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 共同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载体

培育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 共同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载体

时间:2023-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育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是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最美现象”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认同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利用这一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在情感陶冶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心理认同。

“最美现象”:培育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 共同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载体(1)

李光明

[摘 要]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方化的优秀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良好媒介,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向深化、实化。培育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是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基于此,笔者发现“最美现象”与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最美现象”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认同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利用这一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在情感陶冶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心理认同。

[关键词]最美现象 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认同

[作者简介]李光明,1983年出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支部书记,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近来,“最美”成为网络及其他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它从网友表达认同的一个修辞,逐渐演化为全社会共同发现、和弘扬真善美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浙江,频繁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姑娘”“最美教师”“最美警察”等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高,具有很强的当代浙江人的代表性,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一公众层面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全省人民践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现实范例,为浙江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大的价值力量。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提高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认同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培育广大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一、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方化的优秀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良好媒介,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向深化、实化。所以,倡导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内容,是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文化强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充分发挥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奠定全省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积蓄发展的正能量。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将对经济社会的稳定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所以,如何提升全省青年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并自觉践行于现实生活,已成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最美现象”与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一)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是“最美现象”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正如葛慧君认为那样,“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道德成长同样离不开‘社会营养’。一个人关键时刻的抉择,源于日常行为与精神气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美丽举动,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忠实演绎”。浙江历来是人杰地灵的文化之地,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发源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精神气度和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价值品格,渗透在5400万浙江人的精神基因中。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更是在并不优越的自然社会环境下,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了探求和体现众所瞩目的“浙江奇迹”背后深层次的原动力,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浙江精神”为基础,将浙江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且人人都必须遵守,人人通过努力都能做到的要求,加以提炼,正式提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它是植根于浙江的历史、体现于浙江的现状、引领着浙江未来发展并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灵魂和“精神名片”,建构了与浙江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筑造了当代浙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最美”人物正是在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灵魂,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二)“最美现象”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作为一种地域性精神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践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充分再现了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实践表达。

(三)“最美现象”是增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和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认同感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培育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读书会上强调,“要把握年轻人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研究探索互联网时代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灌输”。按照他的要求,要切实改进德育课堂教育,抓住学生眼球,打动学生心灵,从实际出发,不断修正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尤其要精心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美人物便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弥补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在认知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一)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鲜活的缩影,体现着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二)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价值观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色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三)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行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在平凡岁月中攻坚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总之,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阵地。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青年大学生成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化和实化。

[参考文献]

[1]段治文,王学川,钟学敏.从浙江精神到浙江人共同价值观[J].观察与思考,2013(1).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杭州:浙江大学,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葛慧君.弘扬“最美精神”构筑“道德高地”[J].浙江画报,2013(1)或传承,2012(21).

[12]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

[13]雷泳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方化:以绍兴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建构为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6).

[14]肖国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N].浙江日报,2012-09-7(19).

[15]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3年课题“在浙大学生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B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