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学雷锋研究(1)
曾 骊
[摘 要]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当代彰显和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我们党历来重视弘扬雷锋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高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认真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客观分析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并以我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新载体“爱心乐园”“六方携手、项目驱动、美德育人”建设为例,提出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雷锋精神 中国梦 时代价值 常态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曾骊,女,1975年6月出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党中央提出的道德建设战略工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曾经激励着无数人奉献进取、创业创新。我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认真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探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制约条件和现实路径,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国梦建设,持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是我国社会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精神基石。雷锋精神具有传承和复制性,使其富有时代价值。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都有力支撑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统治。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和匡正道德失范的背景下,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至少可以从四方面来认识:
(一)雷锋精神对政治信仰的坚守,引领人们清楚精神支点
当前,世界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信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规避精神迷失,寻求灵魂归宿的重大命题。其实,信仰原本就不同于具体的人生或生活目标,而是精神大厦。[1]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对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坚守,并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人有了信仰,才能明晰价值坐标,清楚人生意义。
雷锋精神的灵魂是共产主义信仰,顺应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色(2),从而构成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拓展雷锋精神的外延,我们明白,政治信仰作为政治集团的动力源泉,直接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数百万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献出生命,精神动力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从精神动力看,我党、我国较西方更需要政治信仰的建设。西方社会精神体系主要由宗教支撑,也就是说,世界政治生态的变化对其政党和公民的精神大厦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而我国就不同了,封建社会是儒释道互补,一直没有形成强烈的宗教信仰。新中国精神大厦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是用政治信仰来奠基精神大厦。
进入21世纪以来,部分干部群众信仰缺失带来的负面冲击日见显现。雷锋精神正是重新提升人们政治信仰的生动载体。雷锋言行告诉我们,政治信仰出于灵魂需求,是由内而外的需要,而非外部迫使。此外,从全球各国看,政治信仰比宗教信仰更难维系,政治信仰因受各种思潮影响而变化的非常多,而宗教信仰一般不会因时间、环境变迁而改变。因此,我国通过政治信仰构建各方力量,共同弘扬雷锋精神来助推政治信仰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雷锋精神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引领人们凸显道义价值
雷锋年仅22岁的短暂生命,一生所做都是生活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如果仅从功利价值角度衡量,不敢断言他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然而,党和国家的四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雷锋精神题词、指示和做重要讲话。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早就给出了答案: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大事能检验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小事更容易反映人的修养和品质;正是人人可做的小事,让普通人明辨人生价值航标,找准人生追求与价值实现的契合点。
2009年,世界幸福指数排名结果显示:最高的地区是拉美,最高的国家为哥斯达黎加。[2]这印证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论断: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所以快乐和幸福不仅指肉体上或感官上,更主要的是精神上,因为肉体的快乐,只是粗糙的原子运动,是暂时的,只有精神上那些精致的灵魂原子运动,才能带来宁静、愉快和持久的快乐。雷锋精神告诉我们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是幸福的。有人说,雷锋是“傻子”,因为他始终坚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而雷锋说,甘愿当这样的“傻子”,这是他对人生幸福真谛的理解和感悟。其实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财富能带来满足感,但不一定能实现幸福,主要看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否带来持久和更高层次的享受,能否让更多的人感到幸福。
