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与区域市场的开放型呈正相关系

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与区域市场的开放型呈正相关系

时间:2024-09-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表现为经济的聚集与扩散、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和大规模城市化3个主要的阶段。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矛盾由来已久。第三章“区域视角中的府际关系与行政区划”。在深入分析了纵、横向府际关系的前提下,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区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其对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二、基本框架结构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与区域市场的开放性呈正相关关系。在世界上,打破自然的、人为的障碍而实施市场空间整合的巨大收益诱惑,甚至迫使主权国家在一定范围内让渡传统权力(典型例子如欧盟)。在我国,地方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空间的整合,也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迅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在未来也可以应用于东北三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上,从而实现整个国家的跨越。另一方面,从现实的社会诉求来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社会信息化、组织网络化以及国内经济市场化和地方分权化的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多和复杂起来,这给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否回应这些现实诉求,应对这些严峻挑战,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本书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区域合作行政体制及其实现类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府际关系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及方法进行规范理论的构建与经验现象的解析,探讨如何通过地方行政区域间机构、制度、利益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合作行政体制。在新时空背景中,本书尝试着一种从地方→区域→国家发展的逻辑设置,尝试着进一步拓展邓小平时代“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区域发展战略构想,通过对区域公共行政的系统理论研究、中西比较分析与个案研究分析,尝试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借鉴及应用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区域政府间关系及互动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发展目标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与模式选择。

全书章节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其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表现为经济的聚集与扩散、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和大规模城市化3个主要的阶段。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带有明显的特征,通过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非均衡—联动式发展、区位优势与内生交易费用、轴线、圈层和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等。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也推动着传统地方行政的重塑和再造,以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其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第二章“竞争与依存: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合作行政”。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矛盾由来已久。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空间内的自由流动与一体化发展。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及政府所固有的经济职能,使得地方经济更多地表现为“诸侯”经济,即行政区经济。本章节分析了两者的矛盾冲突,提出两者关系的辩证性及相互协调的可能性。由于地方行政所固有的地方保护主义、制度性壁垒及地方间的利益冲突等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区域合作行政的出现与兴起是一条必由之路。

第三章“区域视角中的府际关系与行政区划”。府际关系,主要包括中央—地方垂直纵向关系,地方—地方水平横向和斜交横向关系两大类,是行政区划设定及调整的基石。在深入分析了纵、横向府际关系的前提下,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区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其对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最后,作为对行政区划的补充与完善,本书认为构建区域整体规划是一个在当前发展阶段有效配置地方经济、社会资源的可行性方案。

第四章“区域合作行政的整合与分散”。主要从行政制度整合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如区域行政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地方行政组织间的互动与合作、中央政府的宏观协调机构与机制等等,对跨行政区的区域性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协调。在本章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采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中央—地方、中央—区域、地方—地方3个不同层面的利益博弈过程,探讨了区域行政形成的政策网络环境。此外,在区域行政整合过程中还面临着地方分散主义与反一体化倾向的压力,对此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五章“多元复合体制——区域合作行政实现的构想”。由于区域合作行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具有跨行政区的特质,其实现形式的构想还在不断摸索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本书从这一现实出发,提出了“多元复合”的区域行政体制的创新构想。在此构想的框架内,进一步提出了专题项目式合作、区域/流域治理、区域行政专门区、经济协作区、城市联盟等几种区域合作行政模式的实现形态。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合作行政的未来发展走向。

【注释】

[1]“15+1”分别是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再加上台州。

[2]“长三角有能力全面发展”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2/node13617/node13623/userobjectlai402847.html,2003-12-8。

[3]这一部分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瑞莲教授“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与发展”(载《公共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的参考与启发。

[4]G·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杰拉尔德·达克沃思公司1957年版,第26页。

[5]A·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6]〔德〕柯武刚、史曼飞著:《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85—486页。

[7] 〔英〕F·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下卷),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17页。

[8]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October):416-424,1956.

[9] Morgan K.The Learning Region:Institutions,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newal[J].Regional Studies,1997,31(5):491-503.

[10] Cooke P.Uranga M.G.,Etexbarria G.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8(30):1563-1584.

[11] Paul R.Dommel: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n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Sage Publication,Inc.1991.

[1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http://www.plansky.net/showarticle.php?id=548&class=6。

[13]刘锋:“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创新”,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

[14]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5]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的区域行政研究”,载《公共行政》2002年第3期。

[16]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7]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公共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18]傅梦孜主编:《亚太战略场》,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页。

[19]〔美〕J·H·米特尔曼著:《全球化综合征》,刘得手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20]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21]同上书,第95—99页。

[22]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3]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4]同上。

[25]埃德加·M·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26]同上书,第220—221页。

[27]韦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28]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9]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载《公共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