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受心理:醒时之梦、优势认同、饕餮心态
“你喝咖啡还加胡椒粉啊?”“不用你管!”
——《灵气逼人》
从上面对一些成功/失败的香港动作片所做的种种分析中,多少可以印证/总结出一些香港/中国/华语普通观众的观影心理,及其相关的在大众娱乐文化接受上的民族特征。本书用三个范畴予以界定。
1.醒时之梦
和美国观众相比,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并非完全被“卷入”到影片精心营造的梦境故事之中,而是自觉地保持出戏和入戏之间的平衡,时时能意识到这是在“作戏”。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既可以主动自愿地投入故事情境、又能始终葆有某种程度的超然心态。在《醉拳2》的结尾,黄飞鸿因为喝了工业酒精而变得视力全失,举止痴呆,这时观众如果是“卷入”故事情节中的话应该是伤心的,因为故事中黄飞鸿虽然伸张了正义,但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事实上观众看到这里的反应是开心地大笑,因为观众这时心里很清楚,这个面向镜头走来的痴呆形象,并非是故事中的黄飞鸿,而只是扮演者成龙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而很多在贺岁档期的香港影片——无论是否喜剧类型——如喜剧片《金玉满堂》、《97’家有囍事》、动作片《红狼》等,结尾都干脆出现人物/演员直接面向镜头、向观众拜年的情况。
因而中国观众并不看重整个影片故事的结构封闭完整、情节层层递进、节奏起伏有致。反而对于故事情境中某个场面的具体表达——繁复变化、节奏张弛、形式美感的关注热情,要远远高于对整个故事的要求。对于视听层面的因素,也不苛求极其真实的“物质复原”性,而是“假定性”很强。这和长期对武术、武侠小说、戏曲培养出来的欣赏习惯有关,也不无民族劣根性的“看客心理”成分。
所以相应地,香港动作片往往并不讲究故事的精彩,情节相对单纯,往往是大的场景团块构成影片。但是对单个场景的细微变化关注热情,追求动作场面形式表达的“真实清晰”、丰富曲折和完美精彩,而动作场面本身在故事中的叙事功能性、发展合理性并不重要,只要其得以展开的剧情基础能够被人接受就可以了。
如果说,在美国动作片中,“强烈的暴力一方面常常带有人体类型片的生理作用,同时也通过排斥可得的舒适和即时的解决之策而作用于人的情感。”(15)那么在香港动作片中,对于暴力的呈现,一方面也同样使人产生不适的“生理作用”,但与此同时通过暴力表现中富于形式美感、富于喜剧性的因素,使观众在心理上“排斥”的同时又相应地获得了“可得的舒适”,因而提供了“即时的解决之道”,成为一个完美自足的独立体。
“醒时之梦”并非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正相反,中国人不喜欢太过虚幻的梦(也相应缺乏超越性的灵魂观念),喜欢“自求多福”,其梦想大多是某种真实愿望的折射,更愿意梦想自己中彩票(如香港影片《富贵逼人》系列中的幻想)——不会把自己梦想成西方古老童话里拯救危难公主的白马王子,而是希望如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董永、牛郎(至少也是许仙)一般,男性在艰难困苦中就会有仙女的下凡和抚慰。
这一点在非动作片的其他类型影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例如,比较香港/中国的爱情喜剧(如《瘦身男女》、《不见不散》)和美国的爱情喜剧(如《尽善尽美》、《漂亮女人》)可以发现,美国片中的男主人公多是“崇拜型”的(由汤姆·汉克斯、理查德·吉尔等英俊小生扮演),中国爱情喜剧中的男主人公多是“认同型”的(以丑星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一系列形象为典型代表)。如果说,这是源于美国观众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自身生活中缺乏的“奇观”景象,那么与之对应,中国观众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可能会发生在自身生活中的“奇迹”。因为“观众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关照之间留有随机选择的自由,可以认同葛优,把他看作自己的代表,去完成自己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也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可笑的小人物,通过嘲笑他而获得优越感”。(16)
2.优势认同
上一节已经有所论述,中国观众对片中人物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崇拜感和优越感的平衡之上,甚至后者大于前者。即使面对英雄,观众也喜欢通过确认其某种程度的丑角特质,来寻得居高临下的俯瞰。和“醒时之梦”心态关联,看电影但求一个痛快,观众不希望总是辛苦地仰视,比较下自愧不如,所以香港电影中利用屎尿屁等元素的粗俗官能喜剧非常发达,王晶和周星驰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观众喜欢从独特的真实观对影片审视,并非追求“考据式”的历史真实和情境真实,也不是影片探究了真实人性的深度,而是故事情节构置和人物行为逻辑,必须符合观众对人性理解的维度,要求必须在观者已有感知经验和价值系统之内。一旦超出观者理解维度,结果不是引发观众思考,而是使懒惰的观众因惶然不解而产生挫败感和疲惫感,对人物无法理解的行为马上搬出“这是导演安排的!”“全是假的,都是作戏!”诸如此类的断语来轻松逃避。
