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有影响的人物

当代有影响的人物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选为政协德宏州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作为德昂族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和文化人,杨忠德对于德昂族文学的贡献,是别人难于比肩的。在其发表的作品中,两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和特别奖,两次获得“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三等奖。
当代有影响的人物_中国德昂族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人物

一、金板相

金板相,男,德昂族,陇川章凤镇顺哈寨人,1932年出生,年轻时,家里贫穷,靠他和父亲做帮工为生。陇川解放后,金板相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于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户弄乡(村级)党支部书记、章凤公社党委书记、陇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德宏州政协副主席等职。

金板相出身贫苦家庭,走上革命工作岗位后,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建设陇川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他不识汉字,参加工作后,就刻苦学习傣文和汉语,进步很快,傣文达到了初中水平,能用汉语作报告,自戒饮酒习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送到县“五七”干校劳动学习,一时想不通,于1972年回家务农,后经上级领导耐心开导,又重新出来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首先在户弄费顺卡德昂族生产队搞起“五定一类”小包工联产责任制试点,得到群众的拥护,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年试点队的生产获得增产增收,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1年,他担任章凤公社党委书记后,又在弄贯傣族寨大胆地搞起“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继而在全公社铺开。当时,由于“包产到户”是新事物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有的生产队社员认祖宗田,有的把包产到户当成分田到户单干,有的领导干部想不通,有的认为是走回头路,有的生产队还主张把公社积累全部分光等。金板相在这错综复杂的困难面前没有后退,他坚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是好的,他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带领工作组深入各村寨进行反复宣传纠正工作中的偏差,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改革政策,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顺利推行。

1982年,金板相由于工作出色,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他的家庭也被德宏州授予“劳动致富之家”光荣称号。

金板相为人诚恳,工作踏实,思想解放,在他的一生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不愧为德昂族杰出的领导人物。1988年4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6岁。

二、毛相义

毛相义,男,德昂族,1933年出生,瑞丽市勐秀乡广卡村人,10多岁开始自学剪纸,经过长期的实践,现已能剪出以花卉为主题的各种剪纸,是村里节日、佛事、丧事剪纸的主剪人。主剪作品为各种围花。他还会竹编技艺。

三、杨忠德

杨忠德,男,1943年12月生,云南省梁河县人,中共党员。1967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入伍,1970年10月入党,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新闻干事。1978年10月转业到德宏,分别在州文教局和州委宣传部工作,1982年调州文化局工作至2004年1月退休。先后担任州文化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等职。先后兼任州文联副主席、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被选为政协德宏州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先后被接纳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歌谣协会会员、云南作家协会会员、云南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在担任州文化局领导期间,因成绩突出,曾被省文化厅授予“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经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奖“金飞鹰奖”——分项奖艺委会和评委会评定,荣获首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分项奖终生成就荣誉称号。

作为德昂族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和文化人,杨忠德对于德昂族文学的贡献,是别人难于比肩的。1964年9月30日晚他荣幸地参加了建国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后不久,正遇上《光明日报》开展的《红与专》的专题大讨论,他第一次在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既要红也要专》,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他主张“既要根子正,也要业务精”。1967年,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崩龙人歌唱红太阳》的短诗。

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以后,他有幸先后进入《解放军报》和《云南日报》社学习深造。在一年半的学习和实习期间,先后在《解放军报》《云南日报》和《国防战士报》上发表了《关心国防建设的人》《威震苍山》《他们仍然是个战斗兵》等三篇长篇通讯和《铁道卫士新篇章》《战士指导员》等通讯。

转业回到地方后,继续保持军人本色,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为了抢救德昂族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他结合政务工作,走访了全州90%以上的德昂村寨,双脚迈进了80%以上的德昂族民间艺人的门槛,共收集民间故事1000多则,叙事长诗6部。1983年,他主持出版了德昂族文学作品的第一个专集(也是至今见到的唯一专集)《崩龙族文学作品选》。虽然,集子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民间文学》《山茶》《民族文化》《孔雀》以及《德宏团结报》等国家级、省级和州级报刊上发表过的,但是,通过结集出版,使得德昂族文学以一种厚重的面貌出现,让德昂族文学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有了一定的分量。

从1984年他担任州文化局领导起,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对本民族的文化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德昂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他也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旋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上发表了《德昂族民歌格律》《德昂族民间文字》《古老茶农的礼仪》等对德昂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心得和见解的文章。《云南日报》曾载文称其为“一个深挖艺术宝藏的人”。其业绩被收入了《中国文艺家专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云南作家50年书目荟萃》。因其业绩显著,曾被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及省人事厅分别授予军队转业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在其发表的作品中,两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和特别奖,两次获得“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三等奖。

