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抓住这个弱点,因妒生恨的萨利埃利对莫扎特不断进行诽谤与挑唆,导致莫扎特受到维也纳主流音乐的排斥与反对,被视为“异端”的他处处受人排挤,他的音乐作品也被删改得一无是处,生活日渐窘迫。不幸再次降临,父亲的辞世让莫扎特的生活更加痛苦,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面对窘境中的莫扎特,萨利埃利对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戴上了莫扎特的父亲使用过的面具,让莫扎特为自己谱写一曲《安魂曲》,面对已经辞世的父亲,又敬又怕的莫扎特耗尽了自己的心力谱写了《安魂曲》,气绝而亡,再也没有醒来。这位年仅35岁的音乐巨星陨落之后,阴谋得逞的萨利埃利的生活陷入了痛苦与恐惧中,最后得了精神病被关进了疯人院。
获奖原因分析
影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这部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利埃利。影片透过萨利埃利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
影片通过倒叙的手法和第三人称的限制性视角,讲述了莫扎特坎坷的经历与短暂的一生。限制性视角是相对于无限制性视角(即零聚焦或全知叙述)而言的,它包括内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华莱士·马丁在其《当代叙事学》中指出:“在绝大多数当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足见叙事角度的选择恰当与否是一篇叙事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叙事视角有时也称为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按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景和事件”。好莱坞人物传记电影大部分采用全知性视角讲述人物的故事,使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影片的主人公。本片却是采用莫扎特仇人的第三人称的限制性视角讲述莫扎特的故事,是导演的勇敢尝试,结果证明也是成功的。限制性视角叙述策略的运用所激发出的电影语言张力和观众的观影想象,更使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充满了玄幻的魅力。影片通过莫扎特仇人的视角看待莫扎特——性格不拘小节,生活放荡不羁,生活困顿时只好借贷,这客观地展现了莫扎特独特的人物性格和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个不同一般的莫扎特。当然他的仇人并没有把莫扎特的才华缩小,萨利埃利声称自己是最了解、最崇拜莫扎特音乐的人。莫扎特创作的每一个作品萨利埃利都亲自到现场欣赏,并且知道音乐里普通人听不出的精彩之处。
老萨利埃利的讲述,与莫扎特的故事互相穿插,水乳交融,共同构筑了《莫扎特传》这部伟大的影片。影片开头朴实无华如莫扎特的音乐,并没有从莫扎特讲起,而是通过他的仇人老萨利埃利开始讲起。这种做法与中国古人画美女只画出美女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导演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理,让观众期待着莫扎特的出场,为莫扎特的神奇出场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导演通过剪辑技巧,通过萨利埃利讲述,使得观众又像是听人讲故事又像是看电影,就如同亲身经历一样。有时在故事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导演有意插入老萨利埃利的讲述部分,对故事做一个总结,使故事更完整,内容更饱满。影片把主观讲述与客观镜头相结合,如莫扎特出场前,萨利埃利讲述着,画面自然过渡到以前,萨利埃利也像观众一样急切地想见到这位大名鼎鼎、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在舞会上到处寻找着莫扎特。当见到莫扎特时,萨利埃利大感意外,想不到莫扎特是这样一个率真而为的人,观众也不相信这就是伟大的莫扎特。当莫扎特为匹兹堡主教演奏音乐结束时,中间插入老年的萨利埃利酸味十足的评价,当然评价是赞扬的,更为重要的是用非常专业的角度给观众讲解了音乐中的精彩之处,使普通观众也能欣赏莫扎特音乐的高雅之处。影片同时通过萨利埃利在画外旁白表现其心理活动,加强了戏剧张力和表现力,更好地塑造了萨利埃利的复杂性格特征。
影片的音乐与故事发展相辅相成,水乳交融。近180分钟的影片没有任何拖沓感,真正的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影片对莫扎特音乐的演绎也十分精彩。影片的开始即以莫扎特歌剧《唐璜》两个强有力的顿音开始。在萨利埃利自杀时又以莫扎特的《G小调第25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为背景音乐。歌剧《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在影片中都有精彩的反映。当莫扎特听说父亲去世后,响亮的音乐急切地入场,甚至没有用淡入的手法以避免突兀,同时剧情也进入到莫扎特为纪念父亲而写的歌剧里。最后一段戏也是影片的高潮之处,莫扎特指挥歌剧累倒后被萨利埃利送回家中,但萨利埃利不顾莫扎特重病在身,逼他写完《安魂曲》,在莫扎特创作《安魂曲》时,随着剧情的发展,《安魂曲》开始演奏,中间不时地插入莫扎特创作时的镜头,创作过程与音乐完美结合。
影片《莫扎特传》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物: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阴冷、伪善的宫廷音乐家萨利埃利——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萨利埃利曾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妒使他选择了与上帝为敌,变成了魔鬼。
通常,西方电影中表现历史题材的影片其背景色调都较为深暗,而角色色调较亮,较为突出于背景。这样的色调非常吻合当时的油画作品,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深度感。有别于其他历史题材影片,本片色调明亮,色彩饱和,对比强烈,镜头中很少有较灰暗的色块,即使背景的色调也比较亮。这样的色调设置非常吻合莫扎特的人物性格——纯洁、真挚,这种色调也体现了莫扎特辉煌而短暂的人生。本片服装典雅美观,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方景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