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开发东北边疆

共同开发东北边疆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共同开发东北边疆一、汉族、朝鲜族农民大量移居东北清朝入关后,视东北地区为“龙兴之地”,实施“封禁”政策,禁止开发,一度使本来旷无边际、人烟稀少的东北更加荒凉。
共同开发东北边疆_中国朝鲜族

第一节 共同开发东北边疆

一、汉族、朝鲜族农民大量移居东北

清朝入关后,视东北地区为“龙兴之地”,实施“封禁”政策,禁止开发,一度使本来旷无边际、人烟稀少的东北更加荒凉。然而,清政府的封禁并没有能阻止苦于战乱和贫穷的山东、河北一带牵家带口“闯关东”的汉族农民,也未能割断长年深受灾害之苦、处于饥寒交迫的朝鲜农民“越江”私垦。

到19世纪中叶,清朝统治正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和国内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不堪连年战争与灾害的山东、河北一带的汉族农民不断地流入地广人稀的东北,在东北中西部各地落脚开垦,之后逐渐向东、向北扩展。而苦于灾患的朝鲜农民利用地理之便大量流入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地区,而随着水田开发逐渐向西、向北扩展。

待东北地区开禁,“闯关东”的汉族农民愈益增多,跨越两江到东北地区的朝鲜农民也是源源不断。不管是汉族农民,还是朝鲜族农民,起初他们都是开垦土地,从事旱田农业,除此之外还从事着狩猎、采集人参和伐木等营生。与汉族农民有所不同的是,朝鲜族农民由于跨国流动,他们的身份带有“异国人”性质,受雇于当地财主的情况较多,即“亦有我人佣于胡者不可胜数,所业多在于采猎或养参也”。[1]

朝鲜族先民迫于生计,犯禁越江潜入,其处境非常艰难,但他们能够在东北地区落脚以至定居,是因为得到了周边其他民族群众的同情和帮助。他们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平稳,无大冲突。其他民族兄弟以各种形式有意无意地保护和帮助了朝鲜族先民这一“异国异族人”,使他们有可能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体制中,并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各民族共同开发东北边疆

东北地区原是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的荒芜之地,野草丛生,人迹罕至。可以想象,当年为了生计,长途跋涉到东北的关内汉族农民也好,跨江而来的朝鲜族农民也好,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沃野千里,而是旷野荒漠。他们披荆斩棘,开拓荒野,辛勤耕种,用他们的血和汗构筑了新的家园。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农业不发达,“五谷鲜有”“惟黍生之”。到清朝顺康年间,随着鼓励汉人闯关东开荒种地,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开始日益发展起来。关内的汉族带来了旱田农业技术,农作物品种增多,也采用了关内先进的种植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而且在东北地区开辟旱田农业文化,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朝鲜族农民过江开垦,带来稻种和水稻种植技术,他们积极试种水稻并获得成功,在东北地区开辟了种植水稻的新篇章,由此水稻种植在东北地区得到普及和推广,也使东北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水稻产区。

在东北,各民族在求生图存、开发边疆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各民族同心协力将东北边疆由过去凋敝的荒地开拓成为土地肥美、五谷丰登的粮仓。虽然,当地土著的满族、关内流入的汉族、跨境而来的朝鲜族农民等,他们的境遇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有愿与各民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携手并进,共同开发和建设东北边疆的强烈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