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其特点的探讨

关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其特点的探讨

时间:2023-09-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关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其特点的探讨把知识经济表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但是对于什么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它的某些特点,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来自建立知识经济的实践,并在服务于知识经济中受到检验、得到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因此创新便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总之,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应包括以经济科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以高科

三 关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其特点的探讨

把知识经济表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但是对于什么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它的某些特点,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

(一)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什么是知识,历来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什么是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自然也引起极大的关注。对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含义,大家各抒己见,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指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有的作者认为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科学技术是主要部分,另有两个重要部分即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有的认为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是最重要的部分。这说明对这一重要命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开展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的含义,从而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而且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中,对选择发展目标、突出研究重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索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含义,要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动态性。知识从哪里来?归根结底,只能从实践中来。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来自建立知识经济的实践,并在服务于知识经济中受到检验、得到发展。所以,这里所指的,是来自知识经济实践并服务于知识经济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叉科学和哲学的一个群体。

首先是经济科学。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经济结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理所当然地会形成由新的经济理论所组成的经济科学。有了正确的经济科学,知识经济才能健康充分地发展;没有正确的经济科学,即使已经形成的知识经济也会出现挫折。现在,新的经济理论正陆续出现在地平线上。虽然要形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尚需要很长时间,但若干基本理论已经开始突破。

长期以来,用于研究资源最优分配及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生产函数,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劳力、资本、原料和能源上,而把知识和技术仅仅作为对经济起制约或促进作用的外生变量;在C—D函数及其他种种修正函数中,都是作为“剩余”来对待的,即使后来的技术溶于资本的所谓“溶化假说”,也没有摆脱这种束缚;而现在人们已把知识和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与核心因素引入生产函数中。应该说这是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另外,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增加对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会越来越少。随着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济中,回报率会逐渐递减。但是由于知识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回报率,所以不断增加对知识生产的投资,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且由于知识产品具有非磨损性(指有形磨损)的特点,不像原料、能源那样的消耗,所以在使用中可以增进它的积累,这样就能保证持续增加投资,从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没有高科技就不会有高科技产业,也就不会有知识经济。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现代科学必须要有现代技术装备来武装。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高技术中,凝结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高技术产业是一种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因此,在新的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和技术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它应是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科学,它是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新的管理科学将突出知识管理的地位。发达国家最近一些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展示出这种发展趋势。美国微软无形资产比重很大,但有形工厂规模、原材料库存量都很小,经过20年的发展,其资产价值已达1500亿美元,而全球设施和库存均居首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资产价值却只有400亿美元。这说明无形资产管理已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知识管理有其显著的特点。这种管理的目标,是运用知识和信息去创造新的知识,并迅速地把它运用到广泛的领域中。这种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采取多种方法去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显而易见,无论从管理目标或管理手段来看,它都有异于有形资产的管理。所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将很快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热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会受到世人的关注。

创造学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研究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为对象,以激励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为目标。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高效地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活动,所以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因此创新便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从事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当然离不开创新,从事高技术产业化也离不开创新。企业家要对生产要素实现新的组合,无论是对已有产品的增值改进,还是把技术应用于新的市场或利用新技术服务于一个已存在的市场,都伴随着创新活动。总之,在知识经济中,国家或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是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全社会都要提倡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学将会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最后,还应充分重视哲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不断地丰富起来,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总体上处理知识和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在产业建设中处理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在投资方向上处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关系,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处理创新系统和传播系统的关系,在经济关系中处理一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在发展阶段上处理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应包括以经济科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以管理科学和创造学为代表的交叉科学,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并由它们组成了一个服务知识经济的新知识体系。

(二)知识的可共享性与排他性

对于知识的特性,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有的学者把它概括成七个方面:一是不可替代性;二是不可相加性;三是不可逆性;四是不可分性;五是可共享性;六是非磨损性;七是无限增殖性。但究竟什么是可共享性、非磨损性……则需要认真研究,才能对其含义作出准确的解释。

什么是可共享性?为了说明这个特性,必须对可共享性和排他性同时加以讨论。

可共享性和排他性都是知识的重要特性。为了揭示知识的这类特性,首先要从知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开始。什么叫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这就是说,实物性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知识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它不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用来满足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需要。实物性产品在转让过程中,购买者得到该物的使用价值,出卖者失去了该物的使用价值;但知识产品则不同,在转让时,受让方可以获得使用价值,但知识的持有者并不失去使用价值,因为这些知识仍然在出让方的脑海中。知识性产品和实物性产品一样,都是人们劳动的结晶。从价值构成上,与实物性产品一样,都是由新创造的价值和转移过来的旧价值两部分组成,在创造知识的劳动中,既包含有活劳动,也包括知识的“原材料”及一部分物质资料。前者凝结为新价值,后者则属于旧价值的转移。然而知识具有继承性,任何一项知识产品都不仅仅包含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劳动结晶,而是凝结着前人和同时代人共同探索的劳动,所以前人或同时代人所付出的劳动以及所消耗的物化劳动,都要作为旧价值转移到新的知识产品中。

