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怀德昂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派遣多名学者前往云南德宏、潞西等德昂族居住地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德昂族的历史文化。在深入德昂民间采风后,收集了大量的能反映德昂文化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并陆续给予整理出版。进入21世纪后,德昂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民间文艺类的史诗、民歌、音乐和舞蹈等,民间工艺类的美术、雕刻、泥塑、面人、刺绣和服饰等,民间风俗类的婚俗、习俗以及濒危的口述文学等20多项文化项目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版发行了许多有关德昂族研究的论著书籍;组织艺术团体和裕固族民歌歌手参加国家、省、市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大赛等活动,获国家、省级奖项30多个;征集德昂族服饰、民间文学图书、生活工艺品等25种文化产品参加了各类文化产品博览会。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德昂族人生活水平,还是经济社会环境都有极大的提高,特别是通讯、网络等现代化科技的普及,对传统德昂族的艺术创新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乐器
(一)水鼓表演所取得的成绩
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打击乐器。据说德昂族人在劳动时在山林里发现了空心木,下雨后积满了雨水,碰撞时发出“兵崩、兵崩”的声音,和背水的竹筒发出的声音相似。人们就敲打这注了雨水的空心木和背水的竹筒起舞作乐,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水鼓。水鼓的鼓身是用较软的木材挖空树心,并在表面绘以花纹。鼓为长形,一头大一头小,鼓面用牛皮蒙上勒紧。打鼓之前,从鼓身中间的一个孔内灌水进去,湿润鼓皮,鼓心,然后用黄泥裱糊鼓面。湿润后鼓的共鸣声好,鼓声音色深沉、庄重。水鼓忌讳女人抚摸。德昂族人的水鼓在中华鼓家族中属于最古老的一员,因诸多的原因直到近几年才浮出水面为世人所知。
2002年7月,张飞等表演的《水鼓传情》参加德宏州举办的“德宏州首届民间歌、舞·乐展演”曾荣获舞蹈二等奖。同年9月,应中国鼓协会邀请参加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华鼓宴”表演。2003年10月,《水鼓传情》应中乐团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鼓乐节”表演。2004年在“中缅胞波狂欢节”上,张飞等表演的“目脑之神”参与“金斋斋”展演深受欢迎和一致好评。张飞不仅对德昂族水鼓舞有独到的研究,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因为如此,他对本民族的歌舞艺术表演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叮琴表演所取得的成绩
叮琴也是德昂族人独创的一种乐器,也叫龙头琴。琴身长约1.2尺,系有三根金属丝弦,共鸣箱呈椭圆形,因琴杆短和共鸣箱瘦长,突出了它自己的外形特征。共鸣箱不是整个都是空的,只是在长椭圆形的音箱里开了个长方形的槽,加之位于共鸣箱两侧的两个特有的小圆对称音孔,形成区别于三弦、月琴、琵琶等乐器的独特优美、柔和、清脆而动听的音色。叮琴虽然音色美妙,但因其音量小,音域窄而难以加入乐队行列,只流于自悦性乐器,是德昂族男女青年交流感情的最好乐器。
2002年7月,在“德宏州首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德昂族民族艺术家杨忠平的叮琴演奏曲目《赛可》荣获一等奖;2007年10月,他参加“中国·德宏首届葫芦丝文化节少数民族乐器联演活动”并获荣誉证书。论及这些,杨忠平眉飞色舞,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兴之所至,他拿起叮琴并摘来树叶,边吹边弹,随后又招来几个正在和他学习叮琴演奏的徒弟伴奏。琴声悠扬,清脆悦耳;曲调舒缓,婉约动人,令人心怀澄明,气定神闲,浑然忘却尘世纷扰、人生悲欢。
二、舞蹈
(一)红腰箍的成就
德昂族舞蹈《红腰箍》是通过创编者马丽娜在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大量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思与不断创新实践而最终成形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的节目。
马丽娜生活在保山这块热土地,多年来经常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渐渐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极富魅力的民间歌舞艺术,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忘返。2004年,她在潞江坝德昂山寨采风,深深地被德昂族女性腰间那很特别的腰箍所吸引。仔细一了解,才知道这些漂亮的腰箍,不仅是德昂族爱美的表现,更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内涵。
