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业传播方式的变化——浅析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的异同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业传播方式的变化——浅析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的异同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的创新性决定了网络电影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 新媒体 电影业 传播方式 院线电影 网络电影新媒体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再次,新媒体为信息的获得者提供了讨论的平台,具有互动优势与高度的参与性。最后,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更大,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由于新媒体的优势以及传统电影传播存在的劣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电影业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

齐甜甜

内容提要 互联网把过去电影引以为豪的文字、声音、影像等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对电影的重大冲击。网络的创新性决定了网络电影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网络电影由于发展迟于院线电影,因此它在包含院线电影的特点基础上,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使得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分野越来越不清晰。相信随着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作为接收终端的电视机、电脑、手机上将会出现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个性化的内容。

关键词 新媒体 电影业 传播方式 院线电影 网络电影

新媒体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例如,1959年3月3日,马歇尔·麦克卢汉应邀赴芝加哥,参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麦克卢汉演讲的题目是“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1]当然,他说的“新媒体”与我们当今的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为他毕竟生活在一个以报纸、电报、电话为主导媒体的时代。但是他所提出的想法具有革命性,给后人无穷的启示,并且焕发生机。

如今,人们一提到新媒体,就会想到与数字通信有关的一切电子媒介形态:移动电脑、数字电视、手机、博客、微博、彩信,等等。各种相关的产业都说自己是新媒体,都想与新媒体这个新兴产业标榜在一起。同时,学界对新媒体的概念也越来越广,出现各种各样的定义。我们认为,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应该从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的相互依赖和交叠等众多因素中去寻找。当今时代,我们倾向于将“新媒体”理解为“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它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模式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终端。新媒体具有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独特的个性化与社群化等鲜明特点。新媒体在赢得数量庞大而年轻的受众的同时,确立了自己明显的比较优势。比如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多元化人性化的受众细分优势,在信息发布上不受限制的话语权优势等。

新媒体依托技术的发展,具有无限大的潜能。首先,新媒体通过网络进行的传播使信息的时效性更强。其次,它的资源更加的丰富,查找的速度快,人们只需要简单的搜索就可以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信息。再次,新媒体为信息的获得者提供了讨论的平台,具有互动优势与高度的参与性。最后,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更大,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3]

然而,新媒体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首先,我国对于网络发布信息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不能够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其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对事件的观点,导致了部分舆论乱象的出现。最后,新媒体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同时,信息缺乏深刻性的问题,人们很难静下来去思考一些社会现象。[4]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人人可以发声”和“批量转载权限”容易产生虚假报道,混淆公众试听,以及破坏公共舆论环境,因此,难以取得公信力。由此可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走新老媒体的竞合之路,才是正确的方向。

由于新媒体的优势以及传统电影传播存在的劣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电影业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互联网把过去电影引以为豪的文字、声音、影像等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对电影的重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受众分流上,体现在分流广告,广告客户上,更体现在受众信息消费习惯的深刻改变上。[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发生着变化。媒介数量的增长,使得单一的媒介方式在逐渐下降,并且这种下降还在加速,形成受众信息消费方式明显的变化。广大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在逐渐增强,他们的需求慢慢像参与,监督,互动转变。即受众需要通过媒介传达自己的思想以及知情权意识越来越强;媒介对受众开放,积极参与互动反馈的意识越来越强。

互联网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正好契合了受众这些新的需求,所以互联网以爆炸式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更多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电影已经不单单是屏幕播放观众欣赏了,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参与其中,讨论剧情,参与互动,赢得存在感与物质需求,丰富了电影对人们的感官多样性影响。

从网络电影出现到今年已经有十几年了,人们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它被称作网络剧、博客、原创短片、新媒体电影,等等,这里我们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概念定义。廖忠祥在《数字艺术论》中,以广义的角度对网络电影进行了界定:所谓“网络电影”,是经过高速、宽带上网,使用电脑数据设备观赏电影,也可以透过真联网与微软的电影放映软体,把电影画面连接到家庭电视屏幕上。网络电影,是一种即时的、互动的、原创的电影呈现方式,它集可选择性、交互性为一身,在播放方式上,增加观赏者的主动性,配合网络互动性,网友可以任意在连上网的地方随意地观看。[6]狭义的角度对网络电影定义的界定也不在少数,张熙娟认为,网络电影是指专门为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院线电影不同。[7]

网络电影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发展起来的艺术,网络的创新性决定了其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来看,从类别上分,有微电影、中长片电影等2种形式;从创作方式来分,有恶搞电影、游戏电影、静定影3种形式;从拍摄手段来分,有手机电影、照相机电影和摄像头电影3种形式。[8]虚拟的真实是电影艺术的主要特征,网络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也给电影带来美学方面的巨大变革。

