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街头霸王究竟是什么
街头霸王的成功已经超越了“动画片”这一概念。可以说它赋予动画艺术以全新的理念并拓展了其功能,为未来动画艺术的走向提供了参考。
街头霸王是一支英式非主流乐队:它的唱片拥有白金销量;他们获得了2005年全美MTV音乐录像带之“年度最具突破”“最佳视觉效果”“最佳乐队”三项大奖;他们的单曲《挑战》(Dare)一经发行,即夺得当周全英单曲榜冠军;同时在大西洋另一岸的美国街头霸王的单曲《巨爽公司》(Feel Good Inc.)不仅成为苹果公司iPod产品的广告歌曲,还蝉联全美现代摇滚榜冠军达3周之久;其专辑《魔鬼岁月》发行首周就进入Billboard专辑前6名;而在台湾地区一发行就登上了西洋榜的销售冠军位置。就连乐坛大姐大麦当娜都在第4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屈尊大驾,与这些投射在舞台上的激光卡通影像同台演出。
街头霸王是一个策划周密、包装到位、全方位的虚拟人物:它拥有自己的歌迷会、专著《街头霸王:魔鬼的崛起》(Gorillaz:Rise of the Ogre)、专用录音棚;乐队成员会定期在官方网站上回答粉丝问题;每个乐手都有详细的简历;他们会做世界巡回演出并与真人歌手同台表演;他们甚至会“出席”音乐颁奖晚会或因分身乏术而制作感谢致词video发给组委会。他们的形象渗透到唱片、电子游戏、电影、网络等各个最时尚与新潮的领域。就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称看上了这些动画英雄,打算下一部新片起用它们做主角(不知道是史大导演一时兴起,还是乐队宣传攻势的另一种手段)。总之,没人把他们当作动画片来看待,尽管在他们的动画专辑DVD《街头霸王第一集:明星堕落记》(Gorillaz Phase One:Celebrity Take Down)中已将其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更多观众把这张DVD当作乐队的纪录片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街头霸王是由4位虚拟二维动画人物——主唱阿D、吉他手小面、贝斯手魔头和鼓手洛胖组成的摇滚乐队,而其幕后核心力量是英国著名乐队污点(Blur)的主唱戴蒙·阿尔本(Damon Albarn)与著名成人漫画《坦克女孩》(Tank Girl)的作者杰米·休利特。前者负责乐队所有音乐创造方面的工作以及担任动画乐队主唱一职;后者则担任乐队动画片造型设计工作。乐队成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共发行三张唱片——《街头霸王》《魔鬼岁月》(又译为《等待黎明》,Demon Days)和《塑料海滩》。国内乐迷习惯称呼该乐队为“街头霸王”“街头顽童”“大猩猩乐队”等。据说,乐队之所以起名为Gorillaz(直译为“大猩猩”),是因为给它声音和形象的再造父母——戴蒙·阿尔本和杰米·休利特都是1968年猴年生人。
这支动画乐队到底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研究:2001年他们出版第一张专辑《街头霸王》之后,在接下去的4年内他们出版了街头霸王的两套混音版唱片、模仿传统唱片发行规则的“乐队B side唱片”——G sides,2006年年初甚至还出版了一张精选专辑。而真正让人崩溃的是,这些版本庞杂的唱片竟然全部登上了英美的主流唱片销售排行榜!看来明知乐队在“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地骗钱”,粉丝们依旧捧场,人气之高,不言而喻。
从它在唱片界的知名度来讲,街头霸王绝对是百分之百的主流乐队。那么一支主流动画乐队又怎么会出现在《非主流动画电影》这本书里呢?这就是其价值所在。接下来,我将通过其获得成功的原因,阐述该乐队是如何将非主流元素转化为主流元素的。
街头霸王成功的原因
街头霸王的成功正好验证了本书的终极目标——证明非主流元素完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价值。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用有创造精神的方法,主流动画与非主流动画的界限将不再明显。如果主流与非主流动画人士能够从这个例子看到“握手言和”的可能性,我将不胜感激与激动——这本书没白写。
简而言之,街头霸王的成功秘诀在于把虚拟乐队当真实乐队做。从乐队成员性格设定到宣传方式的选择;从音乐风格的定位到现场演出的各种技术问题,街头霸王都按照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因此,与其说是街头霸王的成功,还不如说是策划、制造这一虚拟乐队的幕后人员的成功。这一貌似简单的创作原则对中国目前的虚拟人物制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常人眼中,在这个CG技术泛滥成灾的时代把动画乐队或虚拟人物“做得叫你相信他真的存在”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我所说的“真实”并不是指技术层面的“仿真”,而是如何赋予虚拟人物灵魂的意识层面问题——这恰恰是我们最欠缺的。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街头霸王是如何打“骨子”里营造真实感的。
乐队成员性格鲜明,个性十足
这一点是该虚拟乐队能健康、长久发展的基础,即先有“灵魂”后有“肉体”。让我们先看看街头霸王官方网站上对这四位成员的性格设定吧。