马丽娜走在德昂山寨的小路上,德昂姑娘从面前走过,一大束的腰箍随着身体的摆动而发出动听的声音。真是好听又好看。渐渐的,她心里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采用这个素材,用与众不同的舞蹈语汇,将这个民族独特的美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多地感受到德昂族的风情魅力。于是产生了创编《红腰箍》的想法。
“红腰箍”只是女人身上系着的一些小藤箍,想突出“红腰箍”就应该在“箍”字上求突破口。怎样把作为舞蹈道具的小箍放大,并让它富于变化,由小圈变大圈,由大圈变出不同的形态和图案,再从不同的形态图案回到舞者的腰间来?于是马丽娜把用藤条制作成的“红腰箍”道具,套在自己身上,反复摆弄,在无数次的摸索、摆弄中她渐渐产生了灵感,让“红腰箍”道具派生出许多种美丽的变化。有了箍子的变化,才有今天舞蹈的升华,才能真正体现出“红腰箍”的神奇与魅力。
2004年马丽娜创作的双人舞《红腰箍》问世后,被云南省选送参加了荷花奖单、双、三选拔赛。这个舞蹈虽然落选了,但两年来,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红腰箍”的修改、加工、进一步的升华,马丽娜认为,《红腰箍》题材好,立意新,道具“腰箍”可塑性强,容易产生美丽的形态变化,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截然不同的美感和神秘感,并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2005年马丽娜重新调整了创造思路,创编了女子群舞《红腰箍》,并参加了云南省第五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荣获了一等奖,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二)水鼓舞的成就
德昂水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据说古时,德昂族都曾使用过它传递信息、祭祀活动,是德昂族众神中的一员,在德昂族心目中有着近乎神圣的地位,水鼓,象征着吉祥和兴旺发达。
跳水鼓舞前,鼓手先将水或酒灌进鼓身中间的小孔,达到特定音量。舞蹈时,把鼓带挂在脖子上、鼓身横在胸前,右手持锤击大头鼓一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边敲边跳,两手相互配奏。以大铓、大钹、镲等伴奏。鼓声深沉、庄重。水鼓舞可以单独跳,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随着鼓的击奏声,众人的舞姿整齐、优美,气氛十分热烈,整个德昂寨沉浸在团结和睦的欢乐之中。德昂族还有一种特有的头部宽、脚部窄的打击乐器“短鼓”,专门用来为德昂族源于祭祀的《水鼓舞》进行伴奏。
经瑞丽市德昂族青年舞蹈家张荣青和歌唱家张小英编创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水鼓舞《水鼓传情》《疯狂的嘎奔当》和《水鼓神韵》等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德昂族著名的水鼓舞曲。以下是这些舞曲的歌词部分:
《水鼓传情》
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一条碧波荡漾的瑞丽江/波光闪闪的江水,漫步在绿宝石般的瑞丽坝子上/游荡在中缅两国的田园牧歌里,把友谊的彩带系在两国的村庄/把友情洒在两国边民的心上//每当盛大的泼水节、龙阳节、胞波节到来的时候,瑞丽江畔的鼓声恢弘壮观/德昂寨的水鼓和傣族的象角鼓把边寨群山震撼/江水神思飞扬/给你带来水的礼花,水的祝福,水的希望/水鼓声声,把情传给你也传给我/心心相印,情情相连,把友谊传到边寨的山山水水/传遍这个美丽的地方
《疯狂的嘎奔当》
春天到了,又是一年芳草绿/茶叶青青,山歌阵阵,鼓声咚咚,欢腾在充满希望的原野上/秋风送爽,金谷满仓,山寨富了,鼓声嘹亮/金谷黄、德昂狂,敲响神奇的“嘎奔当”/一年狂一回,狂狂又何妨/今天,我们带着云南瑞丽各族人民的祝愿,来到了香港/在香江畔参加鼓节,把德昂人的祝愿,传遍铜锣湾/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伴随着水鼓的节拍,传向四面八方/祝香港同胞幸福美满,祝香港特区繁荣兴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水鼓神韵》
闪电、雷鸣,暴雨疯狂/造就了远古的天地、古老的德昂先民/雨过天晴,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潺潺的泉声伴着德昂的山歌/在原始老林的上空回荡/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把边陲山谷震撼/几个用藤拖着被雷劈树干的壮汉/奋力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壮汉挥动着臂膀,刀劈斧砍/打造水鼓的吼声,在山谷回响/大地停止了呼吸,百鸟停止了歌唱/山泉停止了流淌,百花停止了开放/水鼓在山寨诞生,隆隆的鼓声,传遍了百里群山/德昂人甩开膀子,大步走在春茶飘香的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胜利,走向辉煌/在祖国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伴着五十六朵鲜花/在孔雀彩屏上绽放/永远闪烁着瑞丽东方珠宝城之光
《水鼓歌词》
敲响我们的水鼓/唱起德昂山歌/邀请各民族兄弟姐妹/跳起德昂欢快的浇花舞/唱着古老的德昂山歌调子/唱出德昂人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唱出对浇花节的重视和热爱/抒发着心中美好的心情/为建设家乡/早日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息