网络电影是在追求自由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与荧幕电影有着非常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在线交互活性审美和快乐审美特征。网络电影追求的是个性化的展示,没有票房的压力,完全基于个人的艺术取向和文化价值,着重记录个人生活中的感受,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它通常具有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反转式的电影情节,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好奇心,体现受众参与的特点,具有娱乐化的所有元素。网络电影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后审美”的艺术追求上,后审美包括在线交互性的活性审美以及快乐审美。[9]活性审美体现在网络电影开放式的结构,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剧情发展,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情节发展由观众掌握。网络电影的快乐审美体现在无厘头搞笑手法的运用,而无厘头的实质就是对权威的解构并躲避崇高,用搞笑的语言和动作达到娱乐大众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许多视频网站比如优酷网、搜狐视频、新浪视频都纷纷推出自制剧,就连电视台也都开始推出以播放微电影为主的电视栏目。微电影发展迅速,影响力逐渐增大。比如罗志祥主演的《再一次心跳》在播映11天内就破了3500万次的点击量。各种规模的微电影节纷纷开展,如“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内蒙古网络剧微电影大赛”“海南移动杯微电影大赛”,等等。

网络电影也遇到不少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微电影越来越火的势头,吸引了大量的广告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度的商业开发就会使网络电影的“纯真性”遭到破坏。原来网络电音起源于草根们自娱自乐,创作的精髓也是一种符合大众审美的个性化展示,无功利性的,其中包含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的向往。如果过度地加入商业的因素,难免会失去微电影最初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真诚。

传播学者李立提出的直线型模式是院线电影的基础传播模式。在直线模式中,媒介属性——银幕成了电影最能体现其传播方式和特点的媒介工具。在光和影的视觉效果中,在数字转化为信号的过程中,在编码者(导演、编剧)通过释码者(银幕、拷贝)最后到达译码者(受众接受)的这个过程中,电影完成了作为传播方式和信息方式的完全释放。[10]此理论是以拉斯韦尔“5W”理论为基础。而李安提出的整体传播模式则是对直线模式的补充,不仅体现了传受关系的互动,而且反映了电影发展的语境,包括了构成电影传播活动的三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和边际要素。院线电影的传播模式归根究底还是单一的传播模式,存在弊端。例如,没有体现信息的回路与反馈,忽视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网络电影由于发展迟于院线电影,因此它在包含院线电影的特点基础上,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一、受众在网络电影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受众不光可以观影,还可以参与电影的创作。观众在参与电影制作的同时,也满足了心理需求。二、在网络电影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介作为传播工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发行渠道,又是宣传渠道,这也与院线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传统电影在传播过程中,院线负责票房收入的来源,“媒体”则是对应着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来做宣传和营销。所以,在院线电影的发行中,各部分职能是分开的。但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发行和宣传是合并的,网络媒介既是播出平台,也是电影宣传和营销的主战场。三、观影方式发生了改变。院线电影只能去电影院看,网络电影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下载到电脑里,随时随地地去观看。电影的评价好快取决于票房的高低和点击量的多少,这些都是跨时代的改变。[11]

因此,网络电影的传播模式决定了网络电影的基本特征。一,去中心化传播。院线电影受少数的专业人士控制,大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网络电影发展时代,人人都是传播的主体,传者和受者固定的局面被打破,受传者的话语权获得极大的增强。二,互动性传播。网络电影传播的过程中,互动性特征十分地明显。一个是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电影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可以在观后的第一时间把自己的观后感通过网络传给制作者。三,去“仪式化”传播。院线电影通常的将受众集中在电影院的,相同的时间地点,使观看电影成为一种仪式化。而网络电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众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随时观看电影,不需要受到任何的束缚。四,开放性传播。开放的网络环境使网络电影的创作和欣赏打破专业、地域各方面的束缚。它本身就是一种草根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像野草一样富有多样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

媒介融合是指新老媒体在形式与内容上走上一体化。在信息传输多元的情势下,把新兴媒体的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浦尔·I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12]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传统媒体大都只在内部妊娠并发育出电子版媒体模块。

作为新的传播渠道和载体,互联网和手机不仅拓宽了电视也电影的播放渠道,拓宽了电影和电视的盈利模式,同时还参与到原创视频的制作中,成为银幕电影之外的有益补充。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使得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分野越来越不清晰。相信随着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作为接收终端的电视机、电脑、手机上将会出现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个性化的内容。

面对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电影业应当把握时机,利用技术和内容使中国电影业更上一个台阶,把握好时代的要求和受众的需要,利用好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和机会,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目前,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出现的传播新形态正预示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齐甜甜,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注释

[1]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现代传播:双月刊》,2008(5):122。

[3] 崔志涛:《浅谈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方式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3(7):222。

[4] 罗晓川:《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闻周刊》,2006(5):21,22。

[5] 覃晓玲:《新媒体冲击下的影视整合营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2。

[6] 廖忠祥:《数字艺术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80,81。

[7] 张熙娟:《网络电影流行的传播学分析》。《新西部》,2007年第16期。

[8] 杨晓茹,范玉明:《网络电影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0。

[9] 欧阳有权:《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0。

[10] 李立:《当电影遇上传播——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重庆工学院院报》,2005,9。

[11] 杨晓茹,范玉明:《网络电影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08。

[12] 王娟:《媒介的融合与分众化的努力》。传媒学术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