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并极力推广的一项价值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美国把战火燃到我国东北边境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的社论,要求开展抗美援朝的思想教育,铲除帝国主义在中国长期侵略所遗留的政治影响,并将这种斗争引导成为热爱祖国的高潮。1961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高教六十条》,把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列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目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尤其重要。邓小平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江泽民也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抓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越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教育对象以及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都作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及深远历史意义,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要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006年,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其中“爱国”便列在其中。更为关键的是,“爱国”的价值理念被排在了个人价值层面的首位,其中有着深刻的含义。首先,应该看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是有机统一的完整整体。在这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例如,国家层面的富强同样也可以落实在社会建设层面,即社会全面实现了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也可以落实在个人层面,实现个人物质、精神生活的提升;而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也必须是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爱国被作为个人价值理念的首位,其用意正在于从个体层面来维护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只有每个个体都努力践行维护国家利益的理念,国家的富强才有最深层次的保障。其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其中爱国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个人政治道德被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无论何种个人的道德理念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德行的实现必须在其所属的城邦之内,所以个人的价值追求一定要以维护价值本身得以实现的前提和环境为先决条件,因而爱国理念所设定的正是这样一种整体的全局观和集体意识。试想,如果是脱离了人与人关系的单个个体,如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那么他哪来的敬业、诚信和友善可言呢?所以,坚持有机、平衡和综合的观点,才能对每一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作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就个体而言,价值观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章将从概念辨析、历史源流、当代特征和如何行动四个方面对爱国价值理念作一个全面的论述。
一、“爱国”的概念辨析
爱国,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世界各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理念。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提倡爱国。美国举行国家庆典时,人人都要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俄罗斯每5年就要专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引导人们坚定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法国中小学都开设了爱国主义课程,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的《最后一课》更是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国呢?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国外学者谢夫勒认为,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爱和忠诚。美国教授S.内森认为,作为爱国主义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对自己国家特殊的爱;对作为某一国家的个人身份证明的认同感;对国家利益的特别关注;为了促进国家的利益愿意作出牺牲。但是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对爱国进行理解是不充分的,结合唯物史观,并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爱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本身,已经赋予了其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情感层面。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人们为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常常要组成群体向自然索取生活和生产资料。在一定物质生产基础上,人类逐步形成群体,进而由于长期的交往过程,而逐渐扩大为一个、数个甚或数十个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因其活动疆域的相对稳定,形成了后来“祖国”的雏形。这时,人们对价值仅仅有一种直观的、朴素的、基于效应关系的认识,即通过人与人的联合可以在不确定的自然中保证自己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满足。于是,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亲密的情感,对自己定居的乡土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依恋。
其次是认识层面。随着剩余产品、分工、阶级、国家的出现,人们产生了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对价值也形成了一种理性认识,即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既是生产价值的主体,又是通过创造活动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客体。人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人的价值观既是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又是对他人、社会需要的满足,从而使人的价值以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双重角色得以表现,这又推动了人们的爱国情感上升为一种爱国认识。其一般内容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对自己祖国命运的关心。
最后是行为层面。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与频繁,人们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价值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即认识了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统一中,社会的价值是价值体的主要方面。从而推动了人们爱国意识上升为爱国的行为,其一般内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并以忠于祖国为重。
现实中,“爱国”的三个表现层面在实践中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贯通的。情感层面因素是“爱国”存在的基础。它源于人们征服自然、抵御外强的需要,但对需要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心理,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条件的一种经验的反映。认识层面的因素决定着“爱国”情感的指向,制约着“爱国”的认识水平。它的产生依赖于情感因素的积累与升华,并把需要之间的社会关系提炼成为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由于在各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占有相当比重,爱国理念的民族性、阶级性已经以观念的形式潜藏其中。行为层面的爱国表现是情感和认识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桥梁。它把爱国认识具体为实践,是情感因素和认识因素得以展现的必经一环。