(三)水鼓在国内外的影响
德昂族水鼓舞流行于中缅边境、德宏瑞丽一带。德昂族聚居山区村寨的水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多年的沉寂后,1985年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多年的德昂族村寨,开放的大潮涌动着瑞丽江,神奇的水鼓又于1991年被挖掘整理,重获新生。在瑞丽市举办的各种民族传统节日中频频登台亮相,从而大展水鼓神韵风采。
到了21世纪,水鼓更走出了山门,跨出了德宏,走向了内地,跨出了国门。2002年,瑞丽南桑水鼓表演队被特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华鼓宴”,汇入了中华名鼓的行列,声震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引起了国人和艺术家的特别关注。媒体以“德昂水鼓在上海汇入中华鼓宴”为题,用专版专题报道了神秘的德昂族水鼓。2003年9月,又应邀赴香港表演,它是被邀请的内地三大鼓(太平鼓、木鼓和水鼓)之一,使水鼓的声名传遍港澳台,远播海内外。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锣鼓喧天庆七一”长城民间鼓舞邀请赛上,德昂水鼓应邀进京,崭露头角,并荣获优秀表演奖;在每年的泼水节和浇花节,德昂族水鼓队都应邀赴缅甸串亲访友,走出国门参加缅甸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在异国他乡大展异彩,使这一德昂族的文化奇葩,得以在东南亚、南亚传扬。
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懈挖掘和弘扬,沉寂数百年的德昂水鼓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鼓声传遍黄浦江畔、香江两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而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赞誉和好评。
瑞丽德昂族的水鼓,虽然历史久远,但面临失传的危险。它在我国的鼓文化中,是一枝近十年来才引起国内外人士特别关注的滇边“红山茶”,是我国众多鼓类中近年来才竞相开放的奇葩。它不但有德昂族远古传说的深邃内涵,又有近现代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在中缅边境地区有广泛影响,可以说是一种跨越国界,具有一定国际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它不但民族特色浓郁,地方风味突出,而且是一种濒危的、会跳人数不多的、在人口较少的德昂族中流传的舞蹈。为了保护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化,使之不被淹没和失传,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进一步挖掘整理,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舞蹈有人传承,水鼓有人制作,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服务,现在已经到了“亡羊补牢”的地步。
德昂族水鼓舞,一般在“浇花节”的庆典活动中表演,演奏时把水注入鼓中,音色低沉悠远,犹如德昂族悠久的文化在历史的山谷中回荡。“浇花节”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水鼓舞表现了德昂族人民对“浇花节”神圣的礼仪和对水鼓的尊崇。
2009年11月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在江西婺源县举行。此次大赛,来自全国的16支参赛队同台献艺,既有来自中原的山西威风锣鼓,河南盘鼓,又有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龟兹鼓舞,贵州苗族的花鼓舞,代表着当今中国民间鼓舞的最高水平。经过激烈角逐,来自云南德宏潞西县三台山乡德昂族的水鼓舞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技压群芳,以粗犷质朴,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体现德昂族古老文化的水鼓舞征服了现场评委,一举夺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四)“金孔雀”进京
尹香芳,一位能歌善舞、性格外向、唱响潞江坝,唱响京城的德昂族妇女。她42岁,不但能自编歌曲、舞蹈,并带领着一个表演队。这支在当地较为出名的潞江德昂族民间文艺歌舞队是由她于2000年一手组织起来,当时队里共有21人,如今人数不变,只是新人添了不少。
尹香芳从12岁开始,就跟在歌舞曼妙的姨妈身边,聪明伶俐的她,一见到亲朋好友在家喝酒唱歌,就向姨妈请教歌曲的调,再慢慢地跟着哼唱。姨妈每逢参加演出也喜欢带上乖巧的她,从此,“小小演员”这个称谓在村里众人皆知。30年过去了,小演员已步入中年,不变的是,文艺工作一直伴随着她。每逢节日、政府组织活动、接待各级领导等她都带上表演队去表演,每次都赢得客人的赞赏,逐渐演绎出德昂族自身的民族风格。
富有音乐天赋的她,并不像大多农村妇女一样只满足于耕田种地的生活,她有着更高的追求并一直努力着。
