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我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多民族国家 公民文化 政治认同 民族认同
【作者简介】蔡文成(1977—),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法学博士,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政治学研究。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历史中,政治认同始终是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它不仅关系着新型国家的产生与建构,而且影响着国家安全和政治秩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促进和加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的认同教育、认同宣传、认同动员和认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效。但伴随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开放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加之现实政治实践中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着政治认同,致使我国多民族政治认同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在影响和制约政治认同的多种因素中,现代公民文化是一种积极、主导性的元素,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如何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整合和重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紧迫和重大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问题。
一、公民文化: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是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从语源来讲,“公民文化”一词是舶来品,是美国学者阿尔蒙德独具匠心的理论创新,用以表达和概括“民族精神”、“政治意识”、“公民心理”等支配和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主观观念范畴。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1是人们的政治价值模式和政治心理趋向,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地域型村民文化、服从型臣民文化、平等型参与文化。而“公民文化”是由这三类政治文化交汇融合而成,“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取向的混合。” 2“公民文化”历经中外学界从规范与实证、微观和宏观的研究与积淀,不仅形成“公民文化”的基本理论共识,而且历经实践的检视和充实,成为一种新的分析范式。从规范意义而言,公民文化是指现代民族国家中,基于公民行为、公民权利和公民关系形成的,以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为核心的多元公共文化系统。
公民文化是现代主导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是伴随现代民族国家产生,并与之相契合的现代文化。从公民文化的渊源考察,它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形成及人权法治的进步兼容共生,成长于现代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建构之中。市场经济奠定了公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培育了自由、平等的公民精神;公民社会创造了公民文化成长的社会条件,催生了自治、自主的公民理念;民主法治构成了公民文化存在的制度保障,形成了公共、合作的公民意识。从公民文化的性质审视,它是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主导文化。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存在特质,是价值上人的主体性、功能上国家发展性及结果上社会进步性的运动状态和发展趋势。公民文化既是现代性社会的有机组成,又是文化现代性的生动呈现,公民文化的理性化、公共性、民主化都是现代政治文化的要求和标志。从公民文化的现实分析,无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多民族国家,不约而同地积极培育本土化的公民文化。可以说,公民文化深深嵌入现代社会之中,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是多元包容型文化。不论是从认识论角度对公民文化的范式辨析,还是从实践视角对公民文化经验进行反思,均可证明: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政治文化。它是由不同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渊源的政治文化单元及类型交汇而成,是“允许有节制的变革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 3在多民族国家中,公民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多数和少数、中心和边疆的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相统合,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价值来讲,公民文化不仅承载和包容现代社会共时性的自由、平等、正义等主流价值,而且包容着传统遗产中历时性的忠诚、信仰、仁爱等珍贵价值,它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排他模式,而是多种观念、价值之间构成的一种多元共生的态势。从文化主体来看,公民文化是多族群、多阶级、多主体、多地域文化的一种有机融合。公民文化认可、尊重每一个族群与主体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在公民文化系统中,不同主体文化间的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辅相成,基于统一国家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公民文化自身的成长。
公民文化是民主参与型文化。公民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属于民主制度的隐结构”, 4“它突出每一位作为个体的公民的民主地位,每位公民的权益、需求、意愿与价值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5一方面,公民文化本质上就是现代民主文化,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文化是以公民为主体的文化,公民文化宣扬人格独立,崇尚自由、平等精神,价值上是人民主权和人权保障之民主原则的生动体现;实践中,公民文化要求公民同意、公民选择、公民参与、公民支持是民主政治产生、运行、维持和实现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民主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是公民文化孕育的温床和基地,正是现代民主政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构了公民社会,培育了公民主体,塑造了公民文化。民主文化需要公民参与,民主要求公民参与,因此,公民文化也是一种参与文化,是作为主体公民在国家、社会中的自觉、自强、自为、自由的参与形成的政治文化,从而构成“一种平等开放、横向互动的权利义务联结,一种个性创造、民主参与的生活图式,一种理性共识、社会责任担当的公共精神。” 6
总而言之,公民文化是公共文化、多元文化、开放文化、政治文化的综合体,具有现代性、政治性、公共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质,已成为现代国家建构和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核心资源。
二、政治认同: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
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的核心。如果说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平衡器”和“调控器”,那么政治认同则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是人们政治行为的关键,也是政治系统存在和运转的基础。一般而言,政治认同主要指现代政治主体对政治运行体系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反映过程,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和选择有序的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政治认同的实质是人们通过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形成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政治共识和聚焦,具有政治性、意识性、动态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政治认同既是政治系统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成员的主要政治活动;既是公民个体的一种微观心理态度和价值选择,也是社会整体的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状态。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国家构建的核心,也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发展,首先取决于构成多元国家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成员对它的总体认同,因为“国家权力与占有一块领土并有着许多共同点(历史、文化、语言)的民族的概念合并到了一起,这就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一个民族和政府结构(国家)的结合体。” 7现代国家正是通过不断疏导和整合家族认同、部落认同、宗教认同、民族认同等诸多重认同方向和认同内容,兼容并蓄,推进统一的国家政治认同,最终为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奠定基础。