因此,当我们来谈论作为价值观的“爱国”规范时,同样要综合情感、认识和行为三个层面来考察,特别是后两者。因为普遍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指的主要是人们的理性认识和意愿行为层面的内容。价值观层面的“爱国”指的则是,在爱国主义的理念指导下,在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是非判断标准。进一步来看,作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之一的“爱国”理念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和传承的结果,有其历史的血脉源流。在经过了儒家思想的礼教制约,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西融汇,又经过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近半个世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后,可以说,“爱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对这点的充分认识,将在认识层面有效地加深对于“爱国”理念形成的理解。
二、“爱国”理念的历史源流
(一)传统文化对“爱国”理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方面表现出显明的特质,这些特质对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在自然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万物与吾一体”,强调人和自然的统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把观照天地自然的过程看作是主体的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这种文化心态导致人们忘却私我,而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忧患意识。这种“入世”精神和忧患意识体现在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一方面将国家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当国土受到侵犯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来保卫它,誓死与山河同在;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社会理想看作“天人合一”的产物,将实现社会理想看作是一种受自然规律驱使的行为,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舍生忘死。这种社会理想又与一定的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不屈不挠地斗争也就成了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如屈原在因主张变法而被谗遭贬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社会理想。并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勉,这正体现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与他经世致用,改革政治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
其二,在政治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一统”。向国家转化的华夏部落在与黄河水患搏斗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凌驾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的统一的专制王权;在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个体小农不仅需要有一种统一的、高高在上的君权在政治上代表他们,而且还必须有一套统一、有效的行政机构和制度来组织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协调社会生产,以及组织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交流等。而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也不断强化“大一统”的基础。因此,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就成为中国爱国主义传统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宗法制度度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这种制度下,由嫡长子继承的君王不仅是天下的“大宗”,享有祭祀祖先的特权,同时又是天下的共主,拥有天下的土地。因此,君王实际上是土地和家族制度的人格化。这就必然推导出天下统一于君主的“大一统”理论。因此,中国古代反对分裂,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必然与忠君联系在一起。
其三,在伦理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天赋人权”的思想因素,但不乏“天赋价值”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每个人天生具有自身价值,即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而这种自身价值又总是与家族、宗族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群体的贡献中才能体现出来。这就决定人们对群体利益非常重视,认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人的一切需求甚至个人的生命,强调公而忘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群体。这就是产生中国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基础。在这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人们在民族和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可以舍去自己的一切来保卫它。从霍去病的“匈奴不灭,无以为家”到宗泽的“得捐躯报国恩,足矣”,从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到邓世昌的“吾辈以军卫国,早置生命于度外”,无不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民族精英们的爱国主义选择。
其四,在历史观上,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很早就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西周周公主张“敬民保德”,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时期管仲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重民”,“使民有时”。到战国时期,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使统治阶级中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老百姓是统治的基础,是国家之本,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这种思想对爱国主义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开明官僚和士大夫在平时能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民请命。在国家发生内乱、分裂或外族入侵时,除了保卫国土和政权之外,保护百姓,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也就成为了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斗争中往往比较注意利用民众的力量,重视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如宋朝名将宗泽和岳飞都把广大人民群众看作抗金的重要依靠,实行联络民兵、团结抗金的方针。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也经常告诫士兵:国家驻军沿海是为了巩固国防,保卫百姓;百姓纳税缴粮养兵是为了保卫家乡;只有保卫百姓的军队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更是主张“民心可用”。面对英国侵略者,他招募渔民、船夫、水手,组成“水勇”,以此来对付侵略者。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爱国主义传统丰富内涵。这些爱国主义传统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是值得我们大力效法和宏扬的。但必须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较多的糟粕,从而也对中国的爱国主义传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在范围上有较大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表现在:第一,所爱的国家往往局限于以君主为代表的一家一姓的某一王朝,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主义色彩。当一个王朝取代旧王朝时,那些效忠于旧王朝,“饿死不食周粟”的顽固士大夫也往往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第二,所爱的国家往往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民族,具有浓厚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然而,各民族或各民族政权在当时的民族对立或民族战争中,总是从本民族的狭隘利益出发,以“爱国”为号召,从而出现“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的现象。第三,传统的爱国主义缺乏一种“世界意识”而具有较严重的封闭排外性。这种排外性表现在以爱国为理由,顽固地排斥国外先进的东西,保护自己落后的东西,甚至连自己的落后都不愿意承认。
对于上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糟粕导致的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局限性,我们无需苛求于古人,但是在我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时,却不能不有所批判。