1986年,她作为7位省代表中的一名去北京参加民间民俗展览。来到北京,由于方言的浓厚韵味,在参展会上造成了语言交流上的困难,这并没有成为她的障碍,反而使她刻苦攻学普通话,一个月后便能与老外们交流时说上一口正宗的普通话了。
白天在综合馆织布,晚上在文艺馆参加歌舞表演,这种充满乐趣的“上班”一晃就是半年多,当时她只是20岁的大姑娘。此次代表云南省去北京参加活动,使她对歌舞与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追求。从北京回到家乡后,音乐与手工作坊更是作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晃到了2006年,她第二次被省妇联挑选为文艺先进个人赴京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养猪、大棚蔬菜、农家乐管理。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这位已到中年的妇女又一次学到了实用的科技技能,回乡后便带领出一批批德昂族致富女能手。
几十年来,她无数次参加文艺表演,至于得不得奖,却很不在乎,她觉得最重要的是在表演时观众是否和她一样开心。说到奖项,曾拿过保山(永昌)2000年民族民间歌会三等奖,云南省2006年酒歌比赛铜奖,2005年省级“文化民间艺人”称号。
热爱歌舞的她,尤其钟爱本民族的歌舞,直到2000年初期,她们的乐器还非常稀少,当时尹香芳有点纳闷,由于自己对民歌的由衷爱好,2002年她用几年攒起的积蓄1600元买了两个象脚鼓。有了乐器,她便有了创作的基础。她十分注重对德昂族文化的挖掘,把德昂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歌舞之中,编导出水鼓舞、八步舞、搓麻舞、拜佛舞、采茶舞等能体现德昂族文化的一批批优秀舞蹈。说起象脚鼓,她还简单的介绍了德昂族与傣族象脚鼓舞步伐的不同之处,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两个族别象脚鼓的差异就是“德昂族的狂野,傣族的温柔”。
根据潞江坝的民间特色与德昂族的民族风俗,她自编自导了不少的作品,如原生态的歌、歌伴舞,就拿她的这首《敬酒歌》来说吧,简直已成为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欢愉的首选歌曲。
这位对音乐有着无限执著与追求的民间艺人,用原生态的歌舞倾倒了大家的心。
三、德昂族山歌调
由于德昂族没有文字,德昂族的歌曲创作长期以来都是民间歌手以口头的形式在进行创作,仅有少数的人用傣文记录和创作,而且德昂族的山歌调长期以来受其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多带有悲剧性质。直到当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通汉语、懂汉字的人开始以汉语进行创作,歌曲风格也有了较大改变,不像过去一样充斥着悲剧和痛苦。
如德昂族著名民间歌手李腊翁改变和创作的歌,善于将比喻和抒情结合起来,语言畅达,清新自然,而又不失传统的民歌风味,他创作的《你变菜,我变锅》《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和《这个地方我从没来到过》等成为青年人谈情说爱的歌谣。
《这个地方我从没来到过》[10]
这个地方我从没来到过,
这儿的姑娘像鲜花朵朵;
秀丽的土地我第一次来,
漂亮的姑娘啊惹人喜爱。
姑娘的美名日日夜夜赞不尽,
就像粮仓里的米粒数不清;
阿妹的容貌阿哥我夸不完,
好似玉石金沙随着水流淌。
作为一个关注社会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民间歌手,李腊翁在改革开放初也创作了一些歌颂建设“四个现代化”热潮和鼓舞人心的歌,他以清新激越的歌喉,为乡亲们唱出了一首首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歌曲。
香浓浓的是竹筒里的米酒,
热腾腾的是节日里的欢乐。
乡亲们啊,
斩除践踏生活的妖魔,
才剪裁出今日如花的山河;
敲碎禁锢歌声的枷锁,
才会织出眼前似锦的生活。
快展开“四化”建设的宏图吧,
让壮志豪情化成一盆火[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以汉语创作的歌谣大量出现,题材也比较广泛,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有歌唱生活的,也有歌颂社会、歌颂党的。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大批的民间歌手,比如以上提到的李腊翁,还有杨忠德、王老二、董小月等,其中杨忠德也是运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一方面,他们吸收传统歌曲的精华,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此基础上,写了很多诗歌,有的还发表到各种刊物上。
另外李宝莲于2008年,推出了个人专辑《德昂姑娘》录音磁带,这是中国首张德昂族音乐专辑。2011年3月,李宝莲、周雯艳、金小岩、板小杏登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李宝莲和周雯艳演唱了德昂族歌曲《德昂族格厄调》,德昂族原生态民歌《摇篮曲》由李宝莲独唱,其外,德昂族情歌《烟盒传情》由金小岩、板小杏演唱。
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对德昂族歌曲的传承和创新,对提高德昂族的社会知名度、宣传德昂族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宣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