主唱:阿D(2D)出生:1977年
特征:双目失明般的黑色眼球与刺猬般的冲冠怒发
简介:体形修长、颓废但迷人的帅哥主唱阿D头部曾受到两次意外重击,虽然保住小命却因此患上严重的偏头疼并丧失部分记忆。他一直将魔头误认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阿D喜欢收集“波霸”美女图。擅长弹奏键盘的阿D在人群中总是最沉默的一位,然而他因失明而造成的深不可测的黑洞眼神却散发着强烈迷人的神秘气味,吸引了众多女性歌迷的目光,甚至还出现了他的后援会——在网络上成立了“Love 2Deep”(爱太深)的歌迷专属网站。但是英国某小报报道他与英格兰足球联盟某位球员交往甚密,而被怀疑为“同志”。
吉他手:小面(Noodle)
出生:1991年
特征:永远睁不开的丹凤眼
简介:出生于日本大阪的小妹妹吉他手小面喜欢收集《飞天小女警》、电子鸡、《口袋怪兽》、溜溜球玩具。这位东洋小妹总是戴着内设收音机的流行盔帽。充满神秘东方气息的她虽然只会讲一句英文“Noodle”,但却经常教阿D以禅的意境治疗偏头疼。她研读《老子》并擅长俳句。她的吉他弹奏技巧十分了得,更加神奇的是,她还有上乘的中国拳脚功夫,在与虚拟敌人大猩猩恶战时就狠露了一手。从图像分析,她不仅外在功夫了得,内功也非十几岁小孩所具备的。因此其真实出生年月值得怀疑。
贝斯手:魔头(Murdoc)
出生:1966年
特征:满口毒蛇般的绿牙与一双红色的阴阳眼
简介:魔头是崇拜撒旦的英国本土人士。他以揍阿D玩为乐趣,并且喜欢在街边小超市看免费A书。见到小猫时如果不拿打火机烧它的尾巴,他会觉得很难受。不修边幅的邋遢外表掩饰了他缜密敏锐的内在心思。他是英国流行音乐天王巨星——罗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的幼时玩伴!聪明乐观的魔头以自修方式练成优异的贝斯弹奏技巧和音乐创作功力,更使他成为主宰全团的舵手。而对于身为街头霸王发言人的他,歌迷也可感受到他目中无人的霸气。
鼓手:洛胖(Russel)
出生:1975年
特征:一双总是翻着白眼的眼睛给人一种受惊过度的感觉
简介:嘻哈黑人大老粗鼓手洛胖玩得一手好鼓。尽管洛胖非常崇尚嘻哈(hip-hop)和rap等黑人文化,但是他却出生于小康的中产阶级之家,曾接受过贵族学校良好的知识与行为养成教育。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但在中学时却因不知名的邪灵附体事件昏迷4年之久,直到法力高强的驱魔师连续诵读三天三夜希伯来古经文才使他得以苏醒。从此以后,就有“嘻哈魔”常驻在他体内。他喜欢健身和吃,以前是伦敦市郊“卡路里多功能有氧健身中心”的老板。
我们不难从这四人的背景介绍中看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四人既有迷人的优秀品质,也有性格瑕疵甚至病态的一面。从个人爱好到童年往事,从性取向问题到宗教信仰,创作者真是把虚拟乐队成员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不仅每个人有自己的详细资料、生活习惯、前世今生甚至还有相互的矛盾关系。前期滴水不漏的案头工作为日后各种衍生产品开发及乐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工作做得越细致,后面的深入发展也就越顺利。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动画是创造生命、赋予角色生命的艺术形式”的理念。当然这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不考虑人物灵魂而盲目塑造其外形,只能创造出行尸走肉一般的机器而绝非有血有肉的角色。相比之下,国内一些所谓的虚拟动画人物就只剩下毫无生命力可言的技术外壳了。
“以人为本”的创作观念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乐队成员的言谈话语之中,例如乐队的第二张专辑上市后,乐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以下这些“爆料十足”的惊人之语:
鼓手洛胖向外界宣称:“最新专辑大部分的歌都是出自小面之手,但好大喜功的魔头届时可能会邀功,声称是他个人一手包办的。不过明眼人一听便会知小面才是这张专辑的灵魂人物。”而最新大碟的灵魂人物小面则说:“再杰出的乐队到最后也会被盛名所毁,就连虚拟乐队也在所难免。”
这些富有哲理而又个性十足的话足以使娱乐记者们大跌眼镜而做足文章——“街头霸王起内讧面临解散!”多劲爆的新闻标题!没人会把这话当玩笑,更没人会把对乐队成员们的采访视为动画人物不负责任的天方夜谭。当粉丝们大惊失色而惶恐不安时,乐队的幕后英雄们则在暗自窃喜——又一次高明的策划方案得以顺利实施。这种不惜暴露乐队不和内幕的宣传手段无疑使观众进一步相信街头霸王存在的真实性。我想,也许我们做得出《街头霸王》的动画片,但是这种整体策划方案是我们的死穴。这就如同所有国外优秀玩具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中国却几乎没有一件真正自主研发的好玩具一样。
绝对大腕级的专业音乐制作
尽管我在谈论街头霸王时更多关注的是其动画元素,但是不可否认街头霸王首先是一支乐队,其次才是动画片。动画只不过是其推广音乐的辅助手段而已。如果没有一流的音乐支撑而只是一味制作动画片的话,肯定会导致舍本逐末的不良后果。这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一样。在一般非动画专业人士的普通粉丝眼中,街头霸王的音乐远比其动画来得过瘾与魅力十足。因为操刀制作音乐的是英国摇滚乐怪才戴蒙·阿尔本,我相信所有了解英式摇滚与污点乐队的读者都不会对此人感到陌生。也许只有我这种所谓的“专业人士”才“本末倒置”地先看动画片后听音乐吧。