知识的可共享性及排他性,都是从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特性中衍生出来的。所谓知识的可共享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使用价值上看,与实物性产品不同,它具有可共享性。实物性产品一般为所有者独享,如有人分享,该产品的使用价值虽然没有变,但每个分享者得到的使用价值,则仅为总量的一部分。知识产品则不同,同一产品的使用价值不仅可以同时为许多人共享,而且每个使用者得到的使用价值,会因使用者的水平不同而相差悬殊。第二,从价值上看,知识产品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可以无偿地或低成本地吸收前人或同代人的部分成果。这样,前人或同代人所创造的知识成果,就可以为大家所共享。这和实物性产品的物质消耗不同,无论是原材料、能源的消耗,或是设备的折旧,都要完全包括在新产品的价值之中,在计算实物性产品的价值量时,要考虑这一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但生产知识所需要的“原材料”——知识,却可以通过杂志、书籍或互联网廉价地获得,所以在知识产品创造的新价值中,就可以忽略这一部分的转移价值。

知识的排他性,或称独占性、专有性、垄断性,也是知识产品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说明知识的排他性,同样要与使用价值和价值联系起来。在讨论可共享性时,曾经谈到同一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同时为许多人共享,但应强调指出,这种共享是有条件的。因为知识产权属于知识的创造者所有。所有者因不同情况,或无偿地公开这些知识,或有偿地转让这些知识。一些科学成果在没有形成现实的应用价值时,发现者总是力求尽快地公布于世,并且只有在别人重复得出这样的结果后,才能得到承认。对于这类知识来说,一旦公布于众,就会自动地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获得这些知识不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科学成果的这种馈赠性,使全人类都能无偿地共享它。然而对许多其他知识成果,除所有者同意或法律的规定外,非知识所有者是不能分享它的使用价值的。国际上各种知识产权条约,就是用来保护关于知识产品的所有权。现在,知识产权已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一类是版权,一类是工业产权。版权可分为文化艺术版权和工业版权。工业产权可分为专利权、商标权,等等。为了获取这些知识的使用权,一般都要付出一定报酬。就一项专有技术来说,受让方不仅要承担出让方所消耗的成本,而且要承担利润,包括技术开发费、设计费、资料费、联络费,如要求提供技术服务,则还要支付技术服务费和技术培训费等。所以,受让方为了获得使用权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在技术交易中,许可证贸易是最广泛和最普遍的一种贸易形式。近些年来,许可证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可共享性和排他性同是知识的重要特性。据国际许可证贸易工作者协会公布的数据,1955年的许可证贸易额只有5亿—6亿美元;1985年世界许可证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如将1985年和1955年比较,世界许可证贸易额增长66.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远远超过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目前,许可证贸易还在继续加速发展。按照这样的年增长速度,到20世纪末,这种许可证贸易总额将达到2000多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可证贸易中,根据许可证协议,被许可方还要向许可方支付销售额的2.5%—5%。从中可以看出被许可方为了购买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要支付何等巨额的报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可以预计,许可证贸易的规模将会愈来愈大,递增的速度也会愈来愈快。

对知识可共享性和排他性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知识的特性,而且对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知识的可共享性,加强国内外的联系和合作,在重视贸易形式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非贸易形式的引进。有的学者曾对在美国工作的32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学会会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个人接触所获得的科学技术信息占全部科技信息的53%。所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特别加强传播系统的建设。除通过图书、杂志、专利材料外,更要拓宽学术讨论、专家对话等渠道,以获得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

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排他性所引发的严重挑战。知识经济的出现,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给我们以很大的威胁。由于缺乏知识的积累,缺乏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受制于人的事例不胜枚举。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没有足够的科技投入,难以形成自己的专利、专有技术、品牌……这样就会在知识的分配和交易中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对于一个国家及每一个企业来说,无疑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某些行业和企业由于没有知识产权而不得不完全依附于跨国公司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三)知识的非磨损性与磨损性

与实物性产品比较,知识产品的有形磨损是可以忽略的,从这个意义上看,非磨损性可以称为它的一个特性。但无形磨损则是不可忽略的。知识的无形磨损同样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特性。

