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金像奖的“潜规则”

奥斯卡金像奖的“潜规则”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2:奥斯卡金像奖的“潜规则”政治正确。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系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母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而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据估计,一部影片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 0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获奖,票房收入还将增加2 000万美元。《码头风云》和《马蒂》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附录2:奥斯卡金像奖的“潜规则”

政治正确。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系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卓别林1947年创作了喜剧影片《凡尔杜先生》,该片从现代美国社会取材,把法国“蓝胡子”杀老婆的故事搬上银幕,深刻抨击了资本主义和战争贩子,因此遭到当时美国政府“北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指控,很多影院拒绝放映《凡尔杜先生》,甚至连《大独裁者》都受到牵连,由于政府迫害,卓别林最后不得不离开美国。

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母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而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包括人道主义、英雄主义,为自由、理想、科学、真理奋斗终身的信念具有普世的价值。

既“艺术”又“商业”。影片要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结合点,如果出现极端“艺术”却也是极端“票房毒药”的影片,评委往往选择放弃。20世纪全美经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凯恩》就是一例。专家们折服于《公民凯恩》高超的电影技巧,给予了9项提名,但影片平庸的票房成绩和在公众中冷清的反应,让评委们在最终评定时把大奖给予了它的对手《青山翠谷》,《公民凯恩》仅获一项最佳编剧奖。

名利之战。据估计,一部影片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 0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获奖,票房收入还将增加2 000万美元。每次评奖总是在私下里进行各种紧张激烈的“竞选”活动,早期制片厂通常是大摆酒池肉林,80年代后这种方式悄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广告战”。从50年代早期开始至今,好莱坞的两份定期刊物《联合演出日报》和《好莱坞报道》成为了各大制片公司争夺的主要阵地。在1984年的奥斯卡评选前夕,米高梅和联美公司买下了《联合演出日报》的31页版面,而派拉蒙则为年度参评影片《母女情深》买下了28页版面,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和AB影片公司也不甘示弱,为《希尔克伍德》一口气买下了50页广告。当时该杂志广告价格每页3 500美元。此外,各大制片公司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的电视广告上也是挥金如土。时至今日,互联网也成为了宣传竞争的主要阵地。

顺应社会心理。奥斯卡的选择永远是安全、主流、非争议性的电影,而且这些电影还要拥有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尤其在特殊年代,这一倾向就尤为明显。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相对稳定。这个时期正是美国电影的黄金时期,影片的题材、风格丰富多样,艺术水准较高,例如褒扬为国捐躯的《翼》,称颂开拓西部的《壮志千秋》,揭露列强交战的《西线无战事》,陶醉歌舞升平的《百老汇旋律》,呼吁公正的《左拉传》,都相继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当美国出现经济萧条时,描写富女不嫌贫男的《一夜风流》,幸运地夺得5项主要奖项。

1939年和1940年,两部根据名著改编的《乱世佳人》和《蝴蝶梦》标志着美国电影艺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好莱坞进入战时体制,《忠勇之家》《卡萨布兰卡》等十分应时,对鼓舞当时的军心和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战后,大批军人复原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黄金时代》重视这个问题,结果囊括了7项大奖。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和非美活动猖撅,好莱坞不少导演回避现实,热衷拍摄歌舞片,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另有一些有正义感的导演则拍摄《君子协定》《当代奸雄》等,借犹太人问题和政客飞扬跋扈来影射、抨击当时的政治逆流,对美国民众在社会秩序重建时产生的各种适应不良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电视问世促成了美国电影的良性转向,从专门制造神话转变为描写小人物,揭露社会阴暗面。《码头风云》和《马蒂》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它们给美国银幕带来了写实风格,也促进了非好莱坞体制电影的发展。

美国经济复苏后,社会出现虚假的繁荣,这又刺激了好莱坞大拍繁华巨片。从1959年起,场面壮观、服饰华美的《琪琪》《宾虚》《窈窕淑女》《西区故事》等相继夺魁,其中《宾虚》首创11项获奖记录。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国社会矛盾加剧,以暴露黑暗现象为主的“新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其代表作《午夜牛郎》《法国贩毒网》《教父》《骗中骗》《飞越疯人院》等社会片、警匪片均登上了奥斯卡授奖台。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总体风格从浪漫主义演变成为现实主义。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越战争的开火,国内反战情绪日渐增高,第51届(1978年)奥斯卡把五项大奖授予了反越战题材片《猎鹿人》,引起了国内评论界的争议,也引发了国际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同年3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代表团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率领古巴、东欧等国代表团退出电影节。20世纪70年代初期,帮派犯罪和吸毒问题成为美国社会日趋泛滥的社会议题,《教父》等犯罪片获奥斯卡奖。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危机日趋严重,《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等片因切中时弊而捧得金像奖。此后美国经济持续景气,电影业日益繁荣,影片题材、类型、风格更加多样化。传记片《莫扎特》、怀旧片《走出非洲》、越战片《野战排》、励志片《雨人》、西部片《与狼共舞》、惊悚片《沉默的羔羊》、第二次世界大战片《辛德勒的名单》、历史片《末代皇帝》等相继夺魁。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反战情绪高涨,恐怖主义造成社会恐慌,电脑特技使电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91年的《与狼共舞》表现了强烈的艺术家反战心理,获12项提名,7项夺奖。《阿甘正传》褒扬美国传统价值观,顺应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智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横扫第67届(1994年)奥斯卡,获13项提名(最后获6项大奖),以致《狮子王》《肖申克的救赎》《真实的谎言》等优秀影片败北。借助电脑的合成和复制功能,《泰坦尼克号》逼真地再现了20世纪初那场灭顶之灾,获9项奥斯卡奖;《角斗士》也让现代观众置身于古罗马的竞技场,成了赢家。然而好景不长,美国国内枪杀、乱伦、吸毒等肆虐,大制作让位给写实的小制作,《美国美人》《毒品交易》等获奥斯卡青睐。

“9·11”事件发生后,民众恐惧与逃避现实的心理在魔幻电影里找到了慰藉,《指环王》第一部获得13项奥斯卡提名,第二部又获得两座金像,第三部更是赢得大满贯,11项提名全部中彀。后“9·11”时期,顺应了当今美国民众反思和反伊战的心理,接下来的三个年度,同样是社会写实的《撞车》《无间道风云》和《老无所依》获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