首先,政治认同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统一性与一体化的基础。从政治认同的产生机制来看,政治认同表现为通过心理层面对同一政治对象的政治认知,产生积极的政治情感,确立支持的政治态度,形成稳定的政治价值的过程。而这种心理塑造过程,会逐步形成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现代多民族国家维系民族团结,维持国家统一的一种政治心理纽带和文化基础。从政治认同的内容来看,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是多层次认同的复合体。利益认同是基础,是政治认同最根本的驱动力,形成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认同是关键,是政治认同最基本的保障力,形成合法性的制度,规范性和权威性制度会激励各族人民产生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认同是目标,是政治认同最持久的凝聚力,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的政治价值,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从而保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生命力。从政治认同的功能看,通过政治认同评价、选择、支持等效能,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提供强大动力,形成加强多民族国家联系其疆域内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迥然相异的各民族的政治纽带,增强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一致性及稳定性的。可以说,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性与一体化的首要前提和客观要求,没有基本的政治认同,就没有真正一体化的国家。
其次,政治认同是奠定多民族国家合法性与民主化的关键。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 8“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9简言之,政治合法性回答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的正当性、合理性,它是链接个体和整体、少数和多数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从政治合法性和政治认同的关系看,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取合法性的前提,而政治合法性是政治认同的体现。首先,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前提和保障。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评价标准有二:一是公民对统治权力的认同和选择,即合法获取;二是公民对既定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即合法所有;而合法获取和合法所有恰恰也是政治认同的内在要求。因为,不仅现代国家权力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民同意和委托授权,而且国家权力的维持也需要各族人民的自愿认同,才能形成政治体系稳定的支持与存续力量。“各个民族在国家内部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以及他们对自己及地位、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感悟,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意识、民族诉求的来源,也直接关系着民族国家及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 10另外,政治认同也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保障。有了政治认同,人民形成对国家和政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情感,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才能积极、自愿的表达意志、参政议政,践行人民当家作主,完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反之,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果基于政治认同基础上形成没有共同的国家情感、共同的政治价值,民主化可能就成为空中楼阁,甚至会导致民族分裂。
最后,政治认同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稳定性和现代化的保障。政治稳定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的最现实和最基本的政治目标。从政治稳定和政治认同的关系看,政治稳定和发展是政治共同体所通过政治认同而达到预期、有效结果,而广泛的、持久的政治认同又是政治共同体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处在动态的互动关联中。一方面,政治稳定以其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秩序性来维持、引导着政治认同,为政治认同供给一个明确目标和环境保障,只有有序有效的政治,才能获得千差万别的各个民族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政治认同又以其支持功能、评价功能、参与功能来确保政治稳定,推动政治发展,消解导致政治动荡和冲突的因素,实现社会整合。在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中的政治稳定、政治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更为复杂。民族众多,传统多元,致使各民族对于所处政治系统、政治价值的认同程度和认同状况,不仅会关系到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族之间的族际关系,甚至也会关系到多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事实证明,在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如果政治认同的广度、深度和效度高,那么国家就获得良好的环境和动力,政治发展稳定持续;反之,就成为多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陷进和障碍,中东、北非的动荡和危机便是深刻教训。
三、互动与整合:公民文化与多民族政治认同的关系
毫无疑问,公民文化作为政治现代化的内在支撑,已逐渐成为多民族国家建构、强化和完善政治认同的基础:既是政治认同的助推器,又是政治认同的平衡器。公民文化作为新型文化形态,在中国萌发、生长和发展,冲击着现代政治系统的观念和结构,已成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整合的积极推进力量,为我国的政治认同的重构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公民文化塑造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现代政治价值
作为现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的成长是塑造现代政治价值的过程,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树立与培育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首先是基本政治价值的认同,因为人们在构成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组织、从事政治活动、形成政治力量的过程中,政治价值是政治行为的动机,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它更为内在、深刻、持久地支配社会政治集团和个人的政治选择,这构成政治认同的观念体系。
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价值系统是多元、开放的动态结构,包容现代民主、法治、和谐、正义等诸多精神观念和价值取向。第一,公民文化培育民主观念。民主既是现代国家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诉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没有民主就不称其谓社会主义,民主价值构成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公民文化主张公民自治、鼓励公民参与、追求公民认同,是树立社会民主理想,是培育公民民主实践的观念基础。第二,公民文化积累法治精神。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是多民族国家普遍认同的治国方略,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参数。公民文化注重规范、崇尚制度、坚持法治,是构成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精神保障。第三,公民文化培养和谐理念。公民文化秉持多民族国家政治文化中的各要素、各亚文化、各子系统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共生共长,和而不同,达致多元一体,促使社会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是促进政治认同、形成政治有序状态的思想支撑。第四,公民文化形成公正价值。“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 11它内在地规定着社会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趋向。我国公民文化彰显民族平等、践行社会正义:各民族平等,是多民族国家认同前提,没有公正和平等的政治原则和文化条件,多个民族之间无法获得公正的身份、平等的地位,社会往往陷入民族冲突的沼泽之中。
