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7 怎样引导性格羞涩的女孩融入社区
女性的羞涩,有时也是一种温婉细腻的美感。不过,羞涩也要有度,过头或者与年龄不相适配,会让人有种病态的感觉。试想,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正值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如一见人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一讲话就畏畏缩缩,羞于启齿,久而久之,你会给人什么印象?对这类女孩的引导要从融入社区开始,进而融入社会,以培养她们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大方气质。
施压,给她们加点人际交往的压力。引导她们参加社区里的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指派一定的角色让她扮演,安排一定的任务让她完成。“压力就是动力”。她们会在压力下自我调节,逐步锻炼出交际能力的。
性格羞涩的女孩,往往不善于交友,不怎么合群。究其原因,可能是懦弱、内向,也可能是孤傲的异化。这种性格和她们的年龄、天性不相一致。但她们往往是乖乖女,比较听话,会认真地完成指派的工作,这就为引导她们融入社区留下了突破口。
在加压力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女孩的擅长。会书画的,可引其参加书画组;喜欢看书的,可引导其加入读书会;喜欢一个人待在家中唱歌的,可从表演歌咏开始。对她们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如谈心会,开始只要能发言就可以,接着可要求她们指导几个新人发言,最后可以采取“主持轮值制”,每人担任一次会议主持。
此外,还可通过主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加深对个人性格的理性认识。如举办“性格与社会心理”对话会,进行“一个羞涩小姑娘的转变”表演。
案例
乖乖女成了社区形象大使
小菁是个乖乖女,才15岁,见什么人都脸红,藏藏匿匿的,一副娴静羞涩的模样。她每天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绝不越雷池半步,也绝不和别人说话打招呼。虽然她的学习成绩总是优秀,品质也无可挑剔,但同龄人的活泼朝气,在她身上没有一点儿痕迹。同学们都讥讽她,说她“发嗲”。
小菁的母亲是个白族女子,文化差异使她本来就沉默寡言。父亲待业在家,又生了病,家里气氛很是凝重。家里很多事要有人出面办理,小菁是不会出去交际和办理的,看她那楚楚可怜的样子,也没有人会去指责她。父母对她又是疼爱,又恨铁不成钢,总是说她是小姐身子丫头命,担心着她今后怎么自立于社会。
社工陈成受小菁父母之托,决定慢慢地锻炼小菁。几次叫她来参加活动,她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不说话,红着脸静坐一会儿就走了,弄了个“神仙难下手”。
陈成了解到小菁是个共青团员,在暑假里,让社区共青团组织一起协助,发给小菁一纸通知,要她来协助开展社区共青团活动。小菁乖乖地来了,团支部给了她一项任务:主持社区读书会的每周两次的座谈。她虽然脸红羞涩,但鸭子总算被赶上架了。团支部同时指派她担任社区报的小记者,从两篇走访通讯看,小菁是实地进行了走访,文笔也相当不错。于是团支部又给她加重了工作——主持社区文学团队的活动。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练,小菁对社区的工作有了兴趣,人也变得活泼了。每当涉及文学,她总能侃侃而谈。现在,她已是学校里的优秀文艺骨干,并担任了班长一职。她原来的娴静、羞涩和自信、活泼有机地结合于一身,被推选为“社区奥运志愿者形象大使”。
点评:本案用“加压”的方法使一个羞涩的女孩顺利地在社区里锻炼成“形象大使”。加压,不应是僵板的说教,也不应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循循善导,有利有节地推进个案既定目标。本案中,社工使案主从开始的被动体验,到兴趣的养成,到骨干气质的塑造,一步比一步深入地激发起案主的内在张力,从而使案主改变了心性,完善了人格。
(郑步锦文 朱成提供案例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