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
如果说行政区划是按行政手段,对相互关联的自然区域进行的人为划界,那么经济区则是按经济关联度,对不同行政区域重新进行的自主组合。前者是“分”(行政划分),后者是“合”(经济融合),两者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是一对矛盾关系。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有专家指出,中国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彼此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在行政区划下,官员们辖内执政的功能和他们所执行的区域经济功能完全是割裂的。而这种各自为政,往往会造成区域内由于利益不同的重复投资,资本极大浪费,不但会影响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甚至可能引起恶性竞争。这将使得长三角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可以说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地方经济相比,行政区经济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与建立在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经济区经济相比,行政区经济又是一种滞后的区域经济类型。从正面效应来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放权,各地政府都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性空前高涨。正是地方政府发展“行政区经济”的这种空前积极性才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行政区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后,行政区划对经济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强,自然滋生地方本位主义,各地政府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在各个层面到处可以看到的市场分割、地方封锁、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诸多“行政区经济”负面影响。“行政区经济”的正负面影响将伴随中国整个转型阶段长期存在。从行政区经济过渡到经济区经济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与此同时,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在WTO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必须打破行政区经济,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11]的转变,才能整合长三角各种资源,使其在全球区域经济竞争中发展成为辐射力更强大的长三角经济圈,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从而提高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行政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内外部压力,必须要在行政区范围之外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寻求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行政区经济将逐步瓦解,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又将形成与发展,主要体现为地方发展对区域内协调合作需要的增强。因此,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作为成长中的国际级大都市、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巨大辐射力不言而喻,上海周边城市只有充分利用上海的辐射力,主动去接受其辐射力,才有可能迅速发展起来。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苏州和嘉兴是距上海最近的两个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苏率先建成了苏州至上海的高速公路,结果苏州迅速崛起,而当时浙江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宁波,5年后嘉兴至上海才通上高速公路,尽管如此,嘉兴在“无缝接轨”上海后,经济迅猛发展,GDP和引进外资连续几年增幅浙江第一,2005年嘉兴实际利用外资已超过杭州。而在江苏省内,沿沪宁线向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随着距离上海越来越远,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越来越弱。当然上海离开了江苏、浙江广大区域腹地的支持,也会失去持续发展的空间与动力。所以,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行政区经济必将逐渐突破区划的束缚,实现资源要素在地方市场间的自由进入与流出。我国以纵向运行为主、过渡性质的行政区经济最终将走向以横向运行为主,区域之间有序竞争,开放的、一体化的、市场性质的经济区经济是发展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