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怎样练成的——与青年朋友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刘德科
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看到你们,我想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你们通过不断学习和积极努力,都会成为矿区通讯报道的人才,我为你们感到高兴!同时能与你们一起切磋交流,我也感到荣幸!我相信,有了你们,矿区宣传工作一定会人才济济、成效非凡。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宣传部对你们积极投身宣传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祝你们早日成为矿区发展的栋梁之材!
我们今天组织这个培训班,其目的就是想提高业余通讯报道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是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积累、观察分析、表达技巧、思维创新、组织协调、应变交流等能力在内的集中表现。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模式,从来也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套路。那么,写作是怎样练成的?下面我谈六个方面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立信心,养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更需要兴趣这个原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写作兴趣?
第一,克服畏难心理。许多同志感到写材料很难,提起写作就头痛,皱眉头,搓指头,咬笔头,老虎吃天,一筹莫展。写文章没有捷径可走,但也决非“难于上青天”。尽管写好文章不是一时一日之功,但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会向前迈进一步。这首先要有个信心问题,要敢于接招。毛主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对写文章也要从战略上藐视,树立一个“我能行”的心态。
第二,明确写作意义。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写作充斥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方面。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应用写作的机会很多,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应对的,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大家尤其青年同志参与企业管理、走上管理岗位并得到提拔重用的重要条件。
第三,保持足够热情。所谓热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在的工作单位、所从事的本职工作要有热情。因为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你不热爱你的单位、你的工作,你就没激情去发现它的美丽并为之添彩,也没激情发现它的不足而完善它。很难想象,一个对企业、对工作失去热情的通讯报道员怎样发挥作用?能在新闻报道上取得什么成绩?另一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等各项写作活动要有热情。就是要爱好新闻报道工作,热心新闻报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写作当作一项光荣的任务,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将写作看成是一种爱好,或者是当作自己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之付出自己的爱心,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注重多面欣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源头的活水。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作为想从事写作的人,应当扩大阅读面,进行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要经常读书报杂志、读文件材料,从中找出一些佳作,要经常上网搜索一些经典材料,然后从篇章到段落到字句进行分析,学习经验,启迪思路。对领导一些口头讲话,也要认真揣摩,学习领导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我们每天看电视,也不能单纯看电视,也应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欣赏。看新闻节目,要学习人家找新闻的角度、写新闻的手法。看电视剧,要思索一些情节安排和剧情发展规律,思考一下剧本所反映的思想深度。如《亮剑》这部电视剧,我看后进行了认真思索,我认为它有四大突破,一是对战争时期我军领导干部的刻画有了突破,你看李云龙除了一身勇气、豪气外,还有不少的匪气、霸气,比较符合当时的状况;二是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描写有了突破,不再把他们写得一无是处;三是对日本鬼子的描写有了突破,没有简单化;四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有了突破,写八路军一仗也死很多人,有时几乎全军覆没。有了这样的思考,再写评论,就会胸有成竹、说到点子上。
二、学知识,打基础
