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学在我国恢复重建,无论是最初的“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乃至后来的“公共行政管理学”,只能说是名称上的些许差异,其研究内容的实质却并无大的不同。有学者指出,20多年来国内的行政学研究事实上是“政府管理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政府职能、政府组织、政府人事、政府决策、政府效率、政府监督、政府改革等静态的、制度上的“内向型行政”内容,少有问津动态的突破行政区划、一体化空间上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29]。通观现有国内外有关政府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以政治学的视野进行观察分析,着眼于中央与地方及地方政府间的结构安排与权限划分等等,其中尤以中央地方间的纵向关系的研究居多,而对于平级或没有权力隶属关系的横向政府间关系却论及甚少。事实上,随着各地方间经济投资、社会活动和联系合作的增多,地区政府间的跨区横向关系结构研究日益重要。基于此,本书立足于对区域一体化层面的政府间动态关系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传统行政学研究的狭隘范畴,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与创新意义。
在分析方法上国内行政学研究主要习惯于定性研究,单有形式理论上的积累,缺乏实证深入的观察与分析,不足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基于此,本书着重于从公共行政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考量长三角区域府际关系的动态变迁过程及区域合作行政模式的发展方向。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在规范理论研究及文献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区域行政发展状况的中西方比较分析,针对长三角开展实证研究与构建定量模型。具体研究方法包括:①团队实地调查方法,通过大范围的观察、访谈与小组讨论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②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官方、学界及民间的报纸、网站、报告、档案等的文本分析,对区域合作的官方与民间话语进行解读,了解区域合作在观念层面的间接反映与建构;③定量研究方法,建立长三角府际关系分析的博弈数据模型,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的问题与困境进行定量分析。本书将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探求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发展的府际关系框架与公共行政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