雷锋精神告诉我们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功利价值,另一种是道义价值,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应该是辩证统一的。[1]如果一个民族单纯以功利价值评价人和事,社会很难走向高尚。以道德模范和各类慈善活动评价为例,如果把付出金钱多少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就走入了道德评价的误区。捐出几百万、几千万的企业家肯定比收养孤寡老人的普通百姓发挥的功利价值大,但从道义价值看,后者不逊于前者。功利价值和道义价值都是社会需要的,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做善事的方式也不一样。不是所有金钱的付出都是善行,平民的道德行为更值得推崇,一张微笑之脸,一句关爱之言,一个关爱之举,只要源自内心,就是善,就能形成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因此,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更要凸显道义价值,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认识到“小善”之义,和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三)雷锋精神对公民责任的担当,引领人们凝聚社会力量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还充分体现在凝聚干部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引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进行道德践履,坚持常态化学雷锋活动上。正如歌曲《爱的奉献》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雷锋精神启迪人们,要以辩证、积极的眼光看待社会,也要将态度化为行动。现在,面对社会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些人过多过度地看待阴暗与腐朽问题,而无视改革开放的成果,表现出自信不足,影响价值判断的客观。善于发现美,我们的心灵会阳光;永远面对灰暗,我们的灵魂也会黯淡。雷锋身世坎坷,但他追求真善美,时刻怀揣感恩之心,用行动弥补社会不完美的地方;他的心灵充满阳光,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却从不关注别人和社会给予他什么回报。只有人人都像雷锋一样,正确处理自我选择与社会选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意愿,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雷锋精神启迪人们,要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也要担当肩上的责任。把自己真正融入社会,既善于当评论员,更善于当践行者;既愿意当裁判员,也要愿意当运动员。从近几年一些社会不道德现象看,人们不是不明白哪些是真善美,而是缺乏行动践履,甚至以不道德的言行去反逼道德。雷锋精神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愿意做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不仅践行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和谐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能构建的,需要凝聚大家共同的力量。总而言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投射出的精神光芒是相通的,高尚的精神不死,雷锋精神的奉献、敬业、创新和创业等优秀品性,绝不会因时代变化而更替。
(四)雷锋精神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引领人民实现中国梦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正能量”的共同目标、价值取向与精神支撑,而最能够立主导、引多元的“雷锋精神”,应该是民族复兴、中国梦最重要的基石。[3]
我们也看到,十八大报告强调弘扬雷锋精神,要推动学雷锋、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引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不珍惜更可悲。(3)英雄是主流社会借助的诠释精神的载体,[1]精神灌输时间越长久,效用越好。历史表明,塑造一个精神形象不容易,摧毁它却易如反掌。也许在目前社会状态下,弘扬雷锋精神并非易事,但正因为难才凸显其价值和急需。
雷锋精神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是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因此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价值指向同一个目标。雷锋精神把普通群众由旁观者转化为践行者,把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符合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作为时代的精神现象,包含着丰厚的精神内涵,其中最突出的是善良、奉献、责任,还有立足岗位的强烈就业精神。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民族的繁荣昌盛,绝不是偶然的历程,一定是基于国民的众志成城,就像雷锋、郭明义身上体现的工作责任、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因此,雷锋精神定将强大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期,既与中国梦同向同步,直接融入民族精神;又作为中国梦的有效支撑,成为重要的精神因子。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革,一个思想交流、观念交织、文化交融的时代已成为现实。每个国家、社会和民族都需要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来维系。雷锋精神折射出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当前很好的精神纽带、精神动力和精神旗帜。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不可能走得长远,短期的“崛起”也不可能长久。鉴于此,“雷锋”们的最美行为已成为中国梦的强大基础和不竭动力;全国民众从“最美”走向“更美”,必定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日。
二、弘扬雷锋精神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
当前,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已经具备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雷锋必然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为此,客观分析形势,正确把握条件和机遇,对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十分重要。