写这篇文章的感受和我以前乃至以后的动画评论都不同,因为我终于有机会写“乐评”了!我的“摇滚乐龄”也有12年之久了,从上大学开始听,可谓情有独钟。但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一直没有机会发表真正的乐评。这次街头霸王终于可以使我梦想成真了——写一篇纯粹的乐评而完全不用考虑“动画”二字。
A.街头霸王的音乐风格——没有风格的风格
我向来对给某种音乐界定类型的做法感到反感,因为在我印象中只有“真诚的音乐”与“虚假的音乐”(街头霸王显然属于前者,起码第一张专辑给我的感觉是那样)。为音乐分类是听众与乐评家的权利与爱好,但绝不是乐手的愿望,甚至经常与创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更何况像街头霸王这样风格庞杂的乐队,谈它的音乐风格问题简直就是作茧自缚,毫无意义。可以说,街头霸王的音乐风格就是没风格。
初次听街头霸王只是觉得好听,轻松而又朗朗上口,与那种动不动就砸吉他、烧鼓、踹麦克风的摇滚乐相比它就是流行音乐,玩世不恭中带着一丝英国人特有的慵懒。有人说戴蒙·阿尔本用最流行、最滥俗的小调制作的音乐赢得了与电台司令、山羊皮乐队甚至U2不相上下的地位!要说秘诀可能一言难尽,但一锅端的大杂烩技术却绝对是其他人很难效仿的。他们的音乐既有嘻哈爱好者人人都会哼唱的克林特·依斯特伍德(“I’m not happy,I’m feeling glad,I got sunshine,in a bag...”);也有拉丁味道十足的Latin Simone;既有节奏明快的rap,又有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如果你单纯地认为戴蒙·阿尔本就是阿D的话你就大错特错了——“I’m not really the lead singer,am I?”(我不是真正的主唱,难道不是吗?)街头霸王的背后有无数的音乐人,主流的、非主流的,大家一起畅快地玩,而戴蒙·阿尔本则是那个把他们聚在一起的人。
首张同名大碟是一张相当不错的专辑,充分体现出戴蒙·阿尔本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胡乱放到一块儿“乱炖”的音乐个性。它不仅要比同时期的许多嘻哈专辑好玩许多,还要好听许多。我做过一个调查,不论喜欢什么类型摇滚乐的朋友都似乎对这张专辑不是很反感,甚至90%的人流露出喜欢的意思。大家的一致评价是“好听”。也许正因为其风格迥然不同才会得到各种乐迷的喜爱吧——似乎“众口难调”这一规律在街头霸王身上并不起作用。
街头霸王第一张专辑之所以有如此迥异的音乐风格,除了戴蒙·阿尔本的全局统筹外,其强大的制作班底也不容忽视。参与音乐制作的有嘻哈当红名师中村、纽约独立乐队日裔女主唱羽鸟美保(Miho Hatori),后朋克先驱乐队主力成员蒂娜·弗朗兹(Tina Frantz),他们发挥各自专长,把嘻哈、另类说唱、英伦朋克等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某些曲子甚至还糅合了牙买加的雷鬼乐与古巴传统情歌等元素)。
街头霸王第二张专辑《魔鬼岁月》虽然没有第一张那么出色,但是依旧延续了其一贯“没有风格”的风格。戴蒙·阿尔本与莫斯(Danger Mouse)联手制作的新专辑依旧吸引了众多大腕级客串嘉宾:美国东岸嘻哈饶舌三人组灵魂(De La Soul)、瑞典全才女歌手妮娜·雪莉(Neneh Cherry)、英国歌手马蒂娜(Martina Topley-Bird)、英伦摇滚大团“黑葡萄”乐队(Black Grape)灵魂人物肖恩·莱德(Shaun Ryder),甚至连伦敦社区福音唱诗班以及圣·费南迪(San Fernandez)少年合唱团也来插上一脚。而著名影星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的一大段哥特式诗朗诵独白使《向猴子头部开枪》(Fire Coming out of the Monkey’s Head)一曲成为专辑的又一个亮点。
可以想象这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凑在一起工作将是什么景象,就算再贪食的乐迷也肯定会在其中找到乐趣。戴蒙·阿尔本就像一位乐队指挥一样统领着这一干人等挎刀、整蛊、联手恶搞。一会儿民间小调、一会儿古典交响乐、一会儿相声快板、一会儿诗朗诵。不敢想象,如果把这张专辑所涉及的音乐元素交给其他人而不是戴蒙·阿尔本来做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就算不让人闹心,至少也能把挺清醒的一个人搞晕乎。而经过戴蒙·阿尔本处理后整体效果确实与众不同了。往往是一个小小的节奏稍加变化就将似曾相识的嘻哈节拍完全转变成了街头霸王独家专利产品。而这样的杰作还不是一处两处,大容量的采样和音乐变形比比皆是。不过,街头霸王的音乐容量虽然很大,给人的听觉却只有放松和好玩,就连《我们所到之处一片死寂》(Every Planet We Reach is Dead)里招牌式的英伦神经质吉他独演也变得邪气十足,让人感觉如坠浩瀚太空的超自然之中。事实上,这支虚拟乐队在很多时候是能给你这种童话般的幻境的(当然这里没有像《白雪公主》或《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纯洁又唯美的故事情节),它更多的是展现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由众生相幻化出的超现实梦境。你永远也不知道戴蒙·阿尔本下一步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非要总结街头霸王音乐风格的话,我认为他们用流行音乐编织了一个有些神经质与神情恍惚的童话噩梦——表面轻松而内心阴暗,略带恐怖。这一点在《魔鬼岁月》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小面解释道:“我们最新专辑整体的录音效果确实反映了我们当时在录音时所在地的方位、气候以及时间。结果当然不出所料地五颜六色,内容也更为多样化,且更艰涩、更深刻。在旋律方面则更加明朗化、组织化但也更为冷调,是一张自我意识风格浓厚的作品。”主唱阿D补充道:“最新专辑其实就等于在我们的第一张专辑上面涂鸦并增添更浓厚的色彩上去一样。”