(二)公民文化培育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公民政治心理
作为现代社会文化,公民文化的成长是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培育共同的心理基础。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它是联结政治生活和政治思想的中介,是社会政治态势的晴雨表,是形成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力量。健康、稳定的政治心理可促进政治认同,稳定社会情绪,维护政治安定;也可引导与调适民族心理,化解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
就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文化不仅是政治认知的对象,而且是政治认知的条件;既是培养政治认同情感的基础,也是形成政治意志的保障。静态上,公民文化通过导向效应,能有效统一各民族的政治认知,引导多民族公民学习主流的政治知识;通过文化的政治规训和文化价值参照,产生多民族统一性的心理规律和心理趋向。公民文化通过从众效应,致使各民族公民为了获得该社会群体的接纳,审视和调整自身的政治心理使之与所属群体保持一致,从而生成对于政治系统的依附感和归属感。公民文化通过模仿效应,引导不同民族的公民通过对榜样、权威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思维的观察、学习、仿效,逐渐生成对于现存政治系统的认同。动态上,政治认同表现为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的心理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意志—政治行为。具体而言,在公民文化发展中同步形成对政治系统和政治活动感知、理解、判断、评价,形成政治认知;基于政治认知产生特定的政治体验和感受,形成政治情感;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合力作用下,形成基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树立政治信念;在稳定的政治意志指导下,辨别、排除主客观干扰,产生积极的政治认同,并选择政治认同所要求的政治行为。 12
(三)公民文化型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作为多元开放的文化系统,公民文化是一种综合型、整合型的政治文化,形成多民族国家认同中以主导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基础。文化整合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同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文化体系的过程。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现代公民文化,有利于保持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通。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公民文化是属于整体社会成员的一种‘共有观念’,是一种‘集体认知和集体认同’,公民文化是凝聚和团结本国人民的一种强大的、无形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粘合剂。” 13“如果没有民族—国家层面上的共同文化与观念,在族群层面上的不同文化就难免会彼此冲突,无法和谐相处。” 14 第一,公民文化主导下可完成多民族国家文化的自我设计与转型创新,培育具有现代性品格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理性文化体系,这构成现代政治认同的文化前提。第二,公民文化推动下塑造多民族国家公民的公共生活实践模式,从观念上引领多民族国家培育生存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样态,这形成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第三,公民文化影响下拓展新的民族精神的创生和传播空间,依托现代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养成有别于传统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 15并通过国家、民族、公民的身体力行、示范传播,融入和引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子系统,公民文化不仅是社会变革的精神支柱,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常态运行的控制器,因为公民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形成多民族国家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四、历史与挑战: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国家治理重点和难点问题。20世纪初,中国王朝国家形态终结,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构建民族国家的运动。经过长期的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主权。在新的多民族国家形态建设和发展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统一的多民族政策,有效建构起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政治发展中,多种新的力量和因素开始影响和制约着政治认同,民族国家的建立只是基本解决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并影响着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16
第一,我国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内容的复杂性。我国的政治认同是由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制度认同等一系列客体组成的集合,内容广泛,构成复杂。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地域、文化的差异会影响政治认同的发展程度和实施水平,致使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不仅有质的差别,也有量的不同:从政治认同程度而言,有主动、积极认同和被动、消极认同的差异;从政治认同的过程而言,有盲目、本能的认同和理性、健康认同的区别。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之间,民族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还会相互博弈、相互冲突,造成政治认同的矛盾,甚至产生不认同的负面结果。
第二,我国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过程的复杂性。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民族心理结构,主体多元,致使政治认同成为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在多民族国家,从政治认知的习得、政治情感的养成到政治价值、政治信念的确立的政治认同过程中,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主心理本能的介入国家认同之中,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一种此消彼长的复杂博弈关系。事实上,“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情感共同体,这种情感可以在一个它自己的国家中得到表达;因此,一个民族就是一个通常会倾向于产生一个它自己的国家的共同体”。 17 一般来看,民族认同往往自然地先于政治认同,先天的具有强大的群体内聚力、情感排斥力;高强度的民族认同往往又会削弱、侵蚀乃至消解民族成员对国家和国族的认同。
第三,我国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环境的复杂性。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几乎不同程度面临着政治认同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标志和汇集点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矛盾。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民主化浪潮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促使少数族群的自我认同呈现扩展趋势;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分裂恐怖主义的影响和破坏,加深了多民族之间的冲突;跨国民族、跨国交往和外部力量的介入,催化了民族矛盾。从国内环境看,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分化容易转化为民族差距,政治腐败和社会抗争稀释了国家的权威性,各民族之间的利益纠纷激化民族矛盾,多种因素的交织的一起,客观上会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的裂痕,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
五、建构公民文化,推进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培育公民文化,消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挑战和危机,整合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布局和积极建设。
(一)发展公民社会,创造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社会环境
