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改革继续全面推进阶段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为此,中国共产党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准备物质和精神条件。
党的十六大,一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三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四是确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是实现了新老交替,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前进的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的名言。但对如何发展,什么才是最正确和最好的发展,理解并不一致。建国五十多年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经验教训。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而用什么样的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关键性指导意义的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为此,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胡锦涛在讲话中更加完整地表述了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此,科学发展观这一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以中央全会决定的形式正式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总思路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三、改革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步伐执著而又果敢,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更加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又好又快”,协调性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民生,“以人为本”,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成为改革的基点;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攻坚克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更加生机勃勃。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提出
中共十六大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随着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竣工,极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3月,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此后,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都迅速推进。同时,党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也总结出许多经验,有些地区如青海三江源地区只保护不开发,有些生态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思路更加成熟。
为协调区域发展,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指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并采取实质性政策,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加快国企技术改造,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等,从而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度振兴。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从制度上、措施上,保证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四)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管理制度可以更加突出对股票发行的市场价格约束和投资者约束。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一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
(六)《物权法》的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分5编19章247条,内容非常丰富。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关系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
(一)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了我们要建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在会上指出:我们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二)注重民生,是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重要举措
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是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最显著的特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伴随着“民生”二字成为党的许多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惠及亿万民众,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丰富内涵。
第一,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公平公正和社会保障。200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工作。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情况汇报》。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征地、拆迁……凡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党和政府都下大力气去解决。不断提高养老金标准、为城镇老年人和少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为城镇贫困家庭提供廉租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了发展的实惠。
第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又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加4595万、7581万和6584万。国家连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使42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受益。200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615元,2007年达到963元。从2008年至2010年,国家将再连续3年上调养老金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将超过1200元。
第四,进一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2004年至2007年,中央连续下发四个“一号文件”,不但已有的支农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强化,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措施相继出台,力度之大、实惠之多、出台之快、要求之高,历史上少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农业税的免除,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这在过去不可想象的。国家不仅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更重要的是,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使得农民生活和医疗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一些地方还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对农村加大了投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农村道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深得民心,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五、新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决定中国前进方向的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这次会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命题,阐明了高举旗帜的科学内涵,并把它写入党章,明确了中国今后前进的方向,意义深远。这次会议全面地部署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系统地阐述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总之,如前所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因此,举世瞩目的十七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历史盛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又一个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治宣言书,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七大,是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