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9 如何克服私家花园门难进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旧区的梯次改造,一些地方形成了新商品房、老工房和旧里弄杂处于一体的居住格局。如何加强三者之间居民的情感交融,促进社区的和谐共存,成为新时期社区工作的新课题。
在三者交往中,高档商品房小区(有的称私家花园)门难进成为当前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商品房小区具有产权私有的特性,其产权维护意识、安全保护意识和合法利益自享的意识均较浓厚,导致一定程度的排外性,但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首先,充分尊重业主委员会的自治权威功能。一是社工欲进去开展工作,尤其是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先要考虑广大业主是否有这方面要求;二是坚持走程序,经与业委会商量后方可行动,将活动的目的意义向业委会陈述清楚,乃至活动的计划安排都要交底,充分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三是充分考虑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做到两厢情愿,安全而不扰民,决不能采取撇开业委会,仅同物业管理部门商量即行事的片面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发生。
其次,事前可先召集楼组长、党团员和群众团队骨干开会通气,通过他们的工作,将活动旨意传达给更多居民,使活动的基础更为牢固。
第三,注意平时的情感联络,为日后工作做有效铺垫。高档住宅小区居民虽对社会人员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他们对社会的正常交往并不排斥。社区社会工作千万不能忽视他们有强烈的文体、交谊等精神需求,这正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有利契机。为便于各类小区居民的交流,社工应主动搭建舞台,成立各种文体团队,诸如老年离休干部的时政论坛、知识女士的新女性沙龙、理财咨询团、驴友车队、宠物俱乐部,进行歌咏比赛、团操比赛、烹饪比赛、编织比赛、书画交流等活动,让各类人群在同一舞台认知相融,在相互学习中产生进一步交往的愿望。
另外入住高档新商品房的人员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表象上看似乎在生活上没有求助社区的地方。但是希望熟悉周边的环境,开门七件事,日常起居,求医问药,配个钥匙,修个家电,新来乍到找不到方向。子女辅导、雇佣保姆、老人午间助餐等方面的特别需要,也是他们烦心的事。这就为我们社工提供了工作契机。社工在开展“串百家门”活动,对居民作前期礼节性拜访时,送上一本街道根据本区域居民日常需求汇编的《社区百事通》,递上“联系卡”,为他们日常所需提供各种帮助。“串百家门”活动还可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部门人员共同进行,如教育、消防、物业管理咨询等单位。
高档商品房小区门难进,关键是因居民对社工不熟悉而不放心,当信任存在危机时,他可以有许多理由将你拒之门外,而当交往不断密切,相互熟知并产生一定情感后,信任危机便不复存在,他们的大门也不再难进。
案例
将活动舞台搭回“新加坡”去
桥西居民区是一个包含“新加坡”高档住宅小区、顺风老工房小区和民庆老弄堂的综合小区,7月的一天,“新加坡”小区3号楼前的空地上一片繁忙景象,物业管理人员和社工正忙于搭建舞台,大型会标随风飘荡,红地毯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鲜艳,广播和音响也在不断调试中。今晚,社区将在这里召开首届居民区纳凉晚会,大家忙得十分欢乐。然而,下午2点左右,物业李经理急切赶到社工办对社工负责人说:“刚才有十几位‘新加坡’的业主责问物业:‘谁同意你们在小区开纳凉晚会的?不要搞错,这里是私家花园,你们现在就停止搭舞台,否则我们晚上会有几十人在大门口封堵。’李经理还补充说:“来者不善,个个面露愠色,看来不是开玩笑的,你们看怎么办?”一席话让社工们凉了半截,为防不测,他们决定将活动移到社区活动室进行。
秋去冬来,很快临近春节,在社工办的策划下,桥西居民区展开了一次“私家菜比拼”会。老工房和旧里居民格外用心,做了一道道十分精美的菜肴来参加比赛。“新加坡”不少业主也来了,当他们尝到“香格里拉”、“骨肉情深”、“水中揽月”等美味佳肴时,不仅跷起大拇指,还急切询问这些菜是谁做的。当社工办将工房和旧里的作者一一推出时,他们情不自禁地上前握手祝贺,有的还要登门讨教,这情景被社工办看作是商品房和老工房、旧弄堂的第一次握手。
3月,一场手工制作竞赛又开始了,作品非常精彩。一些“新加坡”业主要求将全部作品转移到他们小区续展,社工办立即同意,并安排住在老工房的创作者现场示范讲解,气氛空前活跃和融洽。接着,社工办组织起社区一支太极拳队和两支舞蹈团队,商品房和老工房、旧弄堂的爱好者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而操练场地均被安排到了条件优越的“新加坡”商品房小区。
新一年的纳凉晚会眼看又到了,社工办认为通过一年多努力,商品房和老工房、旧弄堂的居民情感已有了深入交流,关系已十分融洽,条件已成熟,于是再次提出将会场安排在“新加坡”小区举办,整个筹划工作一路过绿灯,很快被定了下来。“新加坡”业主确实实力雄厚,他们自制了许多糕点和甜汤,并买了水果等招待每位来客。如果说首次纳凉晚会开得有些苦涩的话,那么本次纳凉晚会完全可用甜美来形容,因为它不仅开出了规模与内容,更是开出了新的境界!
点评:社区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目的是,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冲突,培养自助和互助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本例通过有效的社区动员,大力搭建公共交流舞台,增进不同属性居民区间的情感交融,促使陌生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化,较好实现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目标,值得借鉴。
(俞逸青文 俞逸青提供案例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