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既有的理论解释
鉴于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之间的紧密关联,社会科学家、特别是政治学家开始探索国际制度影响国内政治的因果机制。一般而言,国际制度属于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范畴,而国内政治属于比较政治学科的研究范畴。这样,探索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必须打破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之间的学科界限。最近几十年来,对学科界限感到不满的政治学家已经发展了一种国际—国内互动的视角,着重探讨国际政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正是在这个视角下,国际关系学者深入探讨了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
罗伯特·基欧汉将国际制度的主要研究路径分为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种。[1] 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罗伯特·基欧汉和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rasner)进一步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主轴归为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之争。[2] 学者们对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关联性的既有探索,也分别沿着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路径展开。尽管理性主义者已经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献来探讨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互动,国际制度的国内效应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而建构主义者基于其对规范与观念跨国传播的敏感,更早而且更多地思考和分析了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既有研究议程的反思和新的研究方向的确立,一些理性主义者越来越多地回到这个几乎遗失了的研究领地。本章在回顾国际—国内互动视角引入的学术背景后,重点探讨建构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为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提供了怎样的解释,并且阐明既有的理论解释尚有哪些不足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