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新安全观与安全理论的发展
中国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实践者,通过自身经验证明了新安全观的可行性。中国的实践表现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是对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东盟地区论坛在开展建立信任措施、推动预防性外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论坛通过平等对话促进安全的思路符合新安全观的主张。尤其是,从1996年“上海五国”进程启动以来,中、俄、哈、吉、塔五国先后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率先提出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鲜明主张。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六个成员国相继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反恐斗争,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倡导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合作模式,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和平使者角色越来越清晰,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评价。
从中国近年来的实践来看,新安全观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中国的新安全观及其实践也促进了安全理论的发展,开拓安全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发展之一:战略机遇期理论。中国的新安全观是建立在对当前国际安全环境正确评估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的方向的战略评估,中国认为,在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争取世界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因此,新世纪新阶段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如何把握未来一二十年战略机遇期,应成为指导我们的战略设计、学术研究和各项涉外工作的基本考虑之一。战略机遇期理论的提出及其与中国处理对外事务特别是安全事务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
发展之二: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理论。中国新安全观在安全目标和任务上除了防止外敌入侵、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传统安全领域外,重点对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予以关注。因此,就安全的主体来说,新安全观的平等原则表明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非国家行为体也应该获得类似的安全权利。就安全的客体而言,新安全观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各国应追求共同安全,实现国际社会、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个人共同享有的安全局面。如何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成为全球化时代安全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发展之三:安全对话与安全机制建设理论。新安全观的互信原则要求中国努力推动地区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设。中方相信,一个对话而非对抗的安全框架,是实现国际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此,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并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与邻国争议,中国目前已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同越南签署了北部湾划界协定,与东盟就制订《南海地区行为准则》保持磋商。在未决争议问题上,中国与有关各方就在争议地区保持和平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达成共识。领土、领海争议已不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正常合作、发展睦邻关系、共筑地区安全的障碍。新安全观的互信原则对于安全对话与安全机制建设是一个极大的推动,近年来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积极促进安全对话和安全机制建设,六方会谈的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可以相信,在新安全观的主导下,安全对话与安全机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成为国际争端和纠纷解决的大势所趋。
发展之四:国际交流促进安全合作的理论。新安全观的互利原则直接将安全问题放在了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领域交流的广阔领域。近年来,在新安全观的主导下,中国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寻求共同繁荣,把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作为营造周边持久安全的重要途径,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合作,与本地区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济合作新局面。以东亚10+3合作为代表的各种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不仅给有关国家带来了现实经济利益,也增进了各参与方的相互交流、信任与合作,进而促进了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由此可见,“互利”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安全”,对各领域安全的追求其结果应使得大家获得互利互惠的安全,形成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安全合作越来越成为安全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
发展之五:谋求多边安全的理论。新安全观的协作原则和互信原则强调了“建立信任措施”(CBM)和“多边安全”的形式的极端重要性。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共同面临的安全威胁,实现安全的途径只能是根据公正、全面、合理、均衡的原则,在各国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维护现有国际军控与裁军体系,不搞军备竞赛。多边主义安全观将成为全球化时代实现安全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
总之,中国的新安全观推动着以往的可分离安全观、竞争性安全观、狭窄式安全观与相对安全观不断向普遍、合作、综合与制度型安全观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一系列安全理论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必将拓展安全理论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代表着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崭新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