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其余月份持续偏少特别是月份比年年平均值偏高

时其余月份持续偏少特别是月份比年年平均值偏高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均日较差为14.9℃,最大日温差为30.4℃。年内≥0.1毫米的降水日数共计126天;≥10.0毫米的降水日数为25天,均多于常年。和政防雹减灾工作于每年4月底开始,各炮点作业人员按时进点进行消雹作业,9月底至10月初防雹作业结束撤离炮点。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临夏州中南部各县(市)均遭受严重雹灾,唯独和政平安。
气象服务_和政县志(1986—2005)

第四节 气象服务

一、气象预报

(一)气温

1986~2005年,和政年平均气温为5.9℃,比前25年偏高0.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5.1℃,出现在2000年7月2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7.7℃,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年均日较差为14.9℃,最大日温差为30.4℃。一日最高气温夏季出现在14~15时,冬季出现在13~14时,日最低气温不论夏季或冬季均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1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16.3℃;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8.0℃。无霜期最长156天,出现在2003年;最短只有97天,出现在1996年。平均134天。

根据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气象资料分析,2005年和政全年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多但分布不均;冰雹及大(暴)雨天气频发,成灾次数多,但灾情不重;伏、秋阴雨寡照,光照时数明显偏少;春季5月份出现的连阴雨天气过程,导致病虫害及小麦锈病蔓延,对全县农业增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5~6月份气温偏高、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三要素”匹配极佳,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油作物丰收打下基础。年平均气温为6.3℃,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9℃,属偏高年份,为多年来少见。全年除7月和10月气温正常外,其余月份持续偏高,其中2004年12月,2005年1月、4月、6月、9月的气温距平均值高1.0℃及以上。冬暖现象异常突出,2004年12月中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4.2℃,属异常偏高。年极端最高气温为28.9℃,出现于2005年7月1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0.7℃,出现于2004年12月30日。2005年4月7~8日出现强降温天气过程,7~9日出现寒潮天气过程,48小时日平均气温下降12.4℃。晚霜于5月5日结束,早霜于10月4日出现,无霜期日数为151天,多于常年。

(二)地温

地温(地面0cm的温度)的变化跟气温一样,最热月出现在夏季,年极端最高地温67.0℃,出现在2000年7月25日;最冷月出现在冬季,年极端最低为-32.4℃,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1992年1月31日,出现最大冻土层厚87公分,没有突破历史极值。

(三)降水

20年间,年均降水量为578.5毫米,最多为757.3毫米,出现在2003年;最少为443.7毫米,出现在1997年,均没有突破历史极值。≥5.0毫米的降水日数平均在33天左右。一年四季当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2%,春季占23%,秋季占21%,冬季仅占4%(太子山北麓山区最大可达1000毫米以上,是甘肃的最大降水中心)。雨量分布从西南向东北递减,一日最大降水量为76.1毫米,出现在1999年的8月6日,没有突破历史极值119.3毫米。

2005年,年总降水量为733.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多26%,属偏多年份,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2005年3月、7月、10月,累计降水量为380.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成以上。4月和6月为特少,分别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72%和61%。年内只有8~9月降水正常。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于5月20日,日降水量为26.2毫米,偏迟历年近20天。一日最大降水量为64.0毫米,出现于8月11日。5月20日,7月9日、19日、27日和9月4日降大雨。7月1日和8月11日降暴雨。年内≥0.1毫米的降水日数共计126天;≥10.0毫米的降水日数为25天,均多于常年。5月18日~22日、9月24日~10月2日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

(四)日照

20年间,年均日照时数2669.7小时,比前25年偏多152.7小时。最多的年份为2744.7小时(1997年),最少为2261.2小时(1989年)。一年当中6月日照最充足,9月则最少;四季当中夏季最多,秋季最少。

2005年,全年日照时数为2332.5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43.8小时,属光照不足年份。年内只有4~6月份光照时数比历年平均值偏多41.8小时,其余月份持续偏少,特别是7~11月份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11.7小时,无光照日数累计达39天。

二、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是为了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学手段对局部天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和政的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防雹减灾,有时也进行增雨作业。1996年7月,县上首先在三十里铺乡大古台建立第一个高炮防雹作业点。之后于1997年在新庄乡将台、梁家寺乡牛扎湾建立高炮防雹作业点。1998年,在买家集乡麦古山建立防雹作业点。2003年6月12日,在吊滩乡大桦梁锅豁山上建立第5个高炮防雹作业点。至此,全县高炮防雹减灾已形成网络,作业人员有20人,全县95%以上的农田在保护区内。是年4月28日,临夏州防雹作业人员培训会议在和政召开,观摩学习和政经验。

和政防雹减灾工作于每年4月底开始,各炮点作业人员按时进点进行消雹作业,9月底至10月初防雹作业结束撤离炮点。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的配合和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组织指挥下,作业人员贯彻《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围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作业安全,强化管理,突出效益”的作业要求,开展工作,每年为全县农业生产减少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2005年4月底,5门防雹高炮全部安装到位,开展消雹作业91点(次),耗弹1535发,把雹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从和政的防雹效益看,投入与产出比在1:90以上,同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防雹效益平均投入产出比1:40相比,高出1倍以上。2003年7月5日消雹作业,各炮点从下午15时54分开始至傍晚18时40分结束,先后申请空域8次,作业20点(次),耗弹521发。作业后部分炮点降小雹或软雹,没有受灾。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临夏州中南部各县(市)均遭受严重雹灾,唯独和政平安。

1997~2005年,县气象主管部门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按照承包地每亩1元标准收取防雹费,专款专用。如遇有差额,则由县政府筹措解决。2003~2005年,县政府投入防雹资金65.3万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程序包括(一)监测预报。由指挥人员根据各种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判断,预报有冰雹天气时,及时传达到各炮点做好消雹作业准备。各炮点再利用地理优势,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严阵以待。(二)空域申请。当发现冰雹云来临时,及时向县人影办汇报并申请作业空域;县人影办接到各炮点的申请报告后,根据天气实况再向州人影办申请空域,州人影办最后向省民航、兰空申请空域。(三)下达作业指令。如申请获得批准,州人影办再向县人影办回复,县人影办马上下达消雹作业指令,各炮点始能进行消雹作业。如申请空域未能获得批准,各炮点绝对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消雹作业。(四)信息反馈。各炮点消雹作业结束后,及时清点弹壳,封存炮弹,向县人影办汇报作业耗弹数及作业效果、受灾情况,县人影办再将收集到的各炮点的资料汇总上报州人影办和县委、县政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