这种感觉就如同《巨爽公司》里感性得甚至有点伤感的旋律唱段加上灵魂乐队动感十足、没心没肺的说唱部分——听来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的对话,现实与虚拟掺和在一起,难以辨别真假(这倒是与他们的虚拟人物身份很符合)。
B.戴蒙·阿尔本——偶像级的反偶像英雄
“偶像级的反偶像英雄”,这一貌似自相矛盾的措辞倒是与本章标题——“披着主流外衣的非主流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用这句话形容戴蒙·阿尔本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位英国顶级音乐偶像无时无刻不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偶像举动。当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代流行音乐明星而争相追捧之时,他却先是嬉笑怒骂,而后低调隐退于幕后,以各种极具个性的态度批判与利用着“偶像”二字。
戴蒙·阿尔本出身名门望族,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是却从不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甚至有时心直口快到了惹火烧身的地步。
戴蒙·阿尔本1968年3月23日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英国上层家庭,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开始接触现代戏剧、音乐与艺术。他的母亲在剧场工作,在怀戴蒙·阿尔本时正在参与话剧《威尔森先生日记》(Mr.Wilson’s Diary)的制作。戴蒙·阿尔本的父亲除了制作现代戏剧和参与电视节目演出外还经营着一间画廊。而戴蒙·阿尔本对音乐最早的接触则是爵士乐队——“温柔的机器”(Soft Machine,1966年组成,戴蒙·阿尔本的爸爸是该乐队的经纪人)。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书籍、艺术家和舞会。舞会上那些留着大胡子和长头发的、奇形怪状的艺术家们经常很认真地和戴蒙·阿尔本交谈,探讨一些高深莫测的事情。
学生时代的戴蒙·阿尔本与其他孩子相比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他漂亮、沉着、自信,拉小提琴,读马克思,戴耳环和妈妈做的玻璃珠项链,对戏剧尤其狂热。戏剧与音乐方面的才华使得戴蒙·阿尔本成为学校的明星级人物。在7年的时间里他参与了老师奈杰尔(Nigel)制作的9场戏剧的演出,并且获得的戏份越来越重,甚至就算他不在演出名单之内,他也会想尽办法参与幕后的制作。
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风光的学生时代并未抹杀他的激情与个性,除了与“绿洲”(Oasis)乐队多年来纠缠不休,戴蒙·阿尔本还跟“山羊皮”乐队的主唱布雷特·安德森(Brett Anderson)一直在打嘴仗。当年最让布雷特感到奇耻大辱的莫过于被戴蒙·阿尔本抢走了自己的女友贾斯廷·弗里希曼(Justine Frischmann)。随后布雷特无限伤感地写了一首《动物情人》(Animal Lover)“祝福”他们。而戴蒙·阿尔本也特别回赠了一首《毫无魅力的男人》(Charmless Man),只是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讽刺奚落、得意忘形。
也许是天赋过人,也许是本性使然,戴蒙·阿尔本总是显得率性妄为、傲慢癫狂。他的这种霸道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灵感喷发和习惯性的自我中心。他总是不畏偶像歌迷的庞大势力,大声表示自己厌恶偶像团体的态度。戴蒙·阿尔本接受英国报纸访问时不但大胆说出“优格男孩”(A1)应该退出乐坛的惊人评语,而且把正在英国大放异彩的“西城男孩”(Westlife)以及挂上摇滚标志的“酷玩”乐队(Coldplay)也顺便骂了一番。戴蒙·阿尔本说:“像优格男孩这种‘偶像’乐队根本不应该待在英国乐坛。他们只是唱片公司包装出来捞钱的摇钱树。他们的音乐简直丢尽了英国音乐人的面子。而今年全英音乐奖还给他们颁奖,这些评审不但瞎了眼,也误导了英国的乐迷。”戴蒙·阿尔本还认为那些号称不是偶像团体的乐队也与偶像没啥两样。他觉得“酷玩”乐队的音乐还不错,但是包装手法和西城男孩、优格男孩一样偶像化,听过之后便索然无味。
戴蒙·阿尔本相貌英俊,但他不愿人们只注重他的外表而忽略其音乐内涵,从而甘愿隐居于幕后组建虚拟乐队街头霸王。
