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民间组织分为被正式认可的民间组织和未被正式认可但是却在许多方面履行着民间组织的功能的民间组织,它们的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
首先,中国被正式认可的民间组织在发展上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回归政府的行政化倾向,一是走向社会的自治化倾向。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官方认可的民间组织一直存在着回归政府的倾向,希望获得正式的身份认可,而且它们也确实有可能成为政府组织。随着人们对民间组织和政府关系认识的深化,政府可能将现有的由民间组织履行的某些职能重新纳入政府的职责范围。提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弗斯布雷德也没有指出哪些事情是政府的,哪些事情是民间组织的。与此同时,正式民间组织又在资金、内部管理等方面受制于政府,期望政府能够放松对其管制,使其独立化。而政府同样一方面,试图通过让它们“经费自筹、人员自聘、活动自定”来推动民间组织的独立化;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转移政府职能,赋予民间组织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来获取民间组织的支持。
其次,未被政府正式认可的民间组织,通过在非政治性公益领域的活动和媒体的报道获得了社会的合法性和国家的认可。它们能够反映不同群众的诉求,有利于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法规、多元化的个体归属的需要和资源的供给等几个方面。从政府的政策法规看,在近期内完全取消双重管理体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面对需求和供给的膨胀,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予以回应。例如在双重管理体制的原则下,放松对某些领域的管制。从需求的角度看,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现有的环保问题、妇女问题、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等不会消失,而一些新的问题可能会继续发展,如艾滋病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民间组织于其中发挥作用。从供给来看,随着人们对民间组织认识的深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视民间组织为职业发展的新领域,非正式民间组织因其管理的灵活性,与国外联系的广泛性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其中来。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未获得官方认可的民间组织将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势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