对于实物性产品来说,有两类磨损,一类叫有形磨损,一类叫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是指产品在使用或闲置中受自然力的作用而使其产生的磨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降低,或者具有更高质量和功能的新产品的出现,而导致产品贬值的,则称为无形磨损。无论是有形磨损或无形磨损,最终都可能导致产品变成废品,从而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因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以一部机器为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多种力的作用下,零部件会发生摩擦、振动和疲劳等现象,致使机器的实体产生磨损,这被称为第一种有形磨损;机器在闲置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生锈,或由于缺乏必要维护而丧失工作能力,则称为第二种有形磨损。无形磨损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同结构的机器,由于生产价值降低而造成机器原始价值的贬值,称为第一类无形磨损;由于出现功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机器(如数控机床代替了一般的通用机床、内燃机动力设备代替了蒸汽动力设备),而使原有的机器结构和功能变得陈旧和落后,造成原有价值的贬值,称为第二类无形磨损。第一类无形磨损的出现,使机器的价值降低了,但使用价值没有降低,因为机器本身的技术特性和功能没有改变,它仍具有机器原有的使用价值。第二类无形磨损不仅降低了原有机器的价值,而且使它的使用价值部分或全部地丧失了。运用旧结构机器去生产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资等的消耗都比新结构机器的消耗多,这种结构效益的降低,则反映了旧结构机器的使用价值已部分地丧失了。

现在我们把实物性产品的两种磨损以及第二种磨损中的两种不同形式,与知识产品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首先,知识产品本身是无形的,它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而有形磨损指的是物质磨损,所以对知识来说,其有形磨损是可以忽略的。然而知识虽不是独立的物质实体,但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直接与间接的载体表现其自身的存在,其直接载体如图书、设计图纸、专利证书、软盘等。一张软盘是很小的,但软盘中包含着大量知识,这些知识被广泛推广使用,从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如一张小小的芯片上可以存储两年《人民日报》的知识量,用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大百科全书的所有内容。与软盘这种巨大的价值量相比,小小软盘的物质磨损便可以忽略不计了。当然,不能以此为依据完全否定有形磨损的存在,实际上对图书的保存,对软盘的精心保护,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对知识产品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它的无形磨损。实际上这种磨损是相当惊人的。所以与其说知识具有非磨损性,还不如更准确地表述为知识具有非有形磨损的特性。

产生知识的无形磨损,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同类知识产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在这一点上,知识产品不仅与实物性产品的无形磨损是类似的,而且可以说是大大超过了后者。众所周知,创造一种新的知识和技术,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知识和技术都有一个从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历程。正是由于有了失败,才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帮助人们接受应有的教训,并借鉴某些方法和手段,最后才走向成功。所以在计算知识和技术的价值量时,就不能不考虑无数次失败的劳动,这些劳动的价值都应包含在知识产品的价值中。而当一种新的知识产品问世以后,人们再重复生产这类知识就可以避免许多失误,从而节约了大量劳动,它所付出的劳动量是率先探索者所不能比拟的。

产生知识产品无形磨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知识产品的寿命大大缩短了,知识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了。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1年半就会增加1倍。由于知识产品的不断更新,导致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据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发表的题为《决定世界未来的五十个趋势》所作的预测:“高技术更新率正在加速,今天我们应用的技术知识将只占2050年我们会拥有的知识的1%。”这种换代的速度将导致现有技术知识的无形磨损急剧增长,不仅它的价值将迅速降低,而且它的使用价值也将部分甚至全部丧失。今天被认为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知识产品,明天就可能变为陈旧落后的东西,而失去它原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最后还想说一点,就是对知识的非磨损性和磨损性的讨论,不仅仅是为了概念的准确性,也不仅仅是为了把握知识产品和实物产品在磨损上的区别和联系,而是想说明知识产品的加速磨损对调整科学、技术和产业政策的意义。在这方面,OECD正在作出努力。据这个组织在其《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其成员国的研究与发展费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教育经费已占其成员国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5%,对此它们将进行调整,以使上述投入能获得更快的增长。对照起来,我国的研究与发展费用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以来是逐渐下降的:1990年为0.7%,1995年下降到0.5%,1996年又下降为0.48%,而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已达1.5%,最少的如印度,也有0.9%—1.0%。这和知识产品无形磨损急剧变化的形势是不相称的。所以讨论知识产品的无形磨损,首先是为了说明应尽快调整科学、技术和产业的某些政策,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在知识产品无形磨损的急剧变动下,企业的决策应更加重视技术的寿命,包括从发明到创新的周期,以及从一项技术进入市场后其技术经济寿命的变化。能否把握技术的经济寿命,是企业经营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项浙学著,发表于《华东经济管理》199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