热爱音乐的戴蒙·阿尔本曾在艺校的录音室打工,很早就精通了录音间的各种操作方法。1989年,戴蒙·阿尔本和其他三位成员在英国科尔切斯特组建了污点乐队,仅仅两年时间就横扫英国流行乐界,成为英式摇滚的首席代表,以斐然的成绩有力地摧毁了当时“在电子游戏和舞曲时代摇滚乐已死”的预言。尽管戴蒙·阿尔本有着非常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从未把相貌当作展示的资本,并极力回避一种把他偶像化的举动。与那些嘴上说着关注音乐却又完全陶醉在女歌迷尖叫声中的偶像歌手不同,戴蒙·阿尔本只希望人们关注自己的音乐。《专辑13》发行以后,他便人间蒸发般地隐身幕后,只以音乐示人。在2000年乐队成绩停滞不前之际,生性自由的戴蒙·阿尔本从人们对污点乐队那种固定的期待模式中摆脱出来,另辟蹊径,与英国著名漫画家杰米·休利特组建街头霸王乐队。
为了清除所谓的英国乐坛“毒瘤”,戴蒙·阿尔本打算以街头霸王摧毁所有的偶像团体。戴蒙·阿尔本解释说:“事情可不是一下就搞定的,总是需要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说真的,我们准备花几年时间搞地下音乐。”戴蒙·阿尔本表示,街头霸王的下一张录音室专辑将会是筹划中的乐队动画长片的电影原声。他说:“街头霸王不是一个乐团,而是一个创意,乐队碰巧通过这样的方式创立。但是这些角色非常像是不受约束的探员,就跟我们一样。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一直都是要拍一部跟角色有关的动画电影。他们或许会以现场方式玩电影音乐,但我们并不想成为U2。当我们再度出击,我们想要对电影工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就跟我们对音乐工业的影响一样强烈。在那之后,没有人知道要干吗,也许会去搞政治或赚外快。”
戴蒙·阿尔本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学习、创作音乐,他向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学习电影配乐,并独自完成了《101雷克雅未克》《王牌罪犯》等几部电影原声的创作。他与诸多电子、嘻哈界音乐人密切交往,尤其是流线胖小子(Fat Boy Slim)乐队和强烈冲击(Massive Attack)乐队的成员,为自己的音乐汲取到更多养分。在同另外两位音乐人赴非洲采风期间,他还产生了严重的非洲情结并准备制作一张西非音乐专辑。但是戴蒙·阿尔本却从不反对盗版,甚至觉得网络流传非常有趣。对于大家都去下载MP3谁还买CD、没钱还怎么做好音乐……而他偏又为iPod制作广告歌曲这一问题,他说:“因为当下很多歌手的专辑是不值得买的,他们的唱片公司允许他们在一张专辑里只做一首好听的歌,其他都是垃圾。所以听众有权利I Pod。”同时,戴蒙·阿尔本针对这种现象还说:“不论是垃圾乐队还是非法下载者都有错,只有我们是无辜的。”
就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Live 8慈善音乐会公演前夕,戴蒙·阿尔本不但发表声明建议所有参与演出的乐队付费,还质疑演出为何只邀请两位黑人歌手“史努比狗狗”(Snoopy Dog)和戴纳麦特小姐(Miss Dynamite)。由于没有一个非洲国家的艺人受到邀请,他干脆拒绝直接参与Live 8的演出,而以捐赠唱片版税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戴蒙·阿尔本的多变远远超过了我们喜新厌旧的速度,别无选择的我们只有持久地为之痴迷。而这种性格上的多变与永远不愿重复自己的态度导致了街头霸王音乐风格的庞杂。戴蒙·阿尔本也是奔着40岁去的人了,可是你看他不久前来中国进行专辑宣传的发布会时足蹬一双解放鞋,举手投足间精力旺盛又漫不经心的样子,俨然还是当年那个一脸无辜表情的精明小鬼。
可以说,正是他这种非主流的另类气质造就了街头霸王丰富的音乐内涵,而其赫赫英名与污点乐队唱片狂卖的主流背景又使街头霸王一炮打响,迅速占领主流市场。戴蒙·阿尔本是在金钱与名利中成长但又对其不屑一顾而坚持自己音乐理想的艺术家,而他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与举动又使街头霸王这一非主流乐队成为主流媒体与听众的最爱。
C.音乐与音效制作
1999年,戴蒙·阿尔本为了制作污点乐队的《专辑13》,在伦敦西部成立了私人录音室,并用专辑的名字13来命名——13工作室(Studio 13)。汤姆·格林(Tom Girling)和贾森·考克斯(Jason Cox)两人随后成为13工作室的驻场录音师。几年来,他们在这里先后制作了《专辑13》和污点乐队的其他一些单曲,还有由戴蒙·阿尔本操刀的几部电影配乐。而当街头霸王的计划开始实施时,13工作室又成了街头霸王的音乐制作基地。在这里街头霸王完成了第一张专辑的部分录音工作,而第二张专辑则全部在这里完成。
传统的音乐制作流程是乐队成员凑到一起,写歌、填词、编曲、录音。而街头霸王音乐的制作与以往的方式已截然不同:一台安装了Logic Audio的苹果电脑给一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录音师汤姆·格林说:“我们不再是在以前磁带录音机的线性模式下工作了,Logic Audio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非常方便的功能,然而也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深渊。在这种开放式的音频编辑环境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只有不断地去编辑、修改、试验。不过戴蒙·阿尔本似乎更加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另一位录音师贾森·考克斯说:“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比如我们为一首歌写了同样节奏下的四段旋律,随后就在Logic Audio里把这些旋律放到一起,从这里抽一句,从那里调一句,拼贴在一起,然后不停地聆听、不断地修改,最后成为一首歌。”