第一,要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是我们写作的工具。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很美、很妙、很艺术的。美国人和中国人开玩笑,说你们中国话反正都有理,“中国大胜美国”是你们赢了,“中国大败美国”还是你们赢了,这看出我们语言的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语言应用较为混乱,很明显地暴露出社会整体语文素质包括语文知识水平的低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志写的材料不是乱七八糟、毫无逻辑,就是啰里啰嗦、语法混乱。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学点语文基础知识,最起码地把音发准、把字写对、把句子写通顺、把内在逻辑理清楚。
第二,要掌握新闻知识。干宣传报道必须懂新闻。比如,要知道什么是新闻,要知道新闻的特点是什么,要知道新闻的体裁尤其最常见的体裁有哪些,要知道各种体裁的写法、结构。要知道导语的“六要素”即“5W1H”(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故、怎么样)。还要了解新闻的一些其他知识。
第三,要掌握公文知识。公文写作和新闻报道不同,跟文学创作更不同。公文更直接地发挥社会管理作用,更有它的实用性,是一门工具性社会基础学科。公文写作具有显而易见的目的性、针对性、真实性、实用性、逻辑性、时效性。因此,大家要了解公文的定义和分类;要知道党政机关公文的定义和基本写法;要知道一些公文的标准格式;要知道行文规则和程序;要知道总结、计划、制度、讲话材料、典型材料等非规范性公文的特点、写法。
第四,要掌握电脑应用。这方面我不多讲,因为现代的青年人都是操作电脑的高手。大家要尽可能地利用好电脑,尤其互联网。还要利用好传真机、打印机、数码相机、DV等现代化办公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细观察,勤思考
观察、思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温家宝同志指出,一个好记者“要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
第一,瞄准热点。我们企业的新闻报道工作脱离了基层工作实际,避开了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的之箭。因此要善抓“热点”。大家要养成分析形势、研究政策的风气,敏锐地判断上级决策目标,及时提供依据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可能引发的启迪性消息、决策目标确定以后能够辅助论证决策方案的参谋性消息和决策付诸实施后有助于推动决策落实的动态性消息。要吃透“上下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2006年,我公司被命名为“全国典范企业”,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知名媒体都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我公司。我们的《矿业新闻》已全文刊登,大家可学一学他们的报道角度和手法。
第二,深入调研。毛主席认为调查研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新闻报道的目的是揭示事件的真相和具体的情况,新闻工作者要报道真实的新闻,就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要坚持到新闻现场去、深入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化浅为深、由表及里,挖掘重要的新闻线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作了一幅《牵羊》的画,画一个人牵着两头羊,用了两根绳子,每根绳子牵一头羊。一位先生看了说,其实用一根就够了,牵了一头,其余的都会跟来。丰子恺半信半疑,于是留心观察,果然如此。这个故事说明,你不调查、不观察生活,就容易脱离实际,就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
第三,留心细微。“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常思即文章。”陕西一家面馆门前有一个中国最复杂、笔画最多的字,大家看就这个字。这个字念“biang”,是拟声词,是一种面食,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就是这个面。对这个字大家都好奇,但只是好奇而已。一个记者就发掘了这个字背后的故事,收集历史传说,于是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同样是看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人就同“八荣八耻”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联系上了,把电视剧所传达出来的商业道德精神,归结为16个字——“在世言德,在商求信,在人服义,在友认情”,发表了新闻述评。常常有人说:不知道该写啥,觉得自己身边的事都很平常,没什么可写的。似乎只有造成社会影响很大的事件和人物才算新闻。大事件、大人物当然是新闻,但大事件、大人物不是天天能遇到,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挖掘,是否善于分析、筛选,能否去粗取精、吹糠见米。
四、找角度,出新意
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店里,考试前两天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却背靠着背。秀才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起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主觉得奇怪,询问之后说:“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了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可见,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找角度,是作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写作是否成功。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旧闻为新闻。那么怎样找角度呢?
