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状况
羌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一个民族。历史上有关羌族人口的资料、文献记载缺失很多,且彼此互有歧义。西南民族学院民研所徐铭教授在《羌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地理分布》一文中,通过对《明史·土司传》《明实录》《蜀中广记》《四川通志》等史料中战争时期的估计数字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明代土司区的羌族约为8万人,白草羌约为1.5万人,罗打鼓羌约为810人,杨柳羌约为1.5万人,黑虎羌约为1万人,黑水羌约4万人,草坡羌约为6000人,而松潘至叠溪、茂州还散落着3万余羌族人口,最后初步估计明代的羌族人口有23万人。后来因战争和灾荒死亡的羌族有8万余人,严重影响了羌族人口的增长。
雍正《四川通志》和嘉庆《四川通志》,最早确切记录了羌族人口数量: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大姓土百户、小姓土百户、大定沙坝土千户、大黑水土百户、小黑水土百户、宋坪土百户、静州长官司、陇木长官司、岳希长官司、沙坝安抚司、水草坪巡检司、竹木坎巡检司、牟托巡检司、石大关长官司、阳地隘土长官、龙知堡土知事、长宁安抚司、瓦寺土司等18个羌族土司辖区共管辖4900户24500人。
河坝地区的羌族村寨(茂县黑虎乡)
嘉庆《四川通志》中记载道,嘉庆十七年(1812年)间,茂州22885户,共141258人(其中男72873人,女68385人),汶川县16680户,共118221人(其中男62040人,女56181人),两个地区约为26万人。与之前对明朝末年估算的15万羌族人口数相比,160年间增加了11万人,平均年增长率达3.4‰。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明代后期屯兵制度废弛,许多屯兵在羌区安家落户,结婚生育,人口迅速增长;第二,清政府和羌族土司实行鼓励生育的措施;第三,清朝前期羌族地区社会稳定,没有发生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天灾或战争;第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传入使羌族地区粮食产量增加,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要。
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后,羌族人口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根据《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四川省户口统计》和《羌(尔玛)族情况》记载,1910年,羌族人口仅为35990人,1913年为67874人,1940年43947人,1943年为59552人,1952年为65464人。从1812年到1952年的140年间,羌族人口减少20万。人口锐减的因素错综复杂,大致可归为四个方面:第一,羌族地区近百多年来大量种植鸦片烟,造成粮食产量猛减、饥荒连年;第二,疾病流行,人口的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第三,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导致死亡人口数量的增加;第四,严重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等。
直到1953年(1),全国开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5320360人,羌族人口数量为35600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062%。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总人数为7230702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883909人,羌族人口为49241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071%。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12年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0588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9%;羌族人口增加13581人,年平均增长率2.73%。
1978年,全国总人数为9752300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5820000人,羌族人口为85000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087%。与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4年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91838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3%;羌族人口增加35759人,年平均增长率3.98%。羌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汉族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高于全国少数民族年平均增长率。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总人数为10817528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67295167人,羌族人口为102768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095%。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8年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39054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7%;羌族人口增加94584人,年平均增长率0.83%。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总人数为116001738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91200314人,羌族人口为198304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017%。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4年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47516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78%;羌族人口增加17768人,年平均增长率8.56%,是新中国成立后羌族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
总的来说,在1953年至1990年的38年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为1.79%,少数民族总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2.55%,羌族总人数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63%。羌族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
一般说来,各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化受制于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变动,二是社会变动。前者是指出生和死亡带来的变动,而后者是指通过民族成分更改而带来的变动。羌族人口的总体增长表明:其一,新中国成立后,羌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羌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从而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其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不少曾更改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羌族人民愿意回归到自己的民族上来,改变了民族成分,从而导致社会变动性的人口增长持续上升。
高山羌寨(茂县西湖寨)
从羌族人口的分布来说,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羌族中,有196299人集中分布在四川省境内,尤其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及平武县;有1019人分布于贵州,其中的830人较为集中地居住在铜仁地区的石阡县和江口县;还有1249人零星散落于我国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对羌族人口和文化造成极大破坏。遇难和失踪人数近10万人。虽然对受灾人数并没有按照民族成分予以划分统计,但根据羌族人口所占各受灾县总人口比例估算,仅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茂县和北川县就有约1.6万羌族同胞遇难,再加上理县、都江堰市等其他受灾地区的羌族死亡和失踪人口,罹难的羌族同胞至少在3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占到了全国羌族人口的10%!羌族文化和人口损失掺重。经过几年的灾后重建,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各界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