(二)中国共产党对“爱国”理念的塑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并正在逐步迈向独立和富强。其间,对于受数千年封建社会熏陶的“爱国”理念,中国共产党也对之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中国革命成功的一项积极的思想因素。
首先,这种改造主要体现在,“爱国”就要热爱中国共产党。既然要对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旧中国进行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由于有了政党,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才得以政治上组织起来,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政党也因此而必须成为阶级斗争的指导者。近代农民运动,“由于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而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许多反清小团体的联合,缺乏为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到底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始终也没有形成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就不可能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起到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好地组织本阶级队伍,并率领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乃至反清目的一经达到,整个同盟会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资产阶级共和国目标也终成泡影。也正是由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无力拯救中华,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我国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急需有觉悟的革命先锋来领导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其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有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中华民族从三大敌人的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使祖国获得了独立、自主。正因为这样,我们党赢得了一切爱国力量的拥护和爱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由衷赞颂,不仅饱含着全体人民对我们党的无限深情,而且形象地表明:爱国运动的历史,早已把我们党同祖国的兴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热爱祖国,希望她兴旺发达,就要热爱伟大中国共产党。
其次,爱国要结合具体国情。追求国家独立的革命事业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认清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正确认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把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明确回答了中国爱国革命所处的阶段,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经过22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取得了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彻底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搞革命要正确认识国情,搞建设也同样如此。建国后,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的课题。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党对于我国处于什么历史阶段这个最基本国情并没有弄清。从50年代后期,常常发生“左”的错误,不论是在阶级差别消灭方面,还是在政治经济体制变动上,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都犯了急性子的病。究其原因,无一不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偏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遭受挫折。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再证明了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照搬马列书本不行,照搬外国经验不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就是邓小平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三,爱国理念的实现要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唤起民众”是孙中山临终前发出的感慨。毛泽东总结了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半个世纪中国革命经验,指出五十多年来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教训就是“唤起民众”这一道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优良的作风,终于一步一步地感动了人民大众这个“上帝”,从共产党最初所影响和领导的地方,到敌人统治的地方,在共产党高举的革命大旗之下,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力量,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爱国革命的历史车轮,经过无数艰难曲折,走向最后胜利。今天,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基础还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要克服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就需要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维护和加强这种团结,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三)改革开放时期“爱国”理念的转变
国家的生存环境、发展态势、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及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民的国家认知、国际意识及国民心态。爱国主义观念也因此在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爱国”理念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新的转变。
1.爱国主义生发的社会土壤和历史空间发生变化,必须实现以外生型为主向以内生型为主的转变。
近代的爱国主义主要是由帝国主义入侵和外来压力而导致的民族意识的猛醒,以被动性和自发性为主要特征。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屡次入侵、掠夺和奴役,给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激起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心声,形成了社会各阶层团结一致、携手并肩、共赴国难的强大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此起彼伏、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使处于朦胧状态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生存发展意识、团结斗争意识随之觉醒,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观念不断得到催生和迅速扩展蔓延,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画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揭开了国家独立自主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虽然国家安全方面的压力和外部干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就目前中国实力和内外环境来看,上世纪早期那种‘亡国亡种’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国内”。在国际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中国已经从一个地区性大国走向国际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内外环境、国际地位、安全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传统爱国主义的生存土壤已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振奋民族精神,焕发爱国热情,必须自觉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深刻把握时代精神的新内涵,积极探寻和培植爱国主义新的生长点。必须立足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土壤,建构爱国主义的新平台,开拓爱国主义的新空间,积极引导爱国主义由外生、被动、应激型向内生、主动和自觉型转化。中国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时时伴有杂音,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外部干扰和刺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又找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新根据’,那就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模式’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越是在这样严峻的外部干扰面前,越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牢牢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主轴和大方向,谨防由“受害意识和敏感自尊”而引发的过度反应。要将外部刺激和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因此,着眼国家生存状态和国家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在坚定民族自信心和保持民族忧患意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要引导国民正确认识国家生存发展的严峻环境和外部挑战,又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不断提炼和丰富爱国主义的新鲜内涵。
