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通信信息技术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通信信息技术

时间:2024-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通信信息技术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的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支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的高效运作有赖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支撑。

第四节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通信信息技术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的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支撑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的高效运作有赖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地面光纤通信与地上机载微波相结合,以计算机技术做支撑的综合通信平台,对于保障应急指令的迅速传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保持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开发、研制和配备,建立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管理网络,对于做好信息时代的交通运输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用现代技术支撑的交通运输管理网络系统在接到重大警情以后,可以利用电子地图系统快速确定位置,得到周围道路、交通情况等信息,根据警力力量的分布情况计算出车辆的最佳行进路线,供指挥人员进行参考,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数据库系统检索出该位置的详细资料,以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措施。方案确定以后,指挥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通信手段将出车命令直接下达到各个警点。先进的交通运输管理网络能够确定应急队伍最快的交通路线,能够保障应急路线上交通的畅通无阻,能够确定应急车辆的具体位置,等等这些,对于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好应急处置、应急救护、应急疏散,都是极其必要的。

用现代技术支撑的现场指挥系统,配置的设备主要应有无线通信设备、移动警情终端台、现场图像传输设备、现场实况摄像和录像设备、卫星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文字传真设备、辅助设备天线、电源等。灾情现场多媒体信息和视频会议多媒体信息是数字化的图像和声音数据,数据量较大,由实时记录子系统负责这些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包括记录的开始、结束控制,记录的格式,对记录后的数据的预处理,多媒体数据的入库与查询播放。灾情现场和视频会议多媒体信息传到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后,同时送到中心控制与实时记录两个子系统。中心控制子系统负责实时显示控制,实时记录子系统负责记录、处理与查询等。

用现代技术支撑的领导辅助决策系统,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以下功能:

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分析的功能提供关键区域及要害部位的安全监督动态信息,完成数据汇总统计,生成各种统计汇总报表,根据不同的统计分析要求,在电子地图上以不同色块颜色和统计报表文字两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显示出统计分析结果。②事件分析功能。事件分析的功能可快捷地估算事件、灾情、爆炸等事件造成的破坏区域和影响范围在平面布置图上标出危险区、隔离区和警戒区,给出各区域危害程度和防护要求等信息,对危险区、隔离区和警戒区进行分析,列出区域内相关设备给出应急网络图,列出应急响应队伍的联系电话、联系人、主要职责等信息。③提供电子白板功能。可在事件模拟图上根据具体情况现场布置车辆,并可及时反馈到异地。

我国和英国都已成功研究出利用图像监控系统自动监测大型空间和室外大型场所、城区火灾状况的技术,当火灾发生后,系统会自动给出报警信号,并把发生火情的现场图像自动切换到控制中心,利用城市交通图像监控系统在进出城区的关键关卡处自动解析车牌号,与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自动比对,进行拍照和预警,协助路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侦破案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数据传感网络与图像监控网络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异常的压力、温度、浓度等信号出现后,现场的相关联图像立即被自动送往控制中心,供值班人员处理确认。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实现降水分析、台风分析、大雾监测、沙尘暴信息、水情监测、海冰监测、植被变化、干早监测、森林火情信息、积雪信息、城市热岛、河口泥沙、土地荒漠化分析等等,对于以上分析,有些可以自动完成,有些需要更深入的数据加工和分析。事件预测模拟和分析是进行辅助决策的前提,依据气象条件、地理信息等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进行模拟预测,并对后果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行预警分级和快速发布,在此基础上进行应急方案优化,并辅助指挥决策和给出处置建议等。

总之,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应急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区域应急系统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中的信息发布

政府应急处理中,有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危机,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稳定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这就是因缺乏正规的信息发布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在震惊和恐慌的同时,会千方百计地到处寻找与事件有关的任何消息,包括小道消息、各种传闻等。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如果正常的信息被捂着、盖着,公众得到的信息肯定是失真,至少是不对称的,可能谣言满天飞,恐慌进一步加剧,导致恐慌性的经济行为发生,衍生出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存在的信息发布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事关公共利益的信息,是应当隐瞒,还是及时公开这是摆在政府官员面前最难和最现实的选择。二是对事关公共利益的信息,由谁来公开即公开信息的内容由谁把关、谁来发布这个问题需要用体制来解决,例如,建立日常应急管理机构和建立日常新闻发言人制度等。

美国奥尔伯特(Allport.G.W.)与波斯特曼(Postman.L.)合作的《流言的心理学》(1947年)中提出的一个假说来分析,即关于流言传播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流言的强度和流布量”设定为R,流言主题对个人的“重要度”设定为I,其论旨的“暧昧度”设定为A。结果导出以下的公式:R(流布量、强度)=I(重要度)×A(暧昧度)。重要度是指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力,通常与危机等紧急情况有关,而暧昧度通常是指信息不足、意味不明。也就是说,在流言传播中,主题越是重要,流言也就越容易传播。主题的信息越是暧昧,流言也越容易传播。而且重要度与暧昧度的影响方式不是“和”的形式,而是以乘积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不管是多么重要的主题,只要暧昧度是0的话,流言就不会生起。不管是多么暧昧的信息,如果主题的重要度是0的话,同样也不会生成流言。在书中,作者反复证明这个基本法则适合于解释各种流言生成的现象。相反,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威信,谣言和流言就越难以发生作用。

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根据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一般应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每一阶段的报道重点应有所侧重。在初始阶段,媒体应集中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事件的情况了解到什么程度,对现场情况的客观评价。如果要进行采访,则尽量安排事件的目击者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亲自参与者。在伤亡人员的详细情况还未得到证实和其亲属还未被通知的时候,此方面的消息一般不应公开,而应当解释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对被害人进行鉴定。信息公开的程度以避免出现偏见、误解为准则。在中期,随着事件应急处置过程的发展,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就会转移到医疗救护部门或避难场所,以及采访受害人的情况。而在后期,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连续过程,在这个阶段主要应从正面进行报道恢复的进程、社会公众对事件应急过程的评价,以及恢复阶段遇到的困难,以获得社会的支持。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就是政府将财政、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卫生、武警等部门和相关资源如车辆、物资、人员等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它的特点是决策的非程序化、需要多个部门参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对措施、应急联动中心是指挥中枢。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的高效运作依靠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用现代技术支撑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网络、现场指挥系统、领导辅助决策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使应急联动中心能在第一时间选择最佳方案,快速响应,迅速联动,实时监控,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的运作程序:启动应急联动程序、对事件现场状态、潜在危害的监测和评估善后处理、恢复重建。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