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受严重冲击的拉美国家逐渐改变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并在50年代得以广泛推行,取得了显著成绩,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期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到80年代末,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重工业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间,拉美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时期,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5.4%,人均GDP年均增长2.7%。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内卷化”状况。不但没有消除贫困落后的现状,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拉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但效果差强人意,收入差距过大现象仍较为严重。
拉美贫富差距的概况。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仍在警戒线以上。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近年来,随着拉美各国经济方式的不断转型和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改革,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在逐渐下降,收入差距也日益缩小,但大部分仍处于警戒线以上。21比较18个有数据资料的拉美国家基尼系数,1990年有3个国家在0.6以上,10个在0.5至0.6区间,5个在0.4至0.5区间。2010年,18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整体有所下降,全部低于0.6,处于0.5至0.6区间的国家增加1个,达到11个;位于0.4至0.5区间的国家增加1个,为6个;低于0.4的有1个(委内瑞拉)。
阶层间的“马太效应”有所缓解,但城乡差距仍旧明显。“马太效应”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指社会财富在阶层间分配过程中存在“两极化”倾向,也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它反映的是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状态,穷人的收入增幅远低于富人的收入增幅。近年来,拉美国家收入分配高度集中现象有所遏制,“马太效应”有所缓解。拉美地区贫富分化的教训是,在总体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发展之外,那么社会很可能陷入危机,经济也往往无法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巴西为例,巴西10%最富有家庭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2.8%下降到2009年的46.5%。即使如此,巴西的贫富分化问题依然相当严峻,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根本变化。巴西的贫富分化已经严重制约着其现代化发展,虽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没有继续恶化,但财富的集中度仍居高位。此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严重影响着拉美地区收入分配的平等。联合国区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拉美国家普遍存在农村基尼系数要低于城市的现象。2004年秘鲁农村基尼系数为0.40,比城市低0.07,2005年哥伦比亚农村基尼系数为0.50,比城市低0.09,2006年巴西农村基尼系数为0.54,比城市低0.05。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与城市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说明,尽管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但相互间的收入差距要比农村地区大。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贫困问题仍然很严重。贫困问题是长期困扰拉美国家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20年间,拉美经历了一个“社会贫困化程度明显加剧——贫困现象略有改善——减贫进程停滞不前”的过程。23从总体上看,拉美的贫困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略有缓解,贫困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贫困程度还没有降低到1980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尽管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国家将反贫困列为政府社会政策的重点,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减贫政策,地区贫困率有所下降,但这些政策尚未系统化、制度化,难以应付长期积累的社会贫困问题。当前,拉美国家贫困人口总量依然很大,贫困率仍然很高。2010年拉美国家贫困线下的人口高达1.85亿人,占拉美地区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农村贫困状况比城市更为严峻,近一半的农村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近三分之一处在赤贫线以下。
拉美贫富差距悬殊的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分配制度。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全面、公平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把保障作为民生之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健全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全覆盖。逐步形成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机制;扩大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收入标准,特别是要增加农民最低收入保障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缩小收入差距。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职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会滋生各类社会问题,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应吸取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作用。完善要素市场,推动地区、行业、职业、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作用。制定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合理政策,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低收入地区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技术、人才,带动贫困地区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提高社会最低保障标准,完善分类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