2.爱国主义认知的宏观背景和现实方位发生变化,必须实现以封闭型为主向以开放型为主的转变。
自鸦片战争始,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开埠通商。侵略者的枪炮声不仅震醒了“中央”帝国的沉沉大梦,也为这个没落王朝带来了异质的外部世界的全新信息,从此,“学习”、“改革”与“追赶”的种子便萌生和镶嵌在了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振兴中华”成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魂牵梦绕的共同心声。建国以后,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限制,我们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这虽然激发了我们的自主、自立、自强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胜利。但长期隔绝于外部世界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牺牲了与世界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交流的通畅渠道。爱国主义教育和观念也主要着眼于中华民族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和宏伟目标的鼓舞。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突破了“左”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大胆打开了国门。现实西方世界与我们过去观念中的西方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人们在一个新鲜的外部世界以及如何与之交往面前迷茫无措了。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民族工业前途和民族品牌命运的论争就是这一变化对国人情感与自尊的触动。“入世”谈判中的困顿与犹豫,既有国家利益的长远考量,也有自身经济发展和国民情感承受能力的现实顾忌。扩大开放进程中不时出现的种种担心与警告,都折射出走向世界的愿望与自我保护的本能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与世界更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作为现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中国只能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因此,爱国主义认知必须介入新的社会空间,开拓新的思考领域,在更宽广宏大的背景上寻求新的现实支点。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必须由单纯的政治、道德层面重点向经济、文化层面拓展延伸,形成中外全面交流现实格局下的新视域。必须认真研究爱国精神与世界眼光、国家利益与国际义务、民族文化与其他文明、理想信念与现代价值、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的关系等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成功做法;改变传统的防御性思维习惯,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培育全球视野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和爱国观念,使爱国主义观念在世界大市场经济的新土壤中汲取营养,在国际全方位竞争的新实践中得到滋润。
3.爱国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视角发生变化,必须实现以情感型为主向以理智型为主的转变。
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深厚情感。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均不能视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有其重要的政治理念或人生哲学支撑着的”。近代爱国主义以民族自尊、自信与自强为主体内容,以我们民族伟大的奋斗历史和辉煌的古老文明为深厚历史基础,以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为现实支撑,以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为目标牵引。这种思想和价值体系虽然建立在历史沉淀、经验总结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浓厚的政治氛围下,缘于无意识的思想立场定式和有意识的现实价值取向,仍不免渗透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摆脱民族情感的心理认同、自我认知的主观缠绕和短期政治需要的视角局限。在扩大开放和中外文化交互影响渗透的情况下,必须自觉实现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和价值视角的转变。着眼和服务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打破陈旧落后观念的束缚,由短期需要向长远建设着眼,由自我认知向比较认知发展,由单一视角向综合视角转化,实现由渗透较多情感和主观因素的观念形态向更加理性、辩证和科学的观念形态的过渡。
爱国主义源于情感,根植于情感,但又必须超越本能的情感。近年来,对日本钓鱼岛所谓的“国有化”、中美撞机、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阻挠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等一系列事件的强烈反应,深刻凸显了爱国主义情感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理智考量的碰撞。这实际上预示着成长中的新一代对历史问题、国家利益、爱国观念的不同理解与呼吁,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在新的发展态势和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认知和定位自己的问题。如何超越狭隘的民族自尊和民族主义,实现辩证的民族自我认知;如何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锻造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民族精神;如何正视改革开放中的腐败现象和社会问题,借鉴西方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文明成果等现实问题,更是涉及民族情感和政治信念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理性态度,深刻认知民族根本利益与国家发展战略,韬光养晦,高瞻远瞩,沉着冷静,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积极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的大局;必须突出文化自觉,拓宽思想视野,在中外比较中重塑民族自尊心,在国际竞争中重建民族自信心,努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4.爱国主义实践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特征发生变化,必须实现以斗争型为主向以发展型为主的转变。
近代的爱国主义实践主要是在与外部世界处于敌对和战争状态下,为争取民族生存和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政治、军事抗争形式。建国后,由于客观环境和思想认识的原因,也始终着眼于防范和抵抗侵略的现实方略。但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和悲壮抗争过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安全与尊严,首先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血雨腥风的近代历史凝铸的警世篇言,也因此才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懈探索和艰难跋涉。历史和现实一再昭示,唯有发展与强大,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才能摆脱以血抗争的命运,实现人民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但和平和发展是主流和大势所趋,国家的根本任务也由防御战争、抵抗侵略转入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爱国主义实践的主题必须由主要着眼民族生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防卫和斗争形态向主要着眼国家发展、繁荣、富强的建设和竞争形态转化,并通过发展更好地争取生存发展空间,更有力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权益,赢得更有利的斗争地位和竞争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社会信息化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仅仅依靠情感本能、文化认同和思想教育建立起来的爱国信念也是不牢固的,唯有通过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不断夯实和进一步巩固爱国主义的现实基础,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质保障。