通常一首歌开始于戴蒙·阿尔本在家里用四轨机做成的小样。一般只有戴蒙·阿尔本的主唱、一个鼓机的loop以及一两轨吉他伴奏。随后大家把这些作为基本素材,放入Logic Audio里面,并开始为其添油加醋,不断地使音乐完整丰满。热门单曲《克林特·依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可算是专辑中唯一一首不用这种剪切和拼贴的方式完成的歌曲。Logic Audio中的原始素材包括戴蒙·阿尔本的主唱、吉他和鼓机的节奏,随后加入了一些其他的乐器声部并对说唱部分做了替换。尽管对这首歌也稍做了一点剪切拼贴,但依然保持了原始版本的概貌。
《克林特·依斯特伍德》里面并没有用真鼓,所有的鼓节奏都来自鼓机以及采样loop,几位制作人只是对其添加了一些EQ之类的调整。贝斯声部来自模拟合成器Moog Rogue和Roland的JV音源。弦乐则来自一台弦乐音源——Solina String Ensemble。或许是由于Logic Audio的过于强大和自由的非线性编辑方式,当大量的新素材被加入到《克林特·依斯特伍德》中时,三个人反而不知道应该怎样确定最后的版本。于是他们邀请了嘻哈制作人Dan the Automator加入他们的团队。贾森·考克斯说:“这首歌我们已经听了太多遍,所以我们需要新人、新的耳朵,需要他来说:‘OK,就这样了!’”
Dan the Automator、戴蒙·阿尔本、汤姆·格林和贾森·考克斯先是一起在“13工作室”里工作了两个星期,随后集体迁移到了牙买加的G-Jam Studio。这个录音室坐落在牙买加海边,透过玻璃窗便可望到秀丽的海滩。“我们来到这里本来是想寻找纯粹的雷鬼音乐感觉的,但是显然我们来错了地方,这里并不适合完成这份工作。”贾森·考克斯说,“我们在这里的工作效率简直跟度假没什么区别。每天早餐后就去海滩,然后回来工作一会儿,吃饭,再去海滩,再回来工作,再去海滩……”
《克林特·依斯特伍德》的歌词是在牙买加完成的,歌名也“盗用”了克林特·依斯特伍德这位著名的好莱坞明星的大名。其实这个歌名与歌词大意并没有太多关联,大家只是觉得这支歌给人的感觉很“美国化”。
戴蒙·阿尔本主唱的录制使用了诺依曼(Neumann)的TLM170话筒和Neve1073话放(话筒放大器)录入Logic Audio。和声部分也是利用戴蒙·阿尔本的主唱声部制作的,只是将其通过一台Boss Voice Transformer人声变换器而得到了许多人一起合唱的效果。当然在缩混时,汤姆·格林和贾森·考克斯还为人声加入了更多效果,包括反相后的混响和EQ过的延迟等。
外聘制作人Dan the Automator也为这支单曲增色不少,加入了他自己的音乐元素。贾森·考克斯称赞道:“虽然我们也使用了不少的loop,但真正让这些loop与歌曲整合在一起的是Dan the Automator。”Dan the Automator修改了鼓的部分,增加了一轨的鼓和军鼓,他还专门去美国为这首歌重新录制了说唱。歌中的搓碟声来自Dan the Automator的好友——加拿大籍搓碟高手基德·考拉(Kid Koala),正好他当时也在牙买加,Dan the Automator便去邀请他来录制了一段搓碟表演,经Logic Audio编辑之后加入了歌曲中。
音乐部分完成之后,录音师汤姆·格林和贾森·考克斯的工作依然没有结束,为街头霸王的动画MV《克林特·依斯特伍德》和《19/2000》制作音效是他们责无旁贷的工作。对于动画片的制作,唱片公司可谓不惜血本。《克林特·依斯特伍德》和《19/2000》两支先行单曲的MV是以动画电影的标准来制作的。于是贾森·考克森大倒苦水:“你知道,《19/2000》这首歌里面用了460多个音效,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结果只好一天一天地去聆听那些音效库CD,从里面选出需要的。整个音效库大约有40张CD,30 000多种音效,我们几乎是一天工作20个小时。”汤姆·格林说:“音乐短片里面绝大多数的音效都来自音效光盘,不过也有一些是我们自己录制的,比如汽车的声音,实际上那都是来自杰米·休利特的爱车,我们拉了一根线到街上,把它们录制了下来。”
成人漫画大师让乐队如虎添翼
街头霸王的全部造型以及动画MV均出自英国著名成人漫画家杰米·休利特之手。
漫画家和平面设计师杰米·休利特(1968年生)就读于沃斯艺术学院(Worthing Art College),上学期间与同学阿兰·马丁(Alan Martin)、菲利浦·邦德共同创建了自己的科幻杂志Atomtan。毕业后布莱特·艾文斯(Brett Ewins)雇佣杰米·休利特和阿兰·马丁在一本名为《最后期限》(Deadline)的新杂志上创作漫画。1988年的《坦克女孩》使杰米·休利特和《最后期限》杂志一炮走红。这部讲述朋克女孩的无政府主义行为的漫画充满了性爱、暴力、吸毒等过于敏感的成人话题。美式画风粗犷而富于视觉冲击力。该漫画于1995年被米高梅公司翻拍成真人电影,但是与漫画相比,该电影反响并不好。
20世纪90年代,杰米·休利特主要从事平面广告设计与电视美术设计工作,偶尔从事漫画老本行,比如说为英国漫画月刊《脸》(The Face)创作了系列漫画《免费赠券》(Get the Freebies)。2000年杰米·休利特凭借在DC漫画公司出版的《休利根的发型》Hewligan’s Haircut)和《为变形人剃须》(Shade the Changing Man)两部系列作品再次威震江湖,宣告自己将把非主流漫画风格坚持到底。1998年他与戴蒙·阿尔本共同创建街头霸王,其造型创作灵感基本来源于《免费赠券》。
