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野战排》:战争与人性的残酷对立

奥斯卡影片《野战排》:战争与人性的残酷对立

时间:2024-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战排》以毫无争议的优势在当年的奥斯卡盛典中大胜而归。也有人认为《野战排》并未揭示越南战争的政治背景以及交战双方的立场,因此无法做到还原越南战争的本质。而事实上,一向被认为关注政治议题的奥利弗·斯通在《野战排》中恰恰有意识地规避了和越南战争相关的政治议题,而选择了“普世价值”这一更高的立足点。不同于其他的战争影片,《野战排》的敌我双方并非立于战壕的两端,而是在战友之间。

《野战排》:战争人性的残酷对立

背景资料

英文名:Platoon

编剧:奥利弗·斯通

导演:奥利弗·斯通

主演:汤姆·白兰格

   查理·辛 威廉·达福

出品:美国赫姆德尔影片公司

荣誉:1987年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共4项大奖。

img116

奥利弗·斯通真实再现了越战时的情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奥利弗·斯通除了精心安排电影语言外,对演员也提出了要求。影片在菲律宾拍摄,于7周内完成,共耗资600万美元。为了使演员有真实的感受,斯通让他们在菲律宾丛林里度过了两个星期严格的军营生活。经过切身体验,演员的表演十分逼真生动。影片在放映时观众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简介

故事开始于一个有着反战情绪的新兵克里斯·泰勒的回忆。他自愿入伍,之后被分配至第25步兵师,前往越南并开始了在丛林中的战斗。战斗异常艰苦,以及战友对无辜平民的屠杀,使得他从一个天真的青年变得愤世嫉俗,并发展到报复他的长官。除了越战,影片同时也反映了泰勒及他的战友们灵魂深处的一场战争。

img117

尽管他们表面上的敌人是北越的共产党,但泰勒却被卷入了他的两个上司巴恩斯和埃利亚斯的内斗之中。最后,泰勒站在了埃利亚斯这一边,埃利亚斯虽然崇尚20世纪60年代的反叛文化,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在影片中段的一场与北越军的遭遇战中,埃利亚斯被巴恩斯偷袭陷害,最终死在敌火之下。泰勒举枪打死了巴恩斯。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场。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获奖原因分析

1987年,《野战排》荣膺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奥利弗·斯通则同时获得最佳导演奖,此外,该片还一举囊括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响奖。《野战排》以毫无争议的优势在当年的奥斯卡盛典中大胜而归。这部作品的成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奥斯卡评奖委员会始终立足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立场,秉承好莱坞商业电影经典叙事原则。而奥利弗·斯通对于美国“主旋律”商业影片的熟稔把握,则在这部影片的成功以后逐步确立起来。

无疑,《野战排》最重要的亮点在于——近乎“逼真”地再现了美国现代历史上一场富有争议的对外战争。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的“反越战”思潮相呼应,《野战排》以亲历战争的美军士兵为视点,正面展示了战争本身对于善良人性的可怕的吞噬力量。一些经历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认为,《野战排》将观众带入了真实的越战,这多半是源于奥利弗·斯通身为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提供了可供信赖的保证。通过比照奥利弗·斯通的个人成长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斯通钟情于越战题材、擅长演绎越战故事,完全是出于其切身体会。相较于斯通的“越战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生于7月4日》《天与地》《野战排》更像是斯通的半自传作品。奥利弗·斯通21岁自愿参加越南战争,而在此之前,他从耶鲁大学辍学,这些经历和《野战排》中的男主角——年轻的大学生入伍新兵泰勒几乎如出一辙。2010年奥利弗·斯通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坦承自己在越战中杀死越共士兵的经历被如实地写进了《野战排》。