三、“爱国”理念的当代特征
在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在充分继承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近现代爱国传统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当代中国的爱国价值理念作出必要的概括,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这是当代爱国理念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所指的“国”,即指祖国,又指“国家”。“祖国”和“国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祖国具有民族性、自然性的意义,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的意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祖国的感情,可以为不同阶级所共有。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制度,在当今中国已经同国家结合在一起了,即社会主义国家。爱国,即为爱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同样,爱社会主义就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爱国不是空洞的,它是同正义、同先进的制度结合起来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使中华民族结束丧权辱国的历史,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昭示,中华民族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向繁荣、富强和兴旺发达,只有靠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其次,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或理想。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的主题决定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当今的条件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三者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爱社会主义,反过来说,爱社会主义也就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就是最大的集体,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也就是从根本上维护集体利益,社会主义运动是集体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而集体主义则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所必须坚持的价值方向。所以,无论是从中国历史的进程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本质内在联系上看,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本质表现。
(二)爱国主义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相联系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山河破碎,民族遭殃。因此,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的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成为爱国主义在国家独立观上的重要表现。这表现在三方面。
爱国必须把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国际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取得独立解放的民族和国家,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风浪里,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可谓是现实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和客观要求,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而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政治使命。
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维护民族尊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该有权自己选择在本国实行何种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本国的命运和前途,这是维护民族尊严,高举爱国旗帜的现实要求,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众多,中国的事情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而必须是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考虑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复杂多变,在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关系的问题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时时处处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可以说,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民族尊严,是当今中国人民最大的政治,作为一个爱国者,必须时时刻刻维护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三)爱国主义与维护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相联系
爱国就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反对动乱。安定则兴邦益众,动乱则祸国殃民,这是全国人民的共识,也是历史的结论,一百多年来中国战乱颇仍,经济停止,人民遭难,“文革”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使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我们必须始终明白,在我们这样一个饱受战乱和动乱蹂躏,饱经曲折和磨难,有着十多亿人的发展中国家,维护长期稳定,就是维护国家的前途和希望。
爱国就是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才能谈得上全国的稳定,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和主要表现。无数事实证明,聚则强分则弱,爱国就必须维护民族大团结。要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就必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同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同时必须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爱国就是要以统一祖国为己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贡献。现今,在国际上,还有人企图分割我国的西藏、南沙等领土、领海,一个繁荣、强盛的中国必须是一个统一完整的中国。因此,维护祖国统一,争取祖国统一成为今天中国各阶层人民最大的爱国愿望和政治责任。历史昭示我们,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是爱国主义的最根本的表现,是爱国者最起码的政治标准,在当今坚决维护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我国领土完整,坚决与那些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做斗争,是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应有体现。
(四)爱国主义与追求国家的发展、富强相联系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总是与时代主题密切联系,当代中国的最大主题是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这也规定了献身国家现代化建设,追求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是当代爱国主义最重要的要求,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制于人。纵观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很大程度上看经济是否强大。在严峻的历史挑战面前,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为此,作为当代爱国者就是要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改革洪流中去,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要把远大的理想同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在今天爱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高不可达的事情,爱国就在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在每个人奋斗的事业中。为此,要发扬实干安邦的敬业精神,把爱国主义与脚踏实地的务实工作作风结合起来,要情系祖国,立足本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爱国之情化为建国之志,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具体化、岗位化。这是当代爱国主义最现实、最直接的表现,也是爱国主义在和平时代的重要体现。
