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物候
一、气候
(一)四季特征
和政属高寒性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青藏高原之东北边缘,系地形复杂的浅山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异较大。主要特点是春寒、夏凉、秋湿、冬长。
1.春季(3~5月)气温回升慢,温差较大,冷空气活动频繁,雨(雪)量逐渐增多。春季平均气温6.9℃,平均降水量133.9毫米。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出苗、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入春后,土地逐渐解冻,春播生产从平川河谷到山区逐步展开。4月份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寒潮、强降温天气出现,造成低温冻害。5月降水显著增多,平均降水量为78.3毫米。
2.夏季(6~8月)夏季短促凉爽,降水充沛,多大(暴)雨和冰雹天气。夏季平均气温15.8℃,平均降水量297.4毫米。6月份进入初夏,多晴朗天气,日照丰富,降水量为82.7毫米,由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多阵雨和雷阵雨天气,并伴有冰雹。7~8月份进入盛夏,气温较高,温度大,降水充沛,平均气温为16.4℃,是全年的最热月份。此时,进入主汛期,两个月降水量214.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7%,降水量集中且强度大,大(暴)雨和冰雹天气较频繁,往往形成局部地区洪涝、冰雹灾害,给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
3.秋季(9~11月)秋季降温迅速,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少。本季为夏季向冬季的过渡季节,冬季风开始影响并逐渐加强。秋季平均气温为6.2℃,降水量119.6毫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秋季降水量明显减少,尤其是9月份偏少31%,因而此前多年影响农作物夏、秋收的连阴雨天气相对减少。
4.冬季(12月~次年2月)冬季晴朗少云,平均气温为-5.4℃,最冷的1月份为-7.4℃,比前25年偏高1.1℃;平均降水量仅有14.5毫米,只占年降水量的4%。入冬后,土壤冻结,最大冻土层厚度96厘米(1983年)。
(二)热量
1.气温1986~2005年,县境年平均气温为5.9℃,比前25年偏高0.8℃。极端最高气温为35.1℃,出现在2007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7.7℃,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年均日较差为14.9℃,最大日温差为30.4℃。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14~15时,冬季出现在13~14时;日最低气温不论夏季或冬季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16.3℃;最冷的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8℃。无霜期最长156天,出现在2003年;最短只有97天,出现于1996年,平均为134天。
2.地温地温(地面0厘米的温度)的变化跟气温一样,最热月出现在夏季,极端最高地温67℃,出现在2000年7月25日;最冷月出现在冬季,年极端最低地温为-32.4℃,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1992年1月31日,最大冻土层厚达87厘米,但没有突破历史极值。
(三)降水
20年平均降水量为578.5毫米,最多为757.3毫米,出现在2003年;最少为443.7毫米,出现在1997年,均没有突破历史极值。25毫米以上的降水日数平均在33天左右。一年四季当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2%;春季占23%,秋季占21%(太子山北麓山区最大可达1000毫米以上,是甘肃最大的降水中心之一)。雨量分布从西南向东北递减,1日最大降水量为76.1毫米,出现在1999年8月6日,没有突破历史极值119.3毫米。
(四)日照
20年平均日照时数2669.7小时,比前25年偏多152.7小时。最多年份为2744.7小时(1997年),最少为2261.2小时(1989年)。一年当中6月日照最为充足,9月则最少;四季当中夏季最多,秋季最少。
1986~2005年和政县平均气温月变化表
表2-1-1 单位:℃
1986~2005年和政县平均降水月变化表
表2-1-2 单位:mm
(五)气候资源的利用