img118

作为战争影片,《野战排》并非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取胜,而是巧妙地以自然光线与运动镜头表现丛林中的行军;以明快、富有节奏变换的剪辑风格连接数场小型的伏击战斗场面;凄美伤感的主导音乐则在影片的开头、结尾和重要段落中不断出现,暗示导演对于死亡的悲悯以及对于战争的批判;此外,影片中无论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还是美军士兵的日常起居场景,均让观众体会到导演在还原历史细节方面的良苦用心。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野战排》中战事频繁、人物众多,但是导演仍旧能够有条不紊地展现美国军队中不同肤色人种、宗教信仰的士兵群像。通过展现这些普通士兵的言行,导演想要传达的是:参加越战的美国士兵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低,但他们热爱生活,渴望人类的基本情感,只是在一无所知、被蒙蔽的情况下投入了一场无谓的战争。影片不仅展现了美军士兵们肉体上所承受的苦厄,而且还展现了战争境遇下普通人轻易泯灭的人性。例如,在“屠杀村民”这场重要的电影桥段中,美军连队目睹战友被越共士兵残忍杀害,在仇恨的驱使下,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们枪杀村民、焚烧房屋。几乎在一瞬间,观众在银幕上目睹了面目狰狞的士兵和枪口之下惊恐万分的越南村民,几乎难以相信与认同——这些人在战争之外同属于人类共同体。无疑,《野战排》以影像鞭挞入里地刻画了越战中的“nobody”群像,在真实的历史卷宗之外,提供了堪称经典的历史人物影像志。这恐怕也是《野战排》得到观众和专业人士广泛认同的原因之一。

img119

也有人认为《野战排》并未揭示越南战争的政治背景以及交战双方的立场,因此无法做到还原越南战争的本质。而事实上,一向被认为关注政治议题的奥利弗·斯通在《野战排》中恰恰有意识地规避了和越南战争相关的政治议题,而选择了“普世价值”这一更高的立足点。由于越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极富争议,因此基于任何一种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都有可能陷于永无尽头的辩论纷争,奥利弗·斯通显然并不想让观众卷入这样的是非之争,他更愿意以一个战争亲历者的眼光作为影片的基本视点,以一群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人性蜕变之旅为现实参照,以人类共同尊奉的良知常识为价值标尺,再现这场战争的残酷本性。

不同于其他的战争影片,《野战排》的敌我双方并非立于战壕的两端,而是在战友之间。士兵由内讧而导致谋杀,其本质并非政治立场的对立,而是由于战争所激发的基本人性的扭曲、分裂乃至势不两立。埃利亚斯和巴恩斯,与其说是秉承截然不同价值观的两个士兵,不如说是战争的土壤之上畸变而生的两生花——代表“魔鬼”的巴恩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选择了“蔑视生命”的价值取向——恰和战争本身的逻辑严丝合缝,若非如此他怎能成为果敢、高效的钢铁战士?而代表“天使”的埃利亚斯富有悲悯情怀,他身处惨烈的战场却不愿弃绝人性,但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年轻的新兵泰勒则站在他的“魔鬼”之父和“天使”之父之间,探寻着他个人的价值尺度。影片高潮处,泰勒终于选择了“以暴制暴”,举枪瞄准了巴恩斯,但是深具反讽意味的是:巴恩斯面露微笑看着他说道:“Yes,do it!”——戏剧性的突转出现了:泰勒消灭了战争“魔鬼”,为天使般的埃利亚斯报了仇,然而,他所采用的方式、逻辑却与“魔鬼”巴恩斯如出一辙!由于电影叙事走向了人性的悖论,因此影片的结尾呈现出开放的格局,一反好莱坞影片常规的“光明的尾巴”,《野战排》留给观众的是迷思与困惑:一场战争终将结束,但走向分裂的人性何时才能复原弥合?

img120

值得一提的是,《野战排》确立了诸多美国战争电影类型片的类型元素,其叙事角度、影片立意和拍摄风格影响了其后同类影片的制作,如《拯救大兵瑞恩》(1998)和《黑鹰计划》(2002)。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在设立100部最受欢迎的美国影片时,《野战排》位列第83位,可见奥斯卡奖对《野战排》的青睐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改变。

(张富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