(五)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统一
对外开放是振兴国力的必由之路,是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远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有远见的爱国者就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尽管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交流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且规模很小。但对各国经济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到后来,如在中国的汉、唐时期,两个朝代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因此,促进了同周边国家的往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在封建时代对外开放有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在商品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已经到了相互依赖的程度。任何国家要发展,都必须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中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对外开放不是无任何原则和限制,更不是搞民族虚无主义,抛弃自己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去盲目开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始终以我为主,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前提,正确把握开放的“度”。既要摒弃搞闭关自守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搞无原则、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虚无主义,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植根于民族传统之中,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只有把民族传统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优秀文明结合起来,才能斌予现代化以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正确把握开放的度,始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才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的正确表现。
四、今天,如何做才是爱国
对爱国理念的历史渊源,对当代爱国理念的特征描述,都属于在认识层面的理论阐述。按照前述爱国理念的三层次结构——情感、认识和行动,我们知道理论认识有助于我们克服单纯情感层面的盲动性,从而更全面、更辩证地理解爱国理念,但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用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总是错综复杂,面对自身情感的冲动和外部的煽动性言论,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爱国热情,使之成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落入非理性的盲目之中呢?下面试举几个新近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一)打砸日货是爱国吗
2012年9月,日本政府抛出钓鱼岛国有化方针。此举公然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随后,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其间,爆发了许多非理性的打砸日货行为。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其实,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资餐店,累及无辜;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砸的是日本生产的汽车,损的是自己同胞的财产。不但损害了中国人自己,而且还可能会造成部分地区的治安混乱、经济滑坡,甚至影响到学生正常上课、机关正常办事、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从中推波助澜,或者予以舆论反面引导、扩大事态效果、形成公众影响力,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一旦国内社会混乱,会给敌对分子、别有用心者、西方势力等可乘之机。因此,当前更紧要的是谨防爱国情绪被利用。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若再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加以干扰,那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将被日本及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破坏。
“爱国”就是要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这不假;但是如何捍卫,要区分层次。国家层面,我们要据理力争,有理有利有节;个人层面,则要有序和理性地表达,个人选择抵制日货,没问题;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更不能打砸日货,公然损害他人财产。要知道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样是爱国理念的内在要求。毁坏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破坏了法律的底线。为了表达爱国之情而去犯罪,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任何受过良好教育并有一定修养的人,都会对此明确拒绝。这并不是说不要爱国,而是说要做于自己公民身份相符的行为来爱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许许多多表达爱国的方式,可以著书立说揭露日本右翼的险恶用心,可以捐助受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同胞,可以提起民间诉讼要求战争赔偿等等。但无论如何,非理性的暴力表达则不在此列。因此打砸日货并不是爱国,相反它所制造的人身伤害、财务损失和社会混乱,恰恰是祸国害民的行为。
(二)用苹果手机是爱国吗
现在,手机几乎成了必备的通讯工具。有些人,基于支持民族产业的理由,认为任何具有爱国情怀的公民都应该使用国产手机,任何不使用国产手机,乃至不用国产品牌电器的人都是缺乏爱国情怀的表现。鉴于眼下使用美国苹果公司手机的人特别多,他们提出,当代社会普遍缺乏爱国情怀。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分清爱国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这在经济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一个企业要成功必然要走全球化这一步。苹果手机的成功正在于它实现了全球化的经营战略。iPhone的屏幕来自日本,主板来自台湾,半导体存储器来自欧洲,无线网卡来自美国,应用软件开发则是向全世界开放,其中不少是中国软件公司。所以,一部iPhone手机其实是全世界各地生产者合作的产物,其中也有中国元素。使用iPhone手机也是对于中国软件工程师劳动成果的承认。
其次,但也是更关键的是,爱国理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种追求和技术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不属于同一层次。爱国根本上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种认同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当然有一部分也可以体现在使用的物品上,但这并不是最核心的东西,最核心的是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即认为自己是属于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历史传统。而历史传统之于任何民族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美国有美利坚的移民传统,欧洲有其贵族分封割据、各自为政的传统,中国则有自己大一统的农耕文明传统,这些都是由各民族自身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所决定的,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换的。爱国的根本就是在精神层面对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归属。