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杨忠德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文艺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边境文化》《建设德宏民族文化强州——做“独有、特色、优秀”的文章》和《莫忘“艺术更需要人民”》等4篇理论文章,有3篇刊登在《中国文化报》上,并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奖;1篇参加了云南省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的交流发言,并获奖。同时,还在“迎接十六大,加快云南发展”理论研讨会和“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上发表了《浅谈“公民道德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找准契入亮点加强文化交融——中缅和谐文化建设之我见》(获二等奖)的理论文章,并收入《迎接十六大加快云南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选》《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论文选编》之中。

为了全面实施德宏州“边境文化长廊建设”,他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拿出了具体的方案,制定了具体的措施,从1993年至1995年的三年间,他四处奔波,争取到了1900余万元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为州和县市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文化馆等业务用房,大大改善了德宏州基层文化工作的条件。同时,为了突出德宏的特色,又率领一班人,在全州范围内抓了“饮食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和“军警营文化”等44个类型文化示范点,引起了文化部和省人民政府的重视,并于1995年11月在德宏召开了“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

由于杨忠德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调研与决策、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1997年被州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一次。

四、赵家祥

赵家祥,男,生于1947年11月1日。系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河西乡勐来村委会二古城自然村人,高小文化,1963年9月从事教育工作,2000年9月退休。1964年5月加入共青团,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在37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多年任二古城小学主任、勐来完小校长。1965年至1996年间七次被评为县、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三次被评为省州级先进工作者。1994年出席云南省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92年至1994年出席县级两届党代表;1994年出席州第三次党代会。1981年参加云南省民族工作会议,会议期间联名提议《德昂族更名》一案。1982年至1988年曾当选为梁河县第九、第十两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77年随德宏州民族参观团到全国十六个省市进行参观考察。退休后于2003年组织梁河、盈江及县州直单位德昂族老年互助基金协会,曾拟稿德昂族老年协会互助基金管理工作章程。十多年来从事德昂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搜集和编纂工作,著有《德昂族历史文化研究》一书。

五、何腊扎

何腊扎,男,德昂族,1950年生,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主任科员,第一个德昂族人民教师。个人收藏德昂族文物“千总帽”三顶。

1968年9月至1971年7月在南虎当民办教师和生产队记分员。1971年8月调上芒岗创办学校至1974年2月调回南虎小学任教。1980年至1982年1月在潞西市勐戛茶叶菁小学任负责人。1982年2月至2001年在州民族宗教局工作。经研究工作安排他为征集德昂族组组长,要求征集7个支系的服装服饰。现编了7个支系的村寨,完成了征集任务。经组委会来德宏验收合格的送上昆明参展。到布展工作时,领导研究安排他去参加博览会,作为工作人员和讲解员。在2000年6月28日至7月9日在昆明布展、讲解工作,他在工作中按要求积极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光荣任务,使德宏组织的各民族服装服饰参展的展品荣获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展品组织奖。在2007年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德宏首届葫芦丝文化节”葫芦丝演奏邀请赛普通组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六、姚凤兰

军弄乡哈里下寨自然村是一个德昂族集中的村寨。这个寨子从1993年至2003年,连续10年保持了云南省“文明村”的光荣称号,这是德昂族的骄傲。这些荣誉的取得,还得从在寨子里传播文化的姚凤兰老师说起。

姚凤兰老师,山生于1951年,那时,还很少有人知道要读书,而她自小就有了为德昂族争光、为德昂族奉献的理想,决心要读书。当时,由于家里很穷,她只能读完初小,就回家务农。回家后她努力自学,工夫不负有心人,1971年,20岁的她参加了工作,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她虽然不断的自学,但还是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1978年,她到大石桥师范参加培训,回来后,她一直在下寨小学任教,从此,山寨里无数的孩子进入了学堂,在她的教育下学习起了汉语知识,学习起了各种先进的文化。

姚凤兰老师在德昂山寨里既一个人教几个年级,又采用双语教学,长期从事“双语”“复式”教学工作,使她积累了很多教育教学经验,创造出了德昂山寨复式教学的新方法。在“双语”教学上,她一面用汉语讲解,一面用德昂语讲解,不厌其烦、耐心而细致地工作着。村里的德昂族人有困难,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姚老师就用自己的工资先垫上,可是这一垫,就是几十年。谈起这些,姚老师总是说:“我把教育当事业来做,这样我才能奉献,学生才会求进取。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生活需要阳光,教育需要春风雨露和鸟语花香;生活需要奋斗,教育也需要不懈追求;生活需要创造,而教育也需要学以致用。”正是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整个山寨的德昂族人一步步的走了出来,让德昂族人的孩子一天天健康的成长。几十年来,哈里下寨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总是100%,教学质量在全乡名列前茅。