即使香港动作片中英雄比之观众的过人之处,也往往被设计成不在“质”上而是在“量”上——通常不是智商高技能强,而是胜在坚毅顽强——这是所有人都自认为可能具有的潜质,强调观众愿意选择坚持的话也可做到。在这个意义上,就连成龙“跳楼”这样的高难度特技,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也不是其技巧更高超,而是成龙具有足够胆量,敢去“玩命”。而成龙“跳楼”的胆量在观众看来,来自取悦于己的谄媚。近两年内地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观众欢迎的歌舞类节目评比中,获胜者分别是《千手观音》和《俏夕阳》,这一点颇值得玩味:如果这两个节目不是由非聋哑人、非离退休大妈们所表演,而是由专业舞蹈演员表演,即便在舞蹈技艺的层面上更优秀,恐怕也根本不会得到观众的关注和欢迎。因为观众在这样节目中更看重的,不是表演者“舞蹈艺术”本身的高超,而是欣赏过程中带给自己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她们真不容易。
就连中国影院观赏环境的热闹非凡,也并非观众完全紧密呼应剧情而发出的反应。观众似看非看,时时跳出观赏进程,做与所放映影片无关的谈话,已经看过电影(或文字上介绍)的人,热衷于充当“评论声轨”、向身边亲人朋友预告即将发生的剧情,以显示自己先知先觉的优越——但可能有趣的不是预告者,而是听者对这样的聒噪并不强烈反对。对于中国观众,得到印证的乐趣并不比感受新奇的乐趣弱,印证行为本身似乎也使观众具有某种心理优势——毕竟国人不善于保守秘密。这可能也是中国大众通俗文化中侦破推理作品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多数观众/读者既没有耐心细致追寻案件的蛛丝马迹,也不惯于体会一个始终重重疑团最后才真相大白的悬念故事,还或许,观众也不喜欢一个高智商的大侦探,来“教育”自己如何可以发现事实真相,让观众自觉屈辱。
3.饕餮心态
中国观众热衷香港动作片带来的直观刺激,相对不在乎整体的节奏和叙事的铺垫,对美国商业电影通常细密的铺垫、气势的逐渐营造感到拖沓冗长、不耐烦。所以香港动作片的第一本一定要有能够吸引住观众眼球的精彩动作,视觉上直观刺激的吸引,比故事情节上的铺陈“入梦”更重要。
而且香港动作片在叙事进程中的种种功能变化——喜剧、悲剧、动作、煽情等等,既便在叙事层面上转换生硬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直观感受上但求绝无冷场和倦怠。
为了迎合观众想看明星动作的胃口,明星不论扮演何种角色,都随时可能遭遇危险,就便演的是黑帮老大也必须要亲自上阵拼杀,不会像美国片《教父》中那样只是运筹帷幄,动作都由喽啰完成(比如《江湖情》中的周润发、《奇迹》中的成龙、《黑社会》中的任达华和梁家辉),还是不求情节上的合理,但求直观上的刺激。
影片高潮的打斗,最好一次打够时间让观众过足动作瘾,所以甚至会持续二十分钟。国人的消费暴力影像的饕餮心态意味着,哪怕直到“审美疲劳”,也不追求“期待的乐趣”。同样道理还可以解释,为何中国电视剧放映绝不会出现美国式精品大制作“每周一集”的编播安排(这种情况在中国只短暂出现在电视刚刚发展、片源不足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投合观众趣味,吸引观众留在家中,北京电视台甚至出现每晚放映五集金庸武侠剧的“盛况”。
观众还喜欢把玩奇技淫巧,对与剧情并无密切关系的小手段、小花招情有独衷,这也是练功片、赌片的流行根据。所以根据高志森的总结,当年新艺城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对“掩眼法、小情小趣最擅长”(17)。
【注释】
(1)这一规范从源头上看,可能是受美国黑帮片《教父》的影响,但香港动作片借来己用,却十足变成对黑帮份子的美化手段。
(2)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李焯桃编,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1 年,第34页。
(3)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李焯桃编,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1 年,第173页。
(4)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26页。
(5)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李焯桃编,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1 年,第173页。
(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7)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8)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页。
(9)见吴宇森采访,电视专题片《百年梦工场》第八集《“香港电影”无国界》,香港电台电视部2005年制作。
(10)见登徒采访,电视专题片《百年梦工场》第五集《时势造英雄》,香港电台电视部2005年制作。
(11)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43页。
(12)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09页。
(13)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2页。
(14)吴飞《“拯救灵魂”抑或“治理病人”?》,《读书》,2006年第3期,126页。
(15)(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犁耜译,《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
(16)胡克《中国内地类型电影经验》,《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第7页。
(17)见高志森采访,电视专题片《百年梦工场》第七集《港人港片》,香港电台电视部2005年制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