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方面,我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经济制度等,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4],为中央重视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12年3月,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做出具体安排,要求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同时,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中宣部采取了“3+1”的措施(4),提出九大常态化项目;教育部要求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团中央要求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学雷锋活动。还有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列入重要选题,必将有力促进从理论上指引学雷锋活动实践。
其次,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可以提高人民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会还存在分配不公、困难群体、贪污腐败等问题,但是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并实际享用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我国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度、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度、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自信度都在增强。民意调查显示,现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时期。[4]因此,抓住这个时期发展雷锋精神,发展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当其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重点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文化水平与信息网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这都是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十分有利的社会基础。
再次,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新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形成,思想道德水平总体来说呈现良好上升势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越来越深入人心,俨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社会矛盾发展态势,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的调节机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人民群众层面看,对“和谐”这个古老而时髦的话语已普遍接受,也基本认同中国现实社会的和谐程度。新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中逐渐建立,并且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道德教育整体推进,促进社会成员在荣辱观、人生观、幸福观、自然观、家庭观和职业观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我们看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为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和“双百人物”评选表彰影响深远,涌现出沈浩、杨善洲和郭明义等先进典型,创先争优的社会氛围日见深厚;特别是青年群体中追求理想、文化、创业创新的能力普遍提升,在机关、国企、高校和社会团体中,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逐年增多。这些积极的精神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法则,植根于人民群众心中,成为弘扬雷锋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明晰现有基础和有利条件之时,还要清醒地分析制约因素。其一,发生在部分领导干部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不利于党和政府树立积极健康的形象,削弱了雷锋精神的正面引导作用。其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交易规则出现不道德化,并延伸到思想、文化、生活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诚信意识、公平意识被淡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滋生,超越功利的雷锋精神受到质疑和淡化。其三,在学雷锋活动实践中,有些地方、有些时候没有正确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确实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造成一些人对学雷锋活动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对雷锋精神的不认可和不信任。近几年来,人民群众对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呼声非常强烈,各地正在致力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寻找有力措施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三、雷锋精神常态践行的实践路径
探讨现阶段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实践路径,需要关注当下语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用雷锋精神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进行积极探索。2008年以来,我校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学习借鉴相关经验,立足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目标,建设学雷锋载体“爱心乐园”,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和实践。
(一)“爱心乐园”简介(图1)
图1 “爱心乐园”项目实践体系架构图