就器物层面而言,人所使用的东西从本质上看,在功能上都是大同小异。人们更多喜欢用iPhone手机其实是因为它在功能上新颖和先进,或是质量上有保证等等,但这些标准是一些普遍性的标准,放在哪里都能起作用,如果哪家国产手机生产商能把产品的功能做得比iPhone还要好,质量还要可靠,更炫更酷,那么用户自然会选择它。所以对器物使用方面的偏好,并不直接与民族的认同、爱国的情怀等高级的精神因素相连。中国有句谚语,“对事不对人”,用在这里则可以改换成“对物不对人”。对物的喜爱,是取其功能和质量,但对人则不如此。举个不很贴切的例子,虽然世界越来越开放,但是当今中国社会跨国婚姻的状况并没有显著增加,而且跨国婚姻的质量也并不令人满意,离婚率颇高。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人的爱和对物的爱,不是一回事。爱国之爱更多的是前一种对人之爱,例如对民族同胞的爱。这点海外游子的体会应该更为深刻。对物的喜爱和欣赏,则是对功能的追求,在这点上并不是只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可变通的、可替代的。而爱国之爱则几乎是不能变通的。即使是那些投敌叛国的变节分子,其思想也难免要经历一番挣扎。而更多意志坚定的仁人志士则是选择了以死明志,来坚守对祖国的热爱。所以,是不能仅仅以使用苹果手机来判断社会层面爱国理念的多寡的。
(三)拒绝雾霾,节能减排,爱国从爱护环境做起
2013年年底,我国华北和华东大部分地区爆发了雾霾天气,空气中的可悬浮颗粒物污染指数急速飙升,对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从一个角度揭示出,当今中国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治理好环境,如何还天空以蔚蓝,还河流以清澈,还空气以清新,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战略设想,正是在这一关键的时候提出的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决策。中国现今的污染问题,主要还是源于落后的产业结构,粗放型高能耗大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 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 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受能力。其次,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在那些绿色环保科技真正成熟和投入应用产生替代效用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节能减排,维护环境清洁。能坐地铁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不开汽车和摩托车;能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不用电热水器;能把空调调高到或降低一度,也要尽量做到。泱泱大国,13亿多的人口,每个人节约一点就是不小的数字。
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其实就是一种爱国的体现,就是一种最真实、最切实的爱国行动。国家是每个人的国家,从点滴做起,汇聚起来就形成规模效应。美国的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网络捐助,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黑人参议员送上总统宝座,相信中国人民的行动能力也不会差。举手之劳,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爱家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应该是每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公民的不二选择。国家并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她就是你脚下所踩的一块草地,呼吸的一口花香,谁都愿自己国家整洁美丽,谁都不愿成天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天气中,因此,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来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还祖国山河一片青山碧水!
附录: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是民族复兴和祖国强盛的希望所在。在这样一个群体身上,爱国价值理念的接受和体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大学生价值观中爱国因素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中爱国理念贯穿的现状作出分析和解读。
(一)问卷中的现状
1.对祖国的关切与热爱
多年来,人们质疑市场经济是否会导致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膨胀,对于没有经历过太多磨砺和苦难的一代更是多了几分质疑。“80后”、“90后”被人们讥评为“我字当头的一代”、“依靠父母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情况果真如此吗?调查显示,44.9%的被调查者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很自豪”,31.7%的人感到“比较自豪”,15.6%的人“有时会感到自豪,但很快就会过去”,前两者相加为77.6%,前三者相加高达93.2%,只有不到7%的人选择“没感觉”。对于“如果给您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您会怎样选择的问题,66.8%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国。如果与城镇居民调查中的20岁以下年龄组相比,则高20个以上的百分点,与20—29岁年龄组相比,高出将近14个百分点。可以知道祖国、民族的命运在大学生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爱国情怀是深沉的,在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强烈。
2.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祖国的繁荣富足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因此,热爱祖国必然会萌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调查显示,52.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占了半数以上,只有12.2%的人认为“难以实现”,比城镇居民低1.5个百分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60.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也占了一多半,比城镇居民高了9个百分点。对于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有14.4%的被调查者表示“认真学习研究过科学发展观”,67.6%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基本内容”,两者相加高达82%,比城镇居民高了20个百分点。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注度更高,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为民族复兴所做的成功探索。
3.国籍自豪感
以“如果给你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你会怎样”为例进行分析。从整体看,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中国,为66.8%。如果从年级的角度看,则选择中国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研究生,为70.7%,最低的是本科毕业班的被调查者,为53.5%。从学科的角度分析,选择中国比例最高的是工科和理科学生,分别为76.3%和74.4%,最低的是外语类和哲学经济等社会科学类学生,分别为47.4%和59.9%。从被调查者的家庭背景看,来自农民家庭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国的比例最高,为72.9%,其次是来自离退休人员家庭的被调查者为65.9%。最低的是来自私营企业主家庭的被调查者,为50.0%,其后是来自自由职业家庭和高级干部家庭的被调查者,比例分别为55.0%和59.7%。
4.献身精神
为了进一步检验大学生对于祖国挚爱的程度,可以以如下问题选择作为参考。“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处在战争年代,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你会怎样”,41.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会“投笔从戎”,48.1%选择“心系国家安危,但不会参加战争,学好知识同样能救国”,两者相加达到90%,只有2.3%的人选择“个人的安危最重要,不会参加战争”,另有7.7%选择“说不清”。在远离战争50余年后,在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到战火硝烟的今天,还有40%以上的没有太多阅历的年轻人愿意面对惨烈的战争并愿意为祖国献身,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勇气和情怀。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中的爱国理念还是深入人心的,但是还是应该看到,面对着日益开放的国内环境,面临着市场经济金钱至上价值理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面临许多挑战,初步总结可以有如下三个方面。
1.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1)腐败之风在无形中使爱国主义教育黯然失色
事实表明,腐败之风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而且直接削弱和否定了我们所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怀疑、反感甚至嘲弄。有学生在问卷中写道:“其实爱国主义教育是不需要刻意去做的,只要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克己奉公、以身作则,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你只在课堂里给我讲要爱国,但在我面前却摆着那么多偷国家抢国家吃国家的人。所以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虚假的甚至是少数当政者的阴谋!”
