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一种新方法——流量余值法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当前经济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指标,但是如何正确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目前仍缺乏规范有效的方法。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了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测算结果普遍偏高,且稳定性较差。为了能够正确衡量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算方法——流量余值法。
(一)流量余值法的基本思路
用流量余值法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技术进步的内涵仍保留公认度较高的广义技术进步,即“剩余”的概念,使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二是对经济量指标的性质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即用流量性质指标替代原来的存量性质指标。
流量指标是用生产函数法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要素的确定性指标,因此,用流量指标替代存量指标,对于测算方法而言,更具科学性。从理论上说,在生产函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进步测算模式,其要素经济指标的选用必须与生产函数所定义的经济量指标的性质一致。应当指出,对于一个特定的生产函数,它所定义的要素经济量指标是唯一确定的,就Yt=f(Kt,Lt,t)的生产函数而言,由于中间投入不作为函数变量,因此它所定义的产出概念是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总产值。由于生产函数所表达的是形成当时产出来源的投入是多少,而不是将来或其他时候的产出来源的投入,显然在这样的概念下,要素投入指的是为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并形成该生产能力的投入量,称之为服务流量。
因此,生产函数所能表达的经济量指标具有唯一确定性质,就常用的余值法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所基于的生产函数来看,产出、资金投入、劳动投入的经济指标应该分别为:增加值、资金服务流量和劳动服务流量,一切其他经济量指标的选用都是该生产函数所定义的确定性指标的替代性指标;既然是替代,就必然存在着假设,但假设往往会因为条件不满足而使测算结果产生误差。
(二)服务流量的内涵及其总量指标的处理
1.资金服务流量
资金投入包括两部分:一是构造厂房建筑、购买机器等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概念;二是购买原材料(包括中间投入)、燃料、支付工资等维持生产所必需的流动资金。从价值构成和转移的角度看,固定资产的价值存在两种形态:一是仍保留在物质形态中的价值,称为存量;另一种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有形和无形的磨损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断分离出来的流量。流动资金在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物质形态上不构成资金流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不论以什么方式占有资金必然会形成资金费用。因此,资金服务流量近似可以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固定资产折旧;二是占有资金所形成的资金费用。
对于不同的资本品和生产系统,其折旧和资金费用是不同的。在测量技术进步时,一般往往是在总量层次上进行,这就涉及如何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资本品的服务价格进行加总的问题。然而这样做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通过总量的统计数据作近似估计。折旧可以近似地用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与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差作平减处理来替代;资金费用可近似地用资金占用量与资金收益率的乘积进行估计;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价值型指标均用不变价格来处理。
2.劳动服务流量
生产过程中劳动服务流量的投入,从理论上看应以劳动者得到全部补偿的价值量来体现。但在劳动者的全部劳动中包含着为社会劳动的部分,因而劳动者的工资并不是其全部劳动消耗的价值补偿,而且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仍有不尽合理之处,较为理想的是采用实际劳动用工时数,但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总量的劳动工时的统计数据,所以在众多文献以及各地的实际测算中,大多主要选用“劳动者平均人数”来替代。那么劳动者平均人数是什么类型的指标?是存量还是流量?从理论上说劳动者本身是一个存量类型的指标,它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重复使用。如果我们将每个劳动者在相同的时距中的投入作为1个单元来处理,这样每个劳动者就可以看作是流量为1的劳动投入,因此在量化的过程中,劳动者这种抽象的存量指标转换成了流量指标。
但这种替代也隐含着“每个劳动者在相等的时距内投入的劳动时间相等”这样的假设。该假设又往往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使替代形成误差:(1)劳动用工制度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职工劳动时间往往会超过8个小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状况不好,停工待产也大量存在,因此往往造成某个劳动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大于或小于1。(2)随着1994年、1995年两次周工作时间的连续调整,使得用“劳动者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出现不可比性。(3)在第一产业劳动者大量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实际参与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人数与统计数据的误差可能会越来越大。特别在较发达的地区,外来人口和临时用工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而这一部分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人数却往往在统计范围之外。因此,用劳动者人数作为生产函数劳动投入的流量指标,必须清楚会由于上述问题而出现误差。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对该替代指标予以修正。
(三)流量余值法及其主要特点
在取得要素投入的服务流量以后,利用经济增长速度方程测定技术进步速度,从而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
a=y-αk-βl;Ea=100
其中:a为技术进步速度
y、k、l为增加值、资金服务流量、劳动者平均人数的增长速度
α、β为分别为资金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
Ea为技术进步贡献率
在测算过程中还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增长速度的算法。算法不同,测算结果也不同。一种是在测算的时段中取始末两点求平均增长速度;另一种是用环比增长速度取平均。显然,第一种算法取决于始末两年的数据,与路径无关,第二种算法则与路径相关,更为客观些,所以我们建议用后一种算法。二是产出弹性的估计。目前产出弹性估计的方法较多,如回归法、定值法、分配法等。原苏联经济研究所所长切尔尼克夫的分配法值得试用,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我们利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台州地区的统计数据,分别用索洛余值法和流量余值法进行测算。从表1测算结果的比较来看,其稳定性和可比性,流量余值法都要较索洛余值法理想得多。
表1 用索洛余值法与流量余值法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
选用流量余值法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其主要困难是要对流量指标进行测算。但它的优点是显著的:
(1)流量指标能较正确地表达生产函数所定义的指标内涵,从而提高了运用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过程的科学性。
(2)技术进步内涵仍保留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文件规定的广义技术进步的概念,使测算结果具有可比性。
(3)流量指标与“即时生产能力”相对应,能够较客观地反映要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真正投入,特别是资金服务流量的选用,可避免存量投入的突发性以及产出滞后效应所带来的投入与产出量的不匹配状况,从而可大大提高技术进步测算结果的稳定性。
(4)流量余值法不仅适用于省域、县域等地区性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对于开放度较大的小经济系统,如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测算,较一般的存量余值法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5)资金投入选用资金服务流量,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测定技术进步时,存在不同性质指标混用的状况。
(赵新龙、项浙学著,发表于《浙江经济》1995年第8期)
【附记】
专家委员会对此课题的鉴定意见:
1.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各地衡量科技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但在具体测算中困难很多。因此,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立题进行研究,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题报告对索洛余值法的理论框架及其在我国实际应用中的困难等所作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具有相当的深度。
3.在理论上分析了对应于生产函数投入、产出经济量指标的内涵,区分了流量指标与存量指标的概念,提出了表达生产函数投入、产出经济量指标应该是与即时生产能力相对应的指标,即流量指标,具有理论深度和新意。采用精确增长速度方程,也具有新意。据此形成的测算方法对经济量的选择作了根本性的改变,全部选用了流量指标。特别是资金投入选用资金服务流量的概念,并在总量层次上提出了资金服务流量的测算方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时存量指标与流量指标混用的状况,统一了经济量指标性质。方法科学,富有创新。
4.流量余值法既采用了索洛余值法的理论框架,又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修正补充,测算结果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于省级、县级经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具有应用前景。
5.鉴定委员会认为,本课题研究在方法论上有重大突破,提出流量余值法在我国尚属首创,测度方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