2007年“浙江省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杨晓丽背母到我校上学,为感恩社会,2008年创建“晓丽爱心传递站”,为贫困群众送温暖。杨晓丽相继获得“浙江省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作为浙江省大学生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国庆60周年彩车游行。我校通过开展“爱的教育”,又相继培育、示范一批高职生道德典范。[5]2008年以来为扩大志愿服务范围和成效,我校建立学雷锋实践平台“爱心乐园”,内容如下:“暖春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超市”关爱贫困大学生,“晓丽爱心传递站”关爱贫困群众,“阳光义工”关爱孤寡和残疾人,“郭明义爱心联队”倡导无偿献血。到目前为止,暖春行动结对农民工子女2500多人次;爱心超市发出物资6500多件,投入资金15万余元;“晓丽爱心传递站”送出二手衣物53000余件,惠及上万人;阳光义工联盟结对丽水30个社区的孤寡老人、聋哑儿童和残疾人,被市政府确定为市区2011年十件实事之一;“郭明义爱心联队”被推荐参评“浙江省无偿献血促进奖”。从几个人的学雷锋积极分子到5000余人的爱心志愿者,从一个学雷锋理事会发展为“爱心乐园”,从声东击西学雷锋到“雷锋”安家落户在校园,爱心使者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奉献是爱,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学校不仅是学习的校园、生活的家园,也是奉献爱心的乐园。
(二)创新内容,增强“爱心乐园”弘扬雷锋精神的时效性
首先,把“爱心乐园”建设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校把人才培养分解为两个层次:全体学生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秀学生培养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坚持用雷锋精神引领教育学生志存高远。新生入校必修课是参观“爱心乐园”,团日主题活动固定主题是感受“爱心乐园”,邀请本地爱心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帮助高职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把“爱心乐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爱心乐园”建设注重四个基本要求,即提升思想境界,塑造大学精神;培养美德伦理,塑造高尚品德;倡导艰苦朴素作风,塑造坚韧品格;突出社会实践,塑造优良学风和校风。一是新生入学,“爱心乐园”就从中选拔爱心使者,把雷锋精神一届届传承下去。二是组织“爱心乐园文化节”,集中展示、宣传、弘扬雷锋精神。三是学校把团员青年、团支部参加“爱心乐园”志愿服务,作为创先争优、入团入党的考评条件。通过评选校园学雷锋典型、“最美爱心乐园使者”,引导学生弘扬雷锋“钉子”精神,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最后,把“爱心乐园”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心乐园”利用建团、建党、国庆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组织爱心使者开展宣讲;结合征文、演讲、座谈、知识竞赛、仪式教育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信念。组织爱心使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感受群众疾苦,加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创新形式,增强“爱心乐园”弘扬雷锋精神的长效性
1.校为基地。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高校应该是道德建设的高地;在雷锋精神的传承中,高校应该是道德示范的高地;在建成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是道德传播的高地。我院作为“爱心乐园”建设和实践基地,已经成为地方推动学雷锋常态化的一个缩影。
2.四化联动。其一,教育体系课程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课内课外互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爱心乐园”项目中涌现出的先进道德典型,编著校本教材《爱的教育——高职生先进典型成长的思考》公开出版,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配套教材,构建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教材分为爱的缘起、爱的承担(孝老爱亲、顽强拼搏型)、爱的力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型)、爱的信任(舍己为人、勇敢坚强型)、爱的奋进(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型)、爱的传递(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型)、爱的分享(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型)、爱的荣耀(创业创新、自信有为型)八个部分,供同学有选择地学习,进行分类引导教育。
图2 “爱心乐园”推动形式“校为基地,四化联动,六方携手”
其二,实践体系生活化。结合日常生活行为,园内园外互动。“晓丽爱心传递站”主要收集由校内外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服装等,二手衣物处理要经过严格“挑选、清洗、消毒、熨烫、整理、包装”等程序,同时将废弃二手衣物制作成环保袋、袖套、拖把等,免费发放给市民。学校是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教改试点项目承担单位,提倡全校师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开始学雷锋,如每天节约一度电、拒绝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在寝室和教室用餐、减少生活垃圾。开展“减法生活”后,据学校环卫工人统计,学校每天光生活垃圾就从原先23车减少到现在的8车。
其三,传播体系网络化。建立“爱心乐园网”进行学习、展示、践行雷锋精神,网上网下互动。“爱心乐园”原有“爱心超市网”“晓丽爱心传递网”,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后整合成“爱心乐园网”(网址:http://axly.lszjy.com/)。“爱心乐园网”分九个板块:乐园介绍、雷锋精神、爱的项目、爱的感受、爱的需求、爱心联盟、爱心社区、爱的转发和爱的荣誉。网站成为弘扬雷锋精神和加强德育的阵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家园、服务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体的窗口。同时“爱心乐园网”与社会各层面爱心机构结成爱心联盟,逐步扩展爱心的传递,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努力让雷锋精神遍布社会每个角落。
其四,基金体系循环化。建立感恩基金、校友基金和爱心基金,校内校外互动。学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办学经费困难,如果“爱心乐园”的建设全靠学校的办学经费,将不能健康持久。“爱心乐园”日常运转基本不用学校经费的成功实践,启发学生做事情关键要用心、有智慧,能够发现、利用和拓展资源。几年来,学校的三个基金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感恩基金,由在校生毕业时捐助;校友基金,由知名校友捐建;爱心基金,接收校内外爱心人士捐助。社会各界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为“爱心乐园”建设提供了充裕的经费。