(2)实用主义风气的蔓延,消解了爱国主义教育
“文革”后,针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左观念,邓小平指出:草就是草,苗就是苗,草不能结出稻子,而苗却可以结出稻子,解决中国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对破除当时人们极左观念无疑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由于一些学者在介绍西方实用主义思想时不加批判地引用,再加上我国在教育、法制等方面的滞后,实用主义思潮在我国泛滥开来。真正让人担忧的是,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要讲经济效益,不管是谁的钱都可以赚,能赚钱就是好事情。实用主义风气的蔓延严重危及到大学生的爱国情操,从前的“一切向前看”、“为人民服务”成了“一切向钱看”、“为人民币服务”。“为国奉献”、“听从祖国的召唤”在某些人看来是傻瓜的想法,“聪明者”考虑的则是实惠和物质回报。
(3)形式主义风气严重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形式主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危害体现在:一方面,严重影响学风,割裂了大学生爱国知行统一。把学习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爱国行为当成应付差事,不联系自己实际,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行,唯上唯书,照抄照搬,使爱国主义成为空洞漂亮的言辞、口号,割裂了爱国知行统一,这种危害往往以大学生浑然不觉的方式持续地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种显性的危害,以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主义做法的强烈反感表现出来。一个大学生写道:“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应从一点一滴抓起,这绝不是举办几场枯燥至极的讲座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程度,则会引起同学们的厌烦情绪。”
2.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一些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1)“趋同论”的错误思潮模糊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手段与方法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不少人便把它当作是基本制度的接近,而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也有人提出疑问: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处、交流与合作、借鉴与吸收,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必然会越来越多,这种形似或接近,是否意味着两者将会走向“趋同”?这种思潮使某些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困惑迷茫,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模糊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抱有幻想,而对实行社会主义的中国感情漠然。再加上一些西方学者的推波助澜,如托夫勒乐观地认为:“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在讴歌无国界世界和全球意识的理念了。”这使一些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合时宜,从而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怀疑、逆反甚至否定心理。
(2)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实现其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消极影响最突出的是美国的“使命观”。这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并认为美利坚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着最优秀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这种思想对弱势国家所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其一,民族自卑感的形成。因为西方对第三世界歪曲和贬低的表述,本身就是占据优势的话语控制,长此以往就会使弱势民族丧失信心,对自己文化产生自卑感,在行动上自我贬抑;其二,淡化自我民族身份。在今天的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青年过多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浸染,而对本民族文化怀疑、疏离、隔膜甚至产生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质疑,进而在心理认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往西方但又不是西方人,没有了民族文化之根的归属感。也有人为了迎合西方猎奇式的新鲜感,自我扭曲,故意把民族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展示给西方而丧失了做人的根本。
(3)大众传媒中错误思想的影响
新闻媒体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电视文化、报刊文化等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然而,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倡导爱国主义方面所起的作用在减弱,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崇洋情节的流露甚至渲染,是人非己的意识的强化,扬彼抑此的标准的盲目宣传,都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变得软弱无力。
综上所述,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理念现状的认识上,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大学生的巨大爱国热情所在,也要看到社会上、国内外大学生思想价值层面的种种不良影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应该得到鼓励,同时要用更为生动和贴近青年社会方式的手段加以教育和引导,爱国教育不能走形式主义的填鸭方式。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来战胜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
计海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