一般钟情于成人题材的漫画家多多少少都会与摇滚乐有关,杰米·休利特也不例外。他经常为一些摇滚乐队专辑设计封面,比如说“傻瓜”乐队(Senseless Things)、“反刍”乐队(Cud)。而与街头霸王的缘分更是富有传奇色彩——杰米·休利特与街头霸王的音乐灵魂人物戴蒙·阿尔本住在同一幢公寓楼里,于是街头霸王诞生了。街头霸王的创作过程一般先由戴蒙·阿尔本操刀创作出音乐部分,当完成一些小样录制工作后,杰米·休利特来聆听并从中提取灵感,构思设计每个乐队人物。当乐队人物形象设计完毕之后,再去编写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杰米·休利特在设计街头霸王造型时本着如下原则:英国乐坛充斥着无数滥竽充数、不懂音乐、只靠脸蛋卖弄风骚的伪音乐人。而街头霸王则是对这种现象的批判与咒骂——台前作秀的根本不是真人,而且一个赛着一个难看。杰米·休利特说他最喜欢贝斯手魔头,因为他说话向来不看人脸色,语不惊人死不休,做事勇往直前、不惜血本。
杰米·休利特不仅赋予街头霸王以形象,还执导、制作了乐队的第一张动画MV合集《街头霸王第一集:明星堕落记》(1)以及第二张专辑的主打歌曲《巨爽公司》[与皮特·坎德兰(Pete Candeland)联合执导]。总长174分钟的纪录片——《街头霸王第一集:明星堕落记》囊括了街头霸王的MTV、幕后制作花絮、每个人物的采访、现场演唱会实况等内容。特别是从故事板(见彩图30)到layout以至最后动画MV成片的整个制作流程及比较,对动画专业学生来说帮助很大。而在《19/2000》中关于二维人物如何与三维背景完美结合的段落也非常精彩,绝对堪称动画一流教材。我深深佩服这位从未制作过动画片的导演在体验二维与三维优势与不足方面的洞察力方面竟然如此准确,他一眼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强项与劣势,并巧妙地取长补短,使用最简单的剪辑手段便将这部MTV做得天衣无缝。
英国设计博物馆为杰米·休利特赠予了“英国年度设计师”称号,这是为了表彰他为流行音乐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评奖委员会认为,杰米·休利特不仅仅通过街头霸王这个虚拟乐队创造了个人神话,而且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据悉,该称号奖金为2.5万英镑。
2006年10月31日,街头霸王动画DVD《第二集:通往地狱的慢速船》(Phase Two—Slowboat to Hades)出版发行,杰米·休利特依旧担任总导演一职。
高明的宣传方案使乐队在观众心中永远保持神秘感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前面我说过街头霸王的成功秘诀在于“真实”二字,即让受众完全相信这支虚拟乐队的存在。那么“神秘感”又从何而来呢?这似乎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这就是学问,一个策划、运作、宣传动画虚拟人物的至关重要的学问。如何在保持神秘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虚拟人物做得真实?真实与神秘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二者的“度”应该怎样拿捏?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对于熟读老子、佛经与《红楼梦》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并不难理解。神秘感是目的,真实是手段;神秘通过真实而体现,真实借助神秘而充实。
首先,街头霸王的宣传方法与其虚拟乐队的身份非常相称。从2005年8月底到9月2日,街头霸王的四名成员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全球12国的网络饭店——“哈伯大饭店”(Habbo Hotel),进行马拉松式的新专辑宣传与歌迷见面会。哈伯大饭店是一个自由度强的图形化虚拟社区,由一家芬兰公司于2001年1月发布。它采用shockwave插件的方式直接通过浏览器启动,它是西方国家不太多见的靠贩卖虚拟道具获得收入的公司。用户可以花钱买一个私人房间,还可以买家具进行装饰。真人歌星奔走于世界各地做宣传,入住豪华饭店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虚拟乐队这么“做”就叫人耳目一新了。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例子。
2005年11月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2005年MV欧洲音乐大奖颁奖典礼上,街头霸王运用了从未在现场直播节目中使用过的全息投影技术,以三维立体之姿和饶舌组合灵魂合唱一曲,丝毫不比同台献艺的麦当娜、“酷玩”乐队、“绿日”乐队逊色。四块巨大的屏幕竖立在舞台中央,四位虚拟乐队成员竟然可以穿梭于四块屏幕之间,不断转换位置,边运动边表演!再加上真人rap歌手的现场配合,那种似梦似真的神秘感油然而生。作为宣传手段,这种现场表演街头霸王在很多地方都做过,而每到一地选用的rap歌手都不同(一般会选用当地著名rap歌者)。我曾经看过一次街头霸王在台湾的现场演出,两名真人rap歌手就是台湾当地人。看着四块巨大屏幕上的街头霸王与两名真人歌手相差悬殊的大小比例关系,听着时而英语、时而华语的演唱,那一瞬间我真的搞不清楚哪个是真实的,哪个又是虚幻的,这又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例子。