县境内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形成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资源。值得称道的是林区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春光,岚翠交碧、清风送爽的夏色,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秋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冬令,美不胜数,令人神往。县上审时度势,把“旅游活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八个突破”战略之一,景区建设步伐不断凸现生机。主要景区有松岩叠翠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谷幽峰险的铁沟、湖光山色的大湾滩,植被繁茂的三岔沟,瀑布直泻的小普陀山寺沟,山黛岚晴的南阳山,飞瀑三池的滴珠山等去处。充分利用大自然孕育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旅游支柱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县内近半乡(镇)处于南部高寒阴湿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气候阴湿,热量不足,温差较大。从这一实际出发,县乡(镇)围绕“冷凉”作文章,发展喜阴湿、耐寒凉、产量高、效益好的油菜产业和中药材,收到明显成效。油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油菜产业已初具规模。
河谷和川水地区热量条件好,昼夜温差大,适宜于果树生长,尤其适合发展本地土特产啤特果。2005年啤特果种植面积达到21879.5亩,果品产量3504.9吨。
县域内不论是中部河谷、川水地区还是南部荒山、荒坡,牧草生长茂盛,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县上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千家万户种草养畜富民工程,畜牧业产值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
良好的气候资源为县域旅游、油菜、中药材、养殖、啤特果5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映。按照物候划分,和政县四季是:
(一)春季
雪止蛙鸣,气候变暖,草木萌发,大地披绿,牡丹盛开,夏秋作物播种出苗。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春,指示作物为柳树发芽(平均日期3月24日),牡丹发芽(平均日期3月23日)。3月15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0℃以上,大地解冻,野草发青,蜜蜂出飞,大多数乔木发芽,春小麦、蚕豆、油菜播种。此时,冷暖空气交换频繁,气温很不稳定,乍暖还寒。3月下旬多连阴雪天气,影响适时播种。仲春,指示植物为梨花开放(4月下旬)。4月9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在5℃以上,雪止霜终,春雷初鸣;小麦、蚕豆、油菜出苗,播种玉米、洋芋;果树开花,开始植树造林。暮春,指示植物为牡丹开花(平均日期5月15日)。5月10日,日平均气温已稳定升至10℃,霜终雷鸣,布谷鸟叫,牡丹盛开,刺槐始花,喜温玉米及洋芋出苗,油菜现蕾抽苔,蚕豆开花。
(二)夏季
是四季中最热和降水最多的季节。夏日较长,昼长夜短,夏作物成熟,秋作物和各种植物茁壮生长,动物繁衍生息,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夏,指示植物为刺槐盛开(6月上旬)。6月25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至14℃以上,小麦抽穗扬花,蚕豆结荚,洋芋现蕾,油菜盛花,樱桃上市,雹灾频繁。盛夏,是一年中最热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6.4℃,7~8月降水量为214.7毫米,指示作物为玉米抽穗(平均日期7月30日)。春小麦从北到南陆续黄熟收割,复种伏耕。易发生雷雨冰雹,成灾重,伏旱少见。晚夏,旬平均气温从7月下旬的16.4℃下降至8月上旬的14.3℃,暑热渐消,昼时渐短,日夜温差增大,果实种子陆续成熟,蚕豆、油菜成熟收获。
(三)秋季
是秋作物和草木的果实种子成熟时期。秋季最短,气候迅速转凉,万木变色,树叶脱落,百虫蛰伏,准备越冬。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秋,月平均气温从晚夏15.2℃降至11℃,指示作物为白杨开始落叶(9月下旬)。雷声息,蚊消匿,夜生凉,树叶变黄,采摘新果,开始秋收,易发生连阴雨天气。仲秋,月平均气温降至6.2℃,早霜初见,终雷息,雁南飞,刺槐、杨树叶落尽,野草开始枯黄,开始降雪。
(四)冬季
是四季中最冷的时节,冬长冬冷,夜长昼短,土地冻结,树叶落尽,百虫蛰伏,农事活动基本停止。分为三个阶段:初冬,月平均气温降至0℃左右,平均气温为-5.4℃,土地冻结,百虫垫伏,天短日斜,农民收储冬菜、饲草,川台区开始冬灌。隆冬,月平均气温从0℃降至-7.4℃,平均最低气温-14℃,10~40厘米土地先后冻结,晨霜浓铺,满目秃黄,寒冬漫长。后冬,月平均气温从-5℃回升至零上,寒冬已过,天气渐暖,春天即临,暖年早播麦豆。
和政县物候期
表2-1-3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