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颇族舞蹈

景颇族舞蹈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族源族称一、基本概况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山官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存在于大多数景颇族地区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景颇族人民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培养干部。
族源族称_中国景颇族

第一节 族源族称

一、基本概况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既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光荣的传统。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大约在东经97°28'~99°57'北纬24°~25°5'之间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两市三县的山区或半山区。其余的景颇族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市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等。景颇族主要聚居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邻云南中部高原,西邻缅甸联邦的伊洛瓦底江平原,南接缅甸,北面是横断山脉,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山脉纵贯全境南北。境内地势起伏很大,山区海拔一般为800~2000米,最高达3400米。境内有大盈江、槟榔江、龙川江(下游称瑞丽江)、南宛河、芒市河等河流穿流而过,汇入伊洛瓦底江。河流两岸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坝,是优良的农业垦区。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大部分纬度偏高,气候温和,霜期很短,一年仅1~2个月,年平均温度在l8℃~24℃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左右。气候明显分为雨季和旱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到处山清水秀,树木葱茏,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面积大,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55%。景颇山区有不少具有开发价值的经济林木资源,有砂仁、诃子、荜拨、团花、肉桂、玉京、黄连、黄山药、三奈、使君子、金鸡纳以及珍贵的美登木属植物、龙血树等医药、工业原料资源;经济作物有八角、草果、香茅、野香椽、山苍子、黄兰等香料资源;有树棉、龙舌兰、竹类等供纺织、制绳、造纸用的资源;还有茶叶、小粒咖啡、紫胶、油桐、核桃等有开发前途的经济果木。景颇山区有宽阔的牧场,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牧草生长繁殖快,产量较高,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此外,景颇山区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铁、铝、煤、云母、水晶、金、银等都有一定的蕴藏量。山林中有虎、豹、熊、麂子、马鹿、野猪、孔雀等兽鸟。景颇山的崇山峻岭间还有无数大小山涧溪流可以灌溉层层叠叠的梯田,同时可作小型水力发电的动力。

二、族源

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名为木石匕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地方,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南迁后,东部景颇族分布于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及东泸水地区;西部景颇族则分布于当时属于南诏的永昌节度管辖地区以及丽水节度辖区内的片马、古浪、岗房一带。这一地区史称寻传,“寻传蛮”即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元明时期东部“寻传蛮”亦称峨昌。元代,景颇族地区属云南行省的金齿宣抚司。15世纪初,明朝设置茶山长官司,曾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颁发了钢印和金字红牌。明末清初,景颇族开始大批迁入永昌府和腾冲府,即今德宏地区。景颇族进入德宏时,在他们的社会中已分离出世袭贵族(官种)、百姓(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后来,由于受汉、傣等民族的影响,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转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景颇族社会已发展到农村公社趋于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在保留了较多原始公社残余的同时,产生了阶级分化,并因地区而有所不同。景颇族一方面受中原封建王朝所委封的傣族封建领主——土司——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制度——山官制,前者的统治通过后者实现。山官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存在于大多数景颇族地区的政治制度。

三、族称

景颇族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而有多种称谓,有景颇、载瓦、勒期、浪莪、波拉等自称。汉族则称景颇族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四、宗教信仰

景颇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鬼魂,它们都能作祟于人或其他,给人以祸福。一般群众对鬼魂既崇敬又畏惧,在每年春播、秋收、冬季之前及逢婚丧、生病、械斗时都要杀生祭鬼。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的盛大传统节日是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其中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举行。节日期间,景颇族人民穿着盛装,汇聚到目瑙纵歌场,围着歌舞场中央绘有目瑙舞蹈路线图谱的“目瑙示栋”,踏着鼓乐节奏尽情欢舞。目瑙纵歌原是敬祭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动,现成为景颇族盛大传统节日。

五、文化艺术

景颇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景颇族的文学形式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等。宗教祭师“董萨”念的经词,也是一种宗教文学。在经词和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多属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驯养家畜、种植五谷等的历史以及人鬼之间的斗争等。

景颇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景颇族的声乐,有古老的歌谣和现代的民歌两种。古老的歌谣旋律简单,音域高亢辽阔。叙述古往今来的歌谣,则旋律平缓,音韵明朗。多属咏叹调形式。乐器有象脚鼓、铓锣、钹、三比(管乐器)和三弦等。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集体舞蹈。舞蹈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三种。

六、民间工艺

景颇族的艺术编织图案、花纹种类繁多,色泽鲜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虽然编织工具十分简单,但能织出绚丽美观的图案300多种。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景颇族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是景颇族文化遗产的积累,是景颇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七、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景颇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为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景颇族内部的商品交换很不发达,商品交换全依赖于汉族和傣族为主的市场;景颇人没有自己的学校,景颇山虽有几所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但识字的人非常少,人们长期处在刻木结绳记事的历史阶段。景颇族的传统文化世代以口传方式进行文化的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景颇族人民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培养干部。1953年7月24日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