但是,用最新技术制作三维人物现场演唱会也有其弊端。可能是为了营造真实感,大屏幕上的投影必须是三维人物。而街头霸王一贯的形象是二维造型,这无疑与演唱会现场的三维人物有一定出入。但技术人员又不能为了贪图现场效果好而擅自篡改四位成员形象,于是就出现了二维与三维在造型上的矛盾。杰米·休利特设计的二维形象是简单而写意的,这是二维动画的强项。但是三维动画的优势是立体感、真实感与动作的流畅性,而手绘动画的细节、意境及造型感是三维动画技术目前的瓶颈。这样一来,我们看见的街头霸王都是头发一片一片的“低模”,他们质感真实但缺乏精气神,将杰米·休利特设计的精髓遗失殆尽。有时我在想:为什么制作方不在舞台上的四块大屏幕投影上尊重原著的二维效果人物呢?也许他们是为了强调现场的真实感吧,按照我的思路只会给人放露天电影而不是现场演唱会的感觉。看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在处理各位乐队成员对外的宣传口径及言谈举止方面,幕后人员极其谨慎,可谓煞费苦心。创作人员会为这些摇滚明星设计很多惊世骇俗的话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性格与语言会发生较大变化。例如《魔鬼岁月》的灵魂人物从过去的魔头变为小面。为了暗示她在乐队中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重要,以及她与魔头的貌合神离,创作者为她设计了这样一句听起来极酷的至理名言:“有选择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不幸。”
为增加虚拟乐手们的真实性,《街头霸王第一集:明星堕落记》里出现了采访魔头众多前女友(都是真人出演)的段落。原本摇滚明星被女歌迷追逐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一个虚拟摇滚明星被真人女孩争夺的场景却是史无前例的。观众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凭空捏造的,但是依旧对其热情不减。无数女粉丝争先恐后地给乐队成员写情书,更有甚者拿起笔为魔头画女友像(甚至涉及床上激情内容)。然后再把这些DIY过的图片发到网上宣称自己是魔头的最新女友,其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真人世界里的追星族。而这一切的诱因只不过是导演在动画片中加入了魔头众多前女友的采访镜头而已。
B.中国虚拟人物的落后状况
从中国第一个虚拟人物“青娜”到所谓的影、视、歌、网络、游戏五栖明星“E欣欣”;从CCTV-6的虚拟主持人“小龙”到BTV-10的“礼拜六”,中国虚拟人物也跌跌撞撞走过十多个年头了。但又有谁记住了这几个角色?
如果说“青娜”时期由于技术因素导致国产虚拟人物无法博得观众信赖的话,那么到了“E欣欣”时期国人则输在整体策划、包装上而非技术层面。“E欣欣”由一群专业动画人员历经几年时间全方位打造,出了CD,上了电视节目和杂志,做了动画MV,甚至到动漫展览会进行现场宣传,但是最后依旧石沉大海,自生自灭了。抛开其审美与技术原因不谈,单单看它的宣传方法我们就能明白它为什么会失败。
在一次规模庞大的动漫展览会上,我亲眼目睹了“E欣欣”的专辑签售活动,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形容。一个浓妆艳抹、据说是“E欣欣”真人原型的女人(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但感觉比动画片里的角色老很多)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用极其渴望的眼神看着每一个路过他们展位的人。那眼神似乎在说:“大哥,要个签名吗?”但可悲的是,根本没人搭理她。十块钱一张的动画片VCD与CD堆了一桌子,我当时真的很想支持一下国产虚拟动画人物,花钱买点他们的东西。但是一看对面那个如此真实的女人我就一点掏钱的欲望都没有了。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反应?原因很简单,制作方太早把“底”露给了观众,从而使其丧失了神秘感。“E欣欣”的制作方并没有在事前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使这一虚拟人物深入人心,便开始盲目、草率地叫“真人原型”主动追着人家签名。谁会相信你就是那动画里的人物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虚拟人物在形象包装方面存在欠缺。
说到底,他们根本没把虚拟人物当回事,也从没把她(或他)当真人对待。这一点从国内明星代言的网络游戏便可窥一斑。游戏公司只是使用明星的相貌而已,根本谈不上全方位策划与深层次开发。也就是说,国人在虚拟人物领域的认识水平仅仅停留在“漂亮脸蛋”这一层次,这与街头霸王反对偶像而重视音乐本身的境界相差甚远。
备注
(1)《街头霸王第一集:明星堕落记》的总导演是杰米·休利特,而每个MTV又分别有自己的导演,例如:卡斯·布朗(Cass Browne)与马特·维克汉姆(Mat Wakeham)执导了《街头霸王》(Charts of Darkness);皮特·坎德兰执导了《克林特·依斯特伍德》和《摇动房屋》(Rock the Hous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