第一,大题小做。我们搞精细化要“小题大做”,搞新闻要“大题小做”。“大题小做”是以小见大,从微观角度,反映社会现实,宣传典型人物,推介先进事迹,传播政策理论。为此,一要认真“解读”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集团公司和本矿形成的文件。二要及时发现矿区及社会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三要及时捕捉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四要正确把握“大”与“小”的辩证关系。要着眼于“大”,就是立意高、主题深刻;着力于“小”,就是角度准、以小见大。
第二,求异思维。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人们想了很多取球方法,都不理想。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大惑不解,说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大人们如梦初醒,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篮网样式。可见,无形的思维定式容易禁锢人们的头脑。我们有时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这样就能发现好的新闻题材。
第三,平中见奇。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德国采访,记者们看到的是遍地废墟。许多记者只写出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个记者在德国的残墙断壁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引起了国际报界的轰动。
五、勇实践,多练习
“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所以“多写”,才能使写作能力水涨船高。如果只读不写或少写,就会眼高手低。只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
第一,激发灵感。灵感是指在写作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灵感不是天生的,灵感是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长期辛勤的结晶。只有勤奋,灵感才会油然而生。当我们产生写作的灵感,哪怕是一个好的构思、一个小小的片段,都要认真加以总结和发扬,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一家网站搞了个调查,对唐僧领导的西天取经小组,最受人们青睐的,既不是坐怀不乱的唐三藏,也不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更不是老实忠厚的沙和尚,而是好吃懒做色迷迷的猪八戒!有个记者看后灵感来了,他立刻联想到企业在用人上的误区:求全责备。于是写出了一篇很有见地的新闻稿件,受到了好评。这就是灵感的作用。
第二,精心构思。作为新闻稿件,要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一要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标题。新闻报道更显标题的重要性。可以说,起好一个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因为现在是一个工作、生活高节奏的时代,加上各种媒体很多,大家看新闻报道也非常高节奏。有时也就浏览一下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就会吸引读者。如对著名相声演员牛群的头像被印到安全套的外包装上的报道,《北京娱乐信报》的题目是“牛群‘上套’,挺好!”,《江南时报》的题目是“牛哥被谁深深地‘套’牢”,非常吸引人。我看到《中国青年报》登了篇文章,说湖北省汉川市竟用政府红头文件下达喝“小糊涂仙”酒的任务,其题目是“为喝‘糊涂仙’,办出糊涂事”,一语双关,令人深思。我们要掌握新闻标题的结构,搞清什么是单式标题,什么是复式标题,什么是引题、主题、副题。要认真进行构思,除了做到准确、具体、简洁、通俗外,还要尽可能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生动、优美,给人以联想和美的享受。二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优秀的新闻作品,大多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优美的笔调紧紧抓住读者,使你欲罢不能。导语通常有叙述式、提问式、描写式、评论式、引用式五种写法,可以选用一种或几种并用。但无论用哪种,都得贴合标题、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三要有一个“起伏耐读”的主体。主体是新闻稿件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主体的写作要做到主干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表现手法多样。
第三,注重技巧。一是坚持“从小法”。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人,刚开始要从小的文章写起。二是坚持“分析法”。写稿之前,先要视题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看适合哪一种报道形式,从选材到文章布局,都要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后再动笔写作。三是坚持“冷处法”。也称冷静处理法。文稿初成后,由于思维已成定式,马上修改肯定没有效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先放一放,再拿出来修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四是坚持“讨论法”。三人行必有我师,1+1>2。通过集体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六、善修改,提档次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确实有道理。要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档次,你就得认真细致地进行修改,不要怕自己改,不要怕领导改,也不要怕同行改。
第一,严把事实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什么样的事实发生,才会产生相应的新闻。新闻一旦失实,后果不言而喻,有的还可能引发“新闻官司”。新闻稿必须完全真实、准确,而修改就得作为“守门人”,订正事实是否真实、准确、科学、统一。
第二,严把政治关。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掌握政策界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二是追求积极的社会效果,防止客观主义地描述消极的东西。三是注意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企业的商业机密。对把握不准的,应请示有关单位和领导,不要轻率行事。
第三,严把语言关。我们知道,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语言,公文需要运用简洁规范的公文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准确、简练、通俗。为此,在修改中要做到“四杜绝”。一是杜绝出现词语搭配不当、语意含糊不清、句子多余成分、错别字等文理文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错误。二是杜绝空话、套话的使用。三是杜绝僵化语言及带有封建色彩语言的使用。四是杜绝庸俗与低级趣味语言的使用。如浙江《都市快报》有篇新闻稿的标题是“我和你老公有一腿”,《今日早报》有个标题是“老公的‘前女友’真烦人”,广州《南方都市报》用“警方公开处理‘铁道游击队’”为题,报道警方公开处理扒窃铁路物资的团伙,低级趣味,哗众取宠。所以,我们一定要划清通俗与庸俗、幽默与油滑的界限,净化媒体的语言环境。
同志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希望大家不要辜负矿党政领导的殷切期望,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努力增长才干,尽快成为集团公司的高素质人才!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