过去,县里来的工作队每次到寨子开展工作,都把开会地点定在她家,当工作队用汉语讲了以后,为让村里的德昂族人听懂,她又再用德昂语翻译讲解一次,尽量让德昂族人明白会议精神。

姚老师还曾是县、乡人大代表。她在参加了县、乡人代会后,都要把县、乡的会议精神贯彻到村里,让家家户户都了解上级的会议精神。经她长期的教育和宣传,村里的人们思想观念改变了,积极发展生产,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努力着。

六、杨忠平

杨忠平,德昂族民间艺人。2009年已50岁的杨忠平掌握着丰富的德昂族民间传统文化,他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精通民间声乐、器乐、舞蹈、口头文学和民俗礼仪,特别是对葫芦丝和丁琴两种器乐,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葫芦丝和丁琴是德昂族的民间传统乐器,是德昂族青年用来表情达意的媒介,它是德昂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忠平演奏葫芦丝和丁琴的技艺可谓精湛高超,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但传承了父亲制作葫芦丝和丁琴的技艺,还对丁琴的制作进行改良,改良后的丁琴除演奏传统的德昂族民乐外,还能演奏更多的曲调,为民间传统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杨忠平曾多次应邀参加缅甸及德宏州各县市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和德昂族民间文体活动。2002年8月,杨忠平参加了德宏州举办的首届歌舞乐展,并以一曲《赛可调》获得了一等奖。

七、赖永良

赖永良,德昂族研究会会长,省科协副主席。赖永良是德昂族首位到省直机关任厅级领导的干部。翻开赖永良的为官之路,可以说显得有些“简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潞西县委办公室;随后因为喜欢教书主动要求去党校当老师;1993年3月份,被任命为潞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调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大工作;2003年8月到昆明担任省科协副主席,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在省直机关没有厅级干部的历史。“当时有省领导找我谈话,说这是省委组织部直接向中央组织部请示汇报后决定的,为的是更好地落实民族政策。”赖永良说,一直以来,国家和省里都有很多很好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一直都照耀着我,也照耀着所有少数民族”。

德昂族群众80%以上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由于居住环境比较恶劣,加之交通不便、缺少水源,德昂族群众生活水平多年来难以得到改善。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后,一些祖祖辈辈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德昂村寨实施了整体搬迁。赖永良至今难忘当年说服动员一个德昂村寨搬迁的事情:“当年我几乎是‘逼着’乡亲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我告诉乡亲们,下山后,一是可以不再辛苦地背水;二是离公路近,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易;三是子孙后代可以不再重复我们祖辈的贫困了。最后,乡亲们终于被说服,高高兴兴地下了山。如今,这些下山来的乡亲们不仅养了猪、用上了沼气,孩子也能够到就近的村子去上学。一部分农户还买了拖拉机。这个整体搬迁的德昂村还出了一批科学养猪、科学种植果树的能手,成为富民兴滇示范村。”

八、王国义

王国义,镇康县军弄乡哈里村农民。1979年,创作水粉画《支农到山寨》,由镇康县、临沧地区逐级推荐到云南省里,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云南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边疆新貌美术作品展览会。1982年,创作年画《欢送参军》,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国家民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画展”,被评为佳作奖,作品被中央民族文化宫文物组收藏,后发表于《美术》《民族文化》等刊物。1983年10月,王国义、姚正科、姚正勇的美术作品,参加云南省举办的农民画展,王国义的年画《崩龙族家庭》荣获二等奖,姚正科的画荣获三等奖。王国义、姚正科等人的艺术业绩被载入《镇康县民族志》一书。

九、王岩刚

王岩刚,男,云南潞西人。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潞西县三台山人民公社主任、三台山区区长,潞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李宝莲

李宝莲,女,1961年生,云南省盈江县人,大专学历,1979年考入德宏州民族歌舞团,任专职独唱演员,1980年到云南省艺术学院进修声乐,成为德昂族第一位女声独唱演员。1989年毕业于云南省委党校,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3月、1998年2月分别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8月28日,任云南省民族学会德昂族研究会副会长,2002年7月任潞西市三台山乡副乡长,2004年7月任潞西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十一、艾傈木诺

艾傈木诺,汉名唐洁,女,生于1970年,云南瑞丽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边疆文学》《滇池》《中国民族报》《文艺报》《民族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诗刊》等刊物。2005年组诗《蝴蝶情绪》荣获“边疆文学奖”,诗歌《冷水沟》收录入《2007年中国最佳诗歌》,诗歌《以我命名》收录入《2007年中国新诗年鉴》,另有多首诗歌收录入2007年和2008年《女子诗报年鉴》以及各种年度选本,并著有诗集《以我命名》。《以我命名》的出版,结束了德昂族没有个人文学作品专集的历史,该书于2008年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

【注释】

[1]赵纯善、杨毓骧:《德昂族概览》,199~200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