3.六方携手。即学校与地方、企业、乡村、家庭和中职(专)“六方携手”。一是校地携手。“爱心乐园”对接地方,获得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慈善总会、市残疾人联合理事会和社区的支持,共同促进地方道德建设。二是校企携手。“爱心乐园”联动市旅游协会、浙江泰隆银行、市宏达纸业等,拓展实践平台。三是校村携手。“爱心乐园”在县市区的贫困村设立志愿服务点,走村入户捐赠二手衣物。四是校家携手。“爱心乐园”项目与农民工子弟、孤寡和残疾人家庭结对,定时上门服务。五是校校携手。“爱心乐园”依托丽水市“职教集团”,携手市内和县里中职(专)学校,打造爱心联盟。
(四)创新机制,增强“爱心乐园”弘扬雷锋精神的实效性
最早的爱心项目“晓丽爱心传递站”和“爱心超市”,至今已逾5年。时间稍短的“暖春行动”“阳光义工”和“郭明义爱心联队”,成立也已超过3年。几年来,“爱心乐园”作为学校及各部门、各分院、各班级的常规工作,边实践,边创新,实现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化。
一是方向保障。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设计“爱心乐园”的形式和内容。校领导反复强调,建设“爱心乐园”,第一位的目的是有益学生成长成才,其次是有益社会和谐进步,然后才是宣传学校。工作一定要讲求实效,坚决拒绝作秀。广大师生认真理解“爱心乐园”主旨,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各项工作。
二是组织保障。学院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学院“爱心乐园”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实行全校一盘棋的协调机制,统一调配各管理执行力量,有效协调团委、学生处及各爱心基地的工作交集。分院党总支直接抓分院爱心项目建设,项目之间既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又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三是人力保障。通过“爱的教育”,同学们参加“爱心乐园”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有5000多名师生投入爱心活动中。特别是接受了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资助的贫困生,迫切希望有一个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平台。爱心品牌建设为广大受助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暖春行动、阳光义工联盟都以团支部为单位与受助者结对,爱心超市的会员积分制也有效地调动了贫困生参与爱心工作的积极性。几年来,同学们自觉积极参与爱心品牌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同学又顶上,从不缺人。
四是动力保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是“爱心乐园”得以健康发展的动力。首先,爱心项目的设立都是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出发,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开拓新的工作领域,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推进爱心项目向更高层次发展。如“爱心超市”建立之初,只有物资超市,受到学生欢迎。但随着国家助学力度的加大,超市的物资支持功能减弱。根据这种变化,超市将“心灵超市”作为主要内容,采用会员积分制,物资发放与会员所做爱心奉献的质与量挂钩,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爱心乐园”建设,使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转变工作理念,从消极等待分配学雷锋任务转变为主动开展、主动出击;二是转变教育方式,由原来的理论教育为主转变为校内外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三是转变了资助重心,从原来的以保障型为主的资助理念转变为以发展型为主的资助理念,由原来的“济困”转向了“济心”“济能”;四是转变工作推进模式,由原来的学雷锋活动由学校、教师推动转变为学生参与主动推动;五是转变学雷锋活动的工作机制,从原先的学生工作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党政工团的“上下一体”,从原先只有学校“单兵作战”转变为学校与社会多方携手联动。[6]2012年,《光明日报》以“高校学雷锋常态化新载体”为题介绍“爱心乐园”。几年来,“爱心乐园”及其项目获多项荣誉,如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全国千支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浙江省志愿服务杰出集体、浙江省学生资助工作创新项目等,并在浙江省学生资助工作会议等上做典型发言。
(原文题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常态践行》,发表于2013年5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入本书时已做修改)
[参考文献]
[1]公方彬.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J].党建,2012(2):31—33.
[2]拉美幸福指数高于发达国家,哥斯达黎加荣登榜首[EB/OL].(2009-07-06)[2014-3-26].http://news.sohu.com/20090706/n265009421.shtml.
[3]郭微微.从“最美浙江人”现象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实践[J].半月读,2013(3).
[4]孙学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09(5):100—101.
[5]曾骊.道德实践视阈下爱的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1(12):85.
[6]曾骊.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新载体[N].光明日报,2012-04-30(7).
【注释】
(1)本论文系2013年丽水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最美现象与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研究”(2013RC1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2〕7号文件《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
(3)1936年,在鲁迅追悼会上,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4)“3+1”中“3”的含义一是要明确组织机构。这次中央明确深化学雷锋活动由中央文明办统一规划,由宣传部门来牵头,其他各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共同参与。二是把学雷锋活动和目前抓的几项大的活动结合起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建设等相结合。三是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测评体系。“1”是指一个面上的要求,即明确要求各个地方、各个社区、单位、农村、企业、学校都要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活动,比如学雷锋树新风、文明创建、文明窗口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