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地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义乌为例

以地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义乌为例

时间:2023-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地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义乌为例胡艳[摘要]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积极思想,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实际,进行思想政治、审美教育,如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都是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而义乌地方文化中,可供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很多。

以地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义乌为例(1)

胡 艳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较为简单,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建设和谐校园。义乌地方文化中包含了“鸡毛换糖”的商业文化、义乌兵等多种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择优选择教育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校园活动主题化,以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地域文化 思政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胡艳,女,1979年出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积极探讨和改革思政教育,避免思政教育内容单调化、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形式说教化。地域文化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象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教育的主题、自身发展及服务能力等都会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2]以地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能让大学生在感悟地方文化的鲜活内涵、理解地方文化的精髓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对职业的正确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一、地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比较刻板的说教,形式单一,内容远离生活,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学效果不好。我院的学生大多来自浙江省内,毕业后也有很大部分留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浙江作为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家乡的名人古迹对于学生有特殊的情感感召力。将这样的教育资源引入思政教育课堂,能够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教育对象,从而改变思政教育枯燥的说教形式,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其趣味性、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地方历史上的名士、学界精英及商界文流的嘉德懿行,有助于学生见贤思齐,培养其乐观、灵活、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正确端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等,使其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从容地面对荣辱和挫折,为个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通过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必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提高大学生个人整体素质。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容易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义乌经济发展较快,一直在全国百强县位列前茅,导致重商重利现象较为普遍,从而忽视理想的追求和道德的升华。高度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更加容易催生拜金主义、功利性的婚恋观念等社会现象的产生。这些社会问题的凸显令大学生感到茫然并无所适从。如何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是当务之急。我们通过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积极思想,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实际,进行思想政治、审美教育,如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都是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地方文化内容的教育融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创造条件。

二、义乌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思政教育资源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秦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乌伤县,属会稽郡,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自古以来,义乌人才辈出,有惠约(南朝齐、梁)、黄溍(元代)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包括佛学大家傅大士、文学大家骆宾王、兵学大家宗泽、医学大家朱丹溪等四大家。久远的历史造就优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义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孕育的土壤。而义乌地方文化中,可供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很多。我们结合本地高校的特征以及思政教育的内容,选择以下内容作为典型的思政教育资源。

(一)“鸡毛换糖”的商业文化

义乌自古就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这也曾是许多义乌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走乡串户、沿街叫卖的“鸡毛换糖”人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小商品批发市场,使义乌在短短几十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孕育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和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

在长期经商实践中,义乌工商业者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很多都是“重农亲商以发家,勤俭节用以治事,乐善好施以济贫,诗书礼义以教子”[3]。不欺生、不排外,形成薄利多销、义利并举、诚信为本、重商亲商的商业理念和商贸文化。他们创业发迹的路,是义乌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的具体体现。根植于几十万创业者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创业精神,也成为义乌发展的特色和不竭动力。

(二)义乌兵精神

据史料记载,在抗倭期间有近四万名义乌青壮年成为明朝政府的抗倭雇佣军,数量之多,在历史上少见。在戚继光的训练下,招募的义乌兵最后变成一支英勇无畏、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浙、闽、赣地区抗击倭寇。这些义乌兵原本为农民——小生产者,有狭隘的家庭观念和自我意识。但是戚家军在练军时特别注重士兵的组织纪律和分工合作,这样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个人能力远高于农民兵源的倭寇海盗。[4]而事实证明,正是义乌兵身上这种个人服从国家的信念和互相协作的精神,让他们在无粮无援的情况下依然奋勇杀敌,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三)济世为怀精神

医为仁术,济世为怀,病家延请,有求必应,治病救人,认真负责,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义乌名医朱丹溪,少年勤学,后从医学,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他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相火”之论,被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他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也被后世久久称赞。推而广之,这种关爱自己、关爱亲人、关爱他人的大爱精神也正是现代社会的进步与个人发展所需要的。

(四)无私奉献精神

以陈望道为代表,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在民族危亡之秋,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即便遭到迫害,也不退缩,继续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除此之外,还翻译了多部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无产阶级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术上,最早提出在刊物上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对修辞学进行系统研究。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称其为“传播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

上述所列义乌最为典型的地域文化精髓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密切相连。如在开展“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教育上,我们可以引入“义乌兵”、陈望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展“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可以引入朱丹溪、“鸡毛换糖”等历史文化资源。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根据思政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兴趣,融入地域文化,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三、以地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物质载体优化

地域文化内涵通常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一般来说,物质载体包括当地名人古迹、民间景观、建筑艺术、节庆文化等。结合义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在众多汇聚历史文化思想的载体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影响深远的、名气较大的物质载体。如在名人古迹和民间景观上,义乌有骆宾王公园、双林寺、大小乔故居等,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知名度来选择。学生因《咏鹅》这首诗歌而对骆宾王印象深刻,也愿意去了解这样一个天才的经历与成就。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一些影视作品,学生对大乔小乔也会备感兴趣。双林寺是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高僧傅大士开创,相比之下,学生对前面二者较为熟悉,对后者较为陌生。而在地方节庆文化上,义乌有众多的展会,义博会、文博会、红糖节等。我们同样可以从学生兴趣入手,带领他们到当地红糖生产基地参观,了解红糖制作过程,了解红糖文化和“鸡毛换糖”的渊源,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刻板、毫无生气的说教式教育。要根据学生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将地域文化引入思政教育,同样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第一,将地方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既可以作为人文基础课开设,定期授课,也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某门课程中恰当融入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体现出常规化与灵活化的特点,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地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例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可以引入“鸡毛换糖”的商业文化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其由来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冒险、创业等商业精神,引导学生将来在工作或创业中能以“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第二,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研究机构,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如义乌设有义乌地方文化研究所,并有大量的文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聘请这些专家学者进行不定期讲座,深化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和传承。

(三)校园文化主题化

结合思政教育的要点,构建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将其优秀文化内涵融入广大校园中,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激励作用。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硬件环境。一是在学生出入较多的教学楼、寝室、实训楼、图书馆等地方,有计划地张贴宣传画。宣传画要进行统一布局、设计和制作,内容可以分地方名人、地方古迹、地方优良传统等板块。二是建造名人雕像和体现文化精神的人文景观,如义乌的高校就建有吴晗雕像。我们还可以建造代表义乌商贸文化根源的货郎雕像。三是以名人命名的校园建筑、道路、湖泊等。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此形式,在校园内建有望道楼(陈望道)、春晗楼(吴晗)等。通过以上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见贤思齐。其次,建设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校园软环境。一是联合校园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各种图片展、摄影展或者座谈交流活动;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参与当地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三是由宣传部门定期编写传播地方文化的校园内部刊物,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传承地方文化的平台。

地方文化蕴含了地方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地方优秀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是高校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思政教育的有效资源,对于培养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方面要结合地域文化,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郑德霞.试论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

[3]施章岳.“金永和”追寻“义乌精神”的好处所[N].义乌商报,2007-02-02(11).

[4]白小虎.文化内生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文化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以地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义乌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B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