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发展的前提。“公民社会是奠基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之上,以交往/交换关系为主轴,以公民共同体为主体,以保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组成及运行状态。” 18公民社会成长是公民成长、社会自治、国家治理的同步过程,是现代公民、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发展的共同目标。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也会发生变迁,在面对多民族国家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现实需求时,公民社会能够创造出促进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社会环境。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发展和成长的基础,是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基础。首先,发展公民社会,形成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价值,促进公民参与、公民责任,保障公民权利,构成起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前提,因为公民的独立、自由、权利,始终是现代政治认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次,发展公民社会,形成社会自治、公正和谐的公民文化,鼓励公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建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最后,发展公民社会,形成国家有效治理、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培育国家善治的法治社会,夯实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
(二)培育公民意识,奠定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现代存在形式,是现代法治国家中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法律资格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公民意识是公民文化的核心,因为公民意识是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意识系统。培养公民意识,奠定多民族国家认同的观念和思想基础。第一,树立公民的主体意识,培养各族人民的主体观念,促使公民摆脱政治冷漠、排斥心理,自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政治认同的自主、自信心理。第二,训练公民的参与意识,拓展各族人民参与国家社会事物的机会、途径,形成有序参与的制度和环境,形成公民国家认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培养公民的监督意识,转变各族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监督共产党和各级国家机关依法治国、服务人民,形成人民和国家的互动机制。第四,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健全法律体系,公正执法司法,营造民主法治的氛围,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促使公民自觉地学法、守法,以法律为依托,形成政治认同的保障机制。
(三)建构公民身份,培育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公民主体
公民身份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象征。它是现代民族国家为保证其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平等、自主的参与公共事务而通过法律对国家与公民之间权利义务进行规范赋予单个成员的一种资格,它是单个成员政治身份和法律人格的统一。建构公民身份就是赋予多民族国家的单个成员平等、自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资格,使个体能够以一种政治身份的资格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第一,通过同一公民身份的建构最大程度上化解了多民族国家个体成员的多元身份。在多民族国家的环境中,个体可能拥有两个或以上的身份,或者他天然地归属某一民族,或者他选择成为某一政治团体的成员,或者他自觉地成为某种宗教的信徒,或许他还会集民族、政党成员、宗教信徒的身份于一体等等,但不论他拥有多少种身份,如果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公民身份。第二,通过建构公民身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政治资格和主体地位。有了公民身份,每一个生活在多民族统一国家里的成员才会自觉把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作为共同的政治价值去追求。
(四)维护公民权利,促进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目标实现
公民权利是发展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权利是社会成员的个体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国家对公民所承诺和维护的权利,是一种社会所认可的赋予公民个体可做或可不做的自由。公民权利保障每个人充分发展其个性,是人之所为人首要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它是公民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应予保障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制度。公民权利是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的统一体,构成公民文化的基础和保障。第一,维护公民权利,保障实现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政治认同的保证。第二,维护公民权利,确保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多民族公民的权利,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实质体现。第三,维护公民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是政治认同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维护公民权利,发展公民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确保政治认同的真正落实。
综上所述,健全的公民社会、良好的公民意识、平等的公民身份、公正的公民权利,建构起现代公民文化体系,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发展,这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基层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与运作机制研究”(12CZZ016)、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地区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11YJC710078)的阶段性成果。
1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 [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3 [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4 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第1期,39页。
5 [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546页.
6 马长山:塑造公民文化,促进和谐秩序[J],载《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5页。
7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王浦劬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 页
8 [英]厄内斯特·盖而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9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0 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1 景天魁:《社会公正的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2 薛中国:《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38页。
13 徐伟明:公民文化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4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15 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J],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95-102页。
16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载《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35-40页。
17[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18 蔡文成、王婷鹤:公民?社会?国家:社